◎夏令營所在的學校
上周,我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夏令營——World Changers Camp 2020,一個關於演講和辯論的夏令營。宣傳海報上說哈佛學霸同時也是劍橋辯論教練會教我們辯論,老師說會對我們的大學申請文書有幫助,所以一開始我就很想參加。
但,後來看到嘉賓都是泰國人,感覺含金量也許不大,而且全程英文,我有點猶豫。然而老師和老母親都非常支持我們參加,最後,還是帶著隱隱的小期待報名了。
參加活動之前,我以為活動前兩天是接受專業訓練,最後一天才正式比賽,結果第一天去看到他們的schedule(行程安排),整個人如晴天霹靂般。計劃如下:
第一天:各種嘉賓的演講,還有傳說中辯論老師的訓練;
第二天:一整天有三輪辯論和一個即興演講;
第三天:是prepared speech 和 辯論與演講的決賽。
然而,這個計劃與我的理想預設以及實際操作是有很大出入的。
◎學校餐廳
第一天:嘉賓演講
原以為會有兩天訓練,結果簡化成了一天也就算了,但其實就連這一天也沒給我們多少專業訓練。
第一天,幾乎一整天,都是嘉賓們做主題演講。
第一位演講嘉賓據說是我們的speech trainer(演講教練),他介紹了演講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但只是泛泛而談,比如要自信、要注意肢體語言、演講稿要通俗易懂、了解觀眾類型等等。
他說著說著還會特意用泰語給泰國學生翻譯,雖然參與者有很多泰國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不是泰國人,根本聽不懂泰語。到最後,這位嘉賓老師基本上就是一半用泰語、一半用英語在講,我都已經在打瞌睡了。
第二個嘉賓是一位泰國女明星,據說是教我們職業規劃的。她分享了她自己的經歷——十幾歲當模特,之後唱歌,然後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之類。她還說到父母對她很支持,要正確面對網上的負面評價,以及想做什麼就要去嘗試。
總之,感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亮點,不過小姐姐是真的長得很好看。
◎ 「準哈佛教練」在和NPP小組交流
第三位嘉賓是一個變性人(男變女),她講了性別平等、女權主義之類,其它的由於我的英文水平有限,沒有聽懂。
第四位是萬眾期待的辯論教練,他也只是分享了他的教育背景(並不是哈佛學霸,只是準哈佛學生,感覺被騙了!)、辯論經歷,以及基本的辯論規則……說好的training呢?
最後演講的是主辦方學校的一位年紀才14歲的小演講教練,他的演講內容我沒聽太懂,大概講了一堆名人的經歷,然後指出普通人為什麼不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樣,是因為他們不注重」為什麼」,這感覺就很凡爾賽了,我的同學親切地稱呼他為「成功學大師」。
到此,第一天活動就結束了!老實講,這些嘉賓並沒有帶給我很多的驚喜,我比較驚訝的是參賽者們。他們大部分是泰國人,也有一小部分外國學生,但他們說英語給我的感覺都像是native speaker(母語者)。他們似乎日常交流都是用英語,語速相當快,我都聽傻了,有時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所以,我還一度很擔心第二天的辯論。辯論時你聽不懂對方講什麼,當然就更不知道如何用英文反擊,這不是很尷尬嗎?
So many peer pressure. But it’s Ok because we have nothing to lose. 以這樣的心態,我們迎來了緊張的第二天。
◎ 辯論現場
第二天:辯論開始
第二天,我們剛到沒多久,主持人宣布完注意事項後,就公布了對決名單以及第一輪辯題。
我們是和一個叫NPP的隊伍打(她們超級厲害,最後差點就是冠軍了),辯題是「社交媒體危害大於好處」,我們是正方,她們是反方。我們有30分鐘的準備時間。
我們小組討論了一下主要辯點:1,危害身心 ;2,網絡暴力與謠言;3,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疏遠。
我們組三個人各自組織了語言,分配好觀點,我是三辯。之前在網上看到三辯是總結雙方辯論的矛盾焦點、抨擊對方、鞏固己方觀點。然而我畢竟英文表達有限,只能提前準備好我方的總結陳詞,其它只能隨機應變了。
果真如我所料,對方辯論時我只聽懂了部分觀點。她們一頓瘋狂輸出,我們無力招架,敗得體無完膚,心服口服。
之後,裁判對我們的點評非常令人信服,他主要指出四點:
1、我們要根據論點詳細分析事實,而不能只擺出事實,不作分析。
2、我們關於網絡暴力與謠言的觀點其實是非常有力的,但沒把握好,比如關於網絡謠言,可以談及政治的危害,比如大選,網上關於候選人的謠言那麼多,選民不了解他們,他們該如何做選擇之類。
3、我們沒有擊破對方觀點,而對方就我們的每一個觀點都有回擊,我們卻沒對他們反擊。
關於第三點,其實我們是有回擊的,只是可能簡略帶過,或者英文沒表達好,他沒聽清。唉,英文真是硬傷,我太難了!
第一輪比賽結束後,我們化身小粉絲和小姐姐們拍了合照,關注了她們的ins。知道她們從小就讀國際學校,其中有一個小姐姐剛參加一個專業辯論賽,怪不得英語辯論那麼好!
關於辯論,雖然教練們沒有教我們太多,但我從第一個NPP小組成員身上學到很多,一辯,二辯,三辯的分工,一些專業的術語,以及陳述觀點和回擊的小技巧。所以我開始有點理解為什麼一上來就讓我們比賽,因為實踐出真知。
主辦方說為了讓同水平的小組比賽,接下來幾輪會讓獲勝小組與獲勝小組對打,輸了的小組互相對打。
雖然個人感覺不太合理,但似乎也只能這樣。
◎ 賽前準備
比較幸運的是,第二輪比賽我們匹配了一個實力較弱的小組,雖然我們的持方不佔優勢(「性教育對中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對手年齡較小,沒什麼經驗,所以此輪我們贏了唯一的一局。
第三輪遇到的似乎是一個有「後臺」的隊伍,她們是此次活動的observer(觀察者),但都來參賽了(她們好像和教練老師很熟)。
這一輪我們選的辯題是關於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否應該由醫療機構而非家長做決定。我們是反方,當時找到一個很好的論點,suggestion is not equal to decision,即醫生可以提供意見,但無權作決定。
對方在辯論的時候都沒有區分這一點,一直在強調醫生的專業性、父母不專業之類,我們原以為這個點拋出之後穩贏,結果竟然輸了!
裁判並沒有當場說結果,我們在第三天早上休息區的桌上看到一堆紙條,是最後一輪辯論的比賽結果,我們悄悄看了一下,我們組竟然輸了,不過我是最佳辯手,可能是因為我當時說的最多。
第三場辯論結束後,天色比較晚了,為了能準時結束,主辦方決定把即興演講挪到第三天早上。
至此,第二天結束。其實也沒完全結束,因為我們還要寫演講稿,演講主題是hope in hopeless world(覺望中的希望)。這個主題在第一天公布時我就想到要說什麼了,那就是素食。
但寫稿還是挺費勁的,各種結構、零散的話在腦中飄過,卻不知道該怎麼歸納和組織語言。磨了好久,最後靈感才出現,寫的比較順,寫完之後又發現有新的想法,但已經太晚了,我還沒背稿,所以沒來得及修改。
關於背稿,我寫的東西結構很簡單,內容也比較少,所以挺好記,基本上寫完,就能記住大部分,所以第三天當我的隊友在背稿的時候,我基本上已經在想手勢、語調之類的。
◎ 賽前準備
第三天:學到很多
第三天早上,我們學校的四個老師專門跑來看我們演講,成為了observer。當時我們以為要在很大的stage以及所有人面前演講,且以為要即興演講,所以我還挺緊張。
第一個活動是舉行辯論的半決賽。六個隊伍之間PK,選出三個隊伍再加上一個輪空的隊伍——輪空的就是NPP,因為她們是唯一贏了三場的隊伍,我們隊已經完全變成她們的小迷妹了。
進入下一輪比賽,最後選出兩個隊伍進入決賽。比賽進行到後面,辯題更偏向政治,整個比賽也顯得更像正規的比賽,因為留下來的選手幾乎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這群參賽選手裡面有一群來自PDS辯論俱樂部的人,他們的老師好像就是那個準哈佛辯論教練,直接把像我們這樣的小白甩在起跑線上了。
決賽的隊伍是NPP和PDS俱樂部成員小組,他們的辯題是更注重物質還是精神。NPP更注重精神,PDS更注重物質。PDS小組的一辯說話又快又有泰國口音,我基本上聽不懂他的話,真是佩服他的隊友和對手能聽懂。但他們的三辯小姐姐超棒,颱風極好,英語也超好,邏輯和結構很清晰,她是中國人,但因為從小在泰國生活,所以中文不太好。
最後,PDS小組贏得了比賽冠軍。
◎ 參賽者的主題演講環節
之後就是演講環節。由於時間關係,即興演講取消了,prepared speech也不是在大舞臺上,所有人面前,而是在一個教室裡,一對一地對著裁判講,所以沒有先前想像的那麼緊張。
我的裁判是「成功學大師」,講完之後他還特意跑過來和我說Good job,I am very touching。我懷疑他有點假,因為我甚至還不是top 8呢。評選完演講前三,頒獎結束準備離場時,他又跑過來說Great job,啊這。。。不是吧,太誇張了。
演講的冠軍是NPP的一辯小姐姐,非常大方,演講稿有些沒聽懂,大概是用微笑貫穿這個主題,感覺很有文採的樣子,颱風也巨好。怎麼會有這樣又年輕又好看,還這麼優秀的人呢?吹爆這個小姐姐。
以上就是三天演講營的經歷,雖然第一天的高期待值被打碎,卻在第二天、第三天有了新的感受和認識。
活動的機制或設計雖然有些不太理想,但其中一些參賽的小姐姐真的非常優秀。整個經歷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最後,沒獲獎的小組都得了參與獎,算是一種鼓勵。當證書發下來,我發現最後一欄沒有籤名,趕緊找那位老師補籤名,結果那位老師說證書上把他的名字弄錯了,所以他拒絕籤名,以至於所有人的證書這一欄都沒有籤名,so confused。
三天的活動很快就結束了,感覺還是學到很多東西。當我們要去經歷新鮮的或未知事物時,常常下意識會有退縮的念頭,過程中也可能會想打退堂鼓。但是,I have nothing to lose,so just try it.
◎ 參賽證書
-SEE YOU-
一個叛逆的小青年,跟隨她叛逆的老母親,走南闖北,逃離「德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