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均15分,場均18分,當年納什憑啥可以蟬聯MVP?

2020-09-10 蜜罐健身

眾所周知,常規賽MVP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而內部競爭也是十分激烈。要想拿到常規賽MVP,球員們各項數據都要非常出色,並且對球隊有著關鍵的作用。不過球迷們好奇的是當年的納什場均15分。場均18分,他憑啥可以蟬聯MVP呢?

當年納什憑啥可以蟬聯MVP?

納什對於很多球迷們來說那是相當熟悉的。在2004年,納什效力於小牛隊,他在賽場上有著出色的表現,也給球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納什的場均得分也在不斷地上升,他已經是小牛隊的核心球員。不過小牛隊對冠軍非常渴望,並且認為納什還沒有達到巨星的級別,所以小牛隊最終拋棄了他。

離開小牛隊的納什來到了太陽隊,選擇重頭再來。納什的到來讓處於水深火熱的太陽隊看到了新的希望,很多球隊和高層對他抱有很大的期待。在很多球迷們的印象中納什雖然沒有在賽場上演震撼式場面,但是他對每一次比賽都極其認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結果。

納什帶領太陽隊不斷地贏得賽場,而他的投籃命中率達到了50.2%,令現場球迷感到不可思議。而納什也憑藉出色的表現拿下了助攻王,成為球隊的老大。之後的太陽隊整體實力有所上升,漸漸出現了全明星級別球員,也讓球隊戰績變得輝煌起來。而納什也配得上一座MVP獎盃。

雖然太陽隊的陣容與馬刺熱火相比還是有些差距,但是在納什的帶領下球隊的影響力和實力都快速上升,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球迷們的喜愛。這樣看來,納什雖然場均得分不高,但是他的整體實力和在領袖能力達到了聯盟頂尖水平,拿下2座常規賽MVP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場均15分,場均18分,當年的納什憑什麼蟬聯MVP?
    不過翻看歷年的MVP獲得者,會發現當年的納什數據很「平庸」。場均15分、場均18分,當年的納什又憑什麼蟬聯MVP呢?在那之前,30歲的納什效力於小牛隊,場均可以拿到14.5分3籃板8.8助攻的不俗數據,是非常優秀的首發控衛。但對於志在爭冠的小牛來說,納什卻有些「巨星未滿」了。
  • 場均只有18.8分的納什,憑什麼能力壓場均35.4分的科比成為MVP?
    05-06賽季,當時的納什在菲尼克斯太陽隊獲得了場均18.8分10.5助攻4.2籃板的數據,但是科比則在這個賽季獲得了場均35.4分4.5助攻5.3籃板的數據。單看得分方面,科比確實更勝一籌。值得一提的是,納什獲得05-06賽季的mvp之前, 這位球員在上個賽季也獲得了此項殊榮。但是要明白的,常規賽MVP的決選,不單單是看得分,這個獎項在很大一方面是和球隊戰績掛鈎的,並且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MVP獎項的評選流程。
  • 場均35.4分,但為何那年mvp卻不是他?
    場均砍下35.4分!如此之高的場均得分,創下了自1986-1987賽季喬丹場均37.1分之後的NBA新高!他也毫無意外地拿下了得分王。也是在那個賽季,科比一月份場均43.4分;四月份場均41.6分。科比創造了連續4場砍下50+的記錄,即使是喬丹,他的生涯最高也只做到連續3場50+的記錄。
  • 05-06賽季,場均35.4分的科比在MVP評比中是如何輸給納什的?
    因為帶隊成績不好,在05-06賽季,場均35.4分的科比在MVP的評選中完敗於場均只有18.8分的納什,成為他職業生涯中一個非常大的遺憾。而在那個賽季,為什麼場均只有18.8分的納什能夠力壓場均35.4分的科比成為MVP呢?主要還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湖人隊戰績不夠好。
  • 場均18.8的納什,為何能擊敗場均35.4的科比,成為MVP?
    2005-2006賽季,納什代表太陽出戰79場,場均拿到18.8分、10.5助攻和4.2籃板,成為史上第4位投籃命中率50%+、三分命中率40%+以及罰球命中率90+的球員。 不得不說那個時期,由納什領銜的太陽的極致進攻7秒「炮轟戰術」贏得了所有球迷的喜愛。
  • 場均35.4分的科比,為何不是MVP?
    場均33分,也只能排名第二位。答案是湖人隊的科比,這個賽季的科比大暴走,單月場均40+,單場81分,多少瘋狂的得分表演都在這個賽季,也因此,科比以場均35.4分得到了得分王,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得分王。 那麼含金量如此之高的得分王,科比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常規賽MVP的榮譽呢?
  • 場均35.4分的科比,為什麼不是MVP?
    要說NBA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得分王,答案無疑是06賽季,那時候,前五排名的球員,都有機會獲得得分王,詹姆斯生涯場均最高分31分,卻只能夠排名第三,4屆得分王艾弗森生涯最高分也是這個賽季,場均33分,也只能排名第二位。
  • 場均30分,但特雷·楊骨子裡,是個小納什
    骨子裡,楊是個斯蒂夫·納什型的組織者。 ——哪位會說,數據不像啊:楊本季場均21個投籃得到30分,納什生涯最高賽季,也就是單場13個出手得到19分。 的確,只看數據,納什更像是個組織者,楊更像個得分手。
  • 05年奧尼爾場均22.9分10.4籃板,常規賽MVP納什什麼數據?
    奧尼爾在2000年-2002年帶領湖人獲得三連冠,2004年總決賽結束之後奧尼爾被湖人隊交易到熱火隊,熱火管理層特意為奧尼爾舉行一個歡迎儀式,奧尼爾加盟熱火隊之後成為球隊內線核心,並且帶領球隊打出東部第一戰績,2005奧尼爾場均22.9分10.4籃板,常規賽MVP納什什麼數據?
  • 常規賽mvp曾由球員來評選,場均28分的表現卻沒進排名前五?
    在NBA這個籃球世界的最高舞臺上,常規賽mvp的獎項則是體現球星的綜合實力,畢竟維持一個賽季的高水平表現需要的不僅是無與倫比的技術,更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而最有價值球員這個獎項的評選,最初確實是由球員來評定的,這是為什麼呢?以及之後為何改革把決定權交給記者呢?
  • 史蒂夫-納什為什麼能夠蟬聯MVP?
    史蒂夫-納什是繼奧拉朱旺第二位在NBA拿到常規賽MVP的國際球員,在18年的籃球生涯裡,納什拿到過的最高榮譽無疑是05-06年兩屆常規賽MVP。但是對於納什第二個MVP至今仍存在爭議。史蒂夫-納什為什麼能夠蟬聯MVP?
  • 小納什!34歲的德拉季奇煥發新生,季後賽場均22.2分
    德拉季奇是斯洛維尼亞人,和東契奇老爸是昔日的隊友,他08年以次輪第15順位進入NBA,職業生涯分別效力過太陽、馬賽克和熱火,因為球商高、投籃不錯,且曾經是納什的小弟,所以人送外號「小納什」。這時候的他已然能夠獨當一面,成為了熱火的核心之一,14場季後賽,場均上場33.7分鐘,能得到16.5分4.9籃板3.9助攻,命中率44.2%。
  • 場均僅14.3分,納什憑啥能成為兩連MVP?原來巔峰時期的他這麼強
    納什是一名加拿大球員,在職業生涯中場均拿下14.3分3.0籃板8.5助攻,這份數據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卻受到球迷以及教練的一致稱讚。在04-05,05-06兩個賽季都獲得了常規賽MVP,巔峰時期的納什有多強呢?
  • 揭秘NBA:mvp曾由球員自由評選,場均28分的表現卻沒進排名前五?
    在NBA這個籃球世界的最高舞臺上,常規賽mvp的獎項則是體現球星的綜合實力,畢竟維持一個賽季的高水平表現需要的不僅是無與倫比的技術,更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而最有價值球員這個獎項的評選,最初確實是由球員來評定的,這是為什麼呢?以及之後為何改革把決定權交給記者呢?
  • 場均15.9分,連自主進攻能力都沒有!他憑啥拿隊史最大合同?
    場均15.9分,連自主進攻能力都沒有!他憑啥拿隊史最大合同?身高2米06臂展2米20的他,常規賽場均15.9分10.2籃板,季後賽17.8分10.3籃板。
  • 納什、妖刀領銜,美媒盤點生涯場均沒有超過20分的絕佳組合
    美國媒體在近日排出的場均不到20分的巨星組合。 控球後衛:史蒂夫.納什(生涯場均14.3分,職業生涯最高18.8分) 在當時他就是聯盟中最好的球員,畢竟即便是科比都沒有在05~06賽季搶下這個MVP,整個職業生涯,納什就沒有一個賽季場均獲得20分,但我相信人們不會忽視他的存在。
  • 奧登大學場均15+9憑啥號稱大帝?是被媒體吹出的產物?
    在07年的選秀大會上奧登以近乎碾壓的方式力壓杜蘭特成為那一年的狀元郎,自從奧登被選入NBA的那一天起他的名字之前便被備註了「大帝」兩個字,這位NBA首位「大帝」成為了一代球迷未能見證的遺憾,但是回顧奧登大學表現場均15+9的他憑啥號稱大帝?是被媒體吹出的產物還是真的實至名歸呢?今天我就為各位理性分析一下。奧登的天賦放哪一年都是狀元?
  • 06年安東尼場均27分都無緣全明星,那當時西部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2006年的全明星在休斯頓舉行,姚明攜手麥迪作為主場的球星成功入選,姚明是那一屆的票王,而麥迪則在開賽之前就信誓旦旦要拿到全明星mvp。當時的nba西部正處於內線盛世,有姚明,加索爾,鄧肯,加內特,諾維斯基等人,最終姚明憑藉出色的人氣入選了首發中鋒,而鄧肯也在競爭激烈的大前鋒位置上脫穎而出。
  • 科比06年場均35.4分,MVP票選只排第四!之前3人是誰?
    2005-06賽季的科比,可以說是他職業生涯當中發揮比較神勇的一個賽季了,這個賽季的科比能夠拿到場均35.4分5.3籃板和4.5助攻,這個賽季的科比拿到50分以上都是家常便飯,81分的歷史第二高分就是這個賽季得到的,但是在最終的MVP評選的時候,科比僅僅只排在了聯盟第四,他前面的三位球員都是誰呢
  • 深度:常規賽MVP的殊榮,賽季場均三雙的背後,是威少錯誤的認知
    2008-09賽季是威少的菜鳥賽季,自己出戰了82場比賽,首發65場,場均可以貢獻15.3分+4.9籃板+5.3助攻+1.3搶斷+0.2蓋帽+39.8%投籃命中率+27.1%三分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