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湖南耒陽的女孩鍾芳蓉,高考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北大爭搶。在考慮後,鍾芳蓉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鍾芳蓉是一名「留守兒童」,因為經濟原因,在她不到1歲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外出打工,她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上的是寄宿學校,學習全憑自覺。
一提到考古專業,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冷門」「不好就業」「不賺錢」什麼的,而鍾芳蓉表示也有考慮過這些事情,但她覺得,從北大考古系出來,可以當老師或是在博物館工作,將來生活肯定是有保障的,更重要的是這是她的興趣,「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鍾芳蓉選擇考古系,是受了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樊錦詩也是北大畢業的,1963年,被分配到敦煌研究所,致力於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這個擔子,一挑就是半個世紀,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敦煌,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熱愛最重要,人這輩子不是用來換人民幣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熱愛,選專業聽父母的安排,或是要考慮什麼熱門,什麼好找工作,什麼賺錢多,這樣的人生,是沒有主心骨的。
鍾芳蓉選擇了自己的熱愛,家人也支持她的選擇,相信她未來的人生,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越走越寬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漫畫家蔡志忠就特別幸運,4歲的時候就確定了自己要畫一輩子畫,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臺灣開始流行漫畫,他就立志要當漫畫家,初二就給臺北的出版社投稿,確定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他說:「任何厲害的人,從小就開始想通,這輩子要拿什麼刷子混飯吃,及早就把刷子選好。」
還有我們熟悉的才女林徽因,20歲與未婚夫梁思成雙雙留學,學成歸國後,為中國的建築業開疆拓土。林徽因十幾歲的時候隨父親週遊歐洲,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當時美國大學對女性有偏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於是她曲線救國,選擇了美術系,但在課餘旁聽了建築系的所有課程,作業成績一點也不輸給那些建築系的學生。
19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國,在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建築系,並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涉足中國15個省,190多個縣,實地考察測繪了2738處建築物,她把一生獻給了建築事業。從她的一生我們看到,當你真正熱愛一件事情,就會跨越任何阻礙。
能夠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並把它做到極致,這樣的人是最幸運的。
不是要去換人民幣,是要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只要是自己拿手、喜歡的事情,無論是什麼,就沒有不成功的。
大學專業並不能決定你的一切
因為進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我自己就浪費了大學四年的時光。
18歲時對於「專業」這個東西並沒有什麼概念,知道自己喜歡寫作,喜歡藝術,卻被調劑進了理工科的專業,儘管所有人都在誇我考上了好學校,而且這個專業在全國的實力都是數一數二了,但我的心裡只有一個聲音:「我這輩子完了」。
很後悔那個時候格局太小,學一個理工科專業,並不妨礙你對其他事情的熱愛,學好了可以寫硬科幻小說,可以用金屬材料做藝術品……一個專業,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
不是選擇一個熱門專業,就一定會有好工作,也不是選了一個冷門專業,前路就一定艱難。世界發展越來越快,每年都有新的職業冒出來,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讓一個人在18歲時就搞清楚自己的愛好嗎,定下自己的一生,有點太荒謬,太不切實際了。
大多數年輕人,其實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其實一無所知。有時候我們喜歡畫畫,喜歡讀書,喜歡美食,喜歡旅行,並不是喜歡從事這樣的職業,而是喜歡這種感覺。
比如你喜歡美食,但要你自己去研究食譜,在廚房裡揮汗如雨地做菜,你願意嗎?
而大學,正是我們去探索自己真正熱愛,並且試錯的好機會。
大學專業雖然與我們今後的人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它並不是全部。
對於鍾芳蓉來說,她已經考進了北大,未來的四年,她可以在北京這個大城市,並且用北大的資源,體驗很多事情。
未來的鐘芳蓉,可以像樊錦詩一樣,擇一個事業奉獻一生,也可以去故宮修文物,也可以像國博的講解員河森堡一樣當個知識網紅啊……還有無數無數我們在今天根本想像不到的可能性。
不要讓所謂「熱門專業」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亞里斯多德有句話:
「每個人都有理想,成功者的法門,就是做好所有的準備,第一是準備好朝向目標的金錢和智慧,第二是死命朝向一個目標前進。」
積極進取、不停進步的人,不管現階段在哪裡,未來都一定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