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7月1日電題:延期「駐村書記」王元明:掛職不論期限 脫貧才會離村
新華社記者楊穩璽
一年掛職期滿後,他被組織派往更加艱苦的村子;期滿後,他再次同意延期。近4年的掛職時間裡,他經歷了家庭變故,也受過「委屈」,但從未後悔。
他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第一書記王元明。他說:「掛職不論期限,脫貧才會離村。能投身到這場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中,是我一生中最為驕傲的事情,我沒有辜負黨員的身份,也沒有錯過這個時代。」
(小標題)君問歸期未有期
每當親朋好友問到掛職期限時,王元明都會說:「沒有固定時間,啥時候村民脫貧致富了,啥時候組織讓我回了,我再回家。」
2015年9月,時任固原市農牧局辦公室主任的王元明被派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擔任第一書記。任職的一年多時間裡,王元明和村委會成員結合村情實際,規劃以特色冷涼蔬菜和鄉村旅遊為發展重點。2017年3月他離村時,姚磨村已建成萬畝冷涼蔬菜基地,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000多元增加到上萬元,實現了翻倍。
2017年初,王元明接到前往新莊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通知,而不久前他的獨生子才意外去世。當組織關心詢問時,他毅然表示繼續就任。
王元明說:「當時我父親和愛人心理狀態很不好,他們天天問我什麼時候回來,還經常說要一起去。但當時村裡條件有限,我又害怕顧此失彼,只能把他們託付到中衛市的妻子娘家。」
「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雖然近年來西海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部分農村的生活環境仍然艱苦,脫貧任務相對繁重,王元明等駐村第一書記的擔子也相應較重。
「君問歸期未有期。」王元明說,《夜雨寄北》裡的這句詩成了他駐村和愛人視頻時的口頭禪。
(小標題)俯身基層信於民
能否融入當地基層群眾中並取得信任,是掛職工作成功與否的關鍵。王元明說,他兩次接到任職通知後,都會先獨自驅車前往村子走村入戶了解情況,駐村時儘量住在村裡傾聽群眾意見,盡力解決好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只有真正俯身基層,才能取信於民。」
剛到新莊村時,王元明最頭疼的日子就是下雨。他說:「當時村裡很多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坑坑窪窪寸步難行,村子附近山上還有一個垃圾處理站,一下雨臭氣四溢。村民們也很有怨氣。」
這些問題成了王元明上任伊始面臨的考驗。當時很多村民不是很信任他,私下有著「他就是來鍍金的」「給咱們解決不了啥問題」等議論。矛盾在2017年6月集中爆發,一場大雨衝毀了村口的道路,不少村民聚集到村部,希望王元明能協調項目修好村裡的路。
「剛來時村裡確實還有不少人有『等靠要』思想。當時他們圍著我要錢修路,我堅決拒絕,給大家說『咱自己的路自己修!』」隨後王元明和村幹部分頭行動,挨家挨戶找人幫忙,又借來一輛翻鬥車,大傢伙一起用了一下午時間,修好了道路。
修路一事讓王元明在村裡初步「站穩腳跟」,而垃圾站問題的妥善解決,則讓他贏得了村民更多信任。他說:「就是到處跑、到處問,最後通過完善配套設施,垃圾站再也沒有臭味了。」
(小標題)扶貧先扶志扶智
「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還不努力等啥呢?」這是王元明和村民談心時的通常結語。激發脫貧意願,提升脫貧能力,扶貧先扶志扶智,是王元明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天王書記跑到我家說,你的牛是不是丟了,快去看看。」談及王元明在村裡的工作,村民袁祖強豎起大拇指說,他來村後大力倡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並根據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制定脫貧措施,「王書記不僅認得人,還認得牛呢。」
「過去村裡來了領導,村民要錢要補助;現在來了領導,村民感謝黨的政策好。」兩年多時間,新莊村不僅實現了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到4000元到近萬元的增長,還建起了文化廣場、辦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硬化了道路……如今農閒時,村裡打麻將鬧矛盾的少了,打球搞文藝的越來越多。
「第一書記的職責不僅僅在幫助村子物質上脫貧致富,還要讓群眾精神富足,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據王元明介紹,固原市要求所有第一書記當好民族宗教政策「宣傳員」、脫貧富民「領航員」、基層黨建「組織員」、基層治理「助推員」、農民群眾「服務員」。
村民丁元說:「王書記村裡啥事不操心?我們小兩口拌嘴,有時都得他調解。」
2018年9月王元明和愛人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子榮。他說:「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為他父親的工作,為他父親能參與到這場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中感到光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