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衡陽10月1日訊(通訊員 夏文輝 陳思涵 戴兵)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南華大學「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成功獲批,這是該校首個教育部共建平臺。
今年,全國共有58所高校獲批,湖南省僅有南華大學和湖南大學獲批。2018年,教育部首次啟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認定工作,這是國家持續推動高校協同創新,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旨在用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有力支持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聚焦區域、行業戰略需求,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協同各方承擔國家、區域、行業重大任務,解決社會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三年來,教育部共認定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81個。
南華大學「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13年7月獲湖南省認定。中心由南華大學牽頭單位,聯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核工業單位、科研機構和上市公司共同組建而成。中心建設以來,聚焦「核資源開發技術、先進核能技術、核測控與輻射防護、核燃料循環安全技術與智能裝備、鈾礦冶退役治理技術與生態安全」等5大研究方向,緊密對接國防軍工、核科學領域重大需求,主動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和政府企業相關重大工程項目1000餘項,科研經費達3億元,為協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建設期間,中心共獲批了5個國防特色學科,「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分隊」和全國唯一的「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同時還獲批了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15項,發表SCI、EI等高水平論文5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0餘項,開發新裝備20餘個,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我國國防軍工、核電產業和軍民融合領域。
接下來,該中心將緊緊圍繞「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協同突破五個方向(核資源開發技術、先進核能技術、核測控與輻射防護、核設施安全技術與智能裝備、鈾礦冶退役治理技術與生態安全)、協同打造創新研究團隊、協同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協同開展優質社會服務」五大任務,全力把中心打造成我國國防軍工、核安全、核環保、核技術、核燃料循環等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高地、技術成果孵化轉移的重要平臺、人才集聚培養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制度先進運行高效的國家協同創新示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