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對霍尼韋爾用13億美元現金收購一家深度垂直細分主要適用於醫藥行業的質量管理軟體公司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那麼我們就用霍尼韋爾收購其它硬體企業的實際案例來對比分析。
2008年,霍尼韋爾花費12億美元收購個人防護設備行業的廠家Norcross Safety Products,該公司在2007的僱員數目為3100人,該年銷售額為6億美元。
2020年,霍尼韋爾花費13億美元現金收購質量管理軟體企業SpartaSystems, 該公司在2019年的僱員數目為200人,銷售額為0.56億美元。(公開報導的Sparta的僱員人數為250,但我們更傾向於鄧白氏專業的數據200人)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
初看得出的結論:
如果以收購硬體企業為標準,收購軟體企業就顯得不太划算。不考慮廠房,設備的情況下,軟體員工的價值就是硬體員工的16.7倍(650/39=16.7),如果再剔除製造企業的硬體價值,如廠房,設備等,比例會更高。我們看一看霍尼韋爾的基本情況:
2015年,僱員總數為127000人,大約22000人為工程技術人員,其中一半從事軟體工作,也就是說佔該公司的總僱員數的8.7%,傳統行業能達到如此之高的比例,你吃驚嗎?
霍尼韋爾CEO Darius Adamczyk表示,軟體代表了霍尼韋爾的「新力量」。
以下來自於霍尼韋爾官網對於Sparta的介紹。
意思是:30多年來,我們已為全球領先的藥物製造商和生物醫學公司提供了先進的自動化和過程控制技術。通過SpartaSystems的雲,數字QMS SaaS平臺,分析和人工智慧將在下一代增強霍尼韋爾的領導地位。
以下信息來自於SpartaSystems官網。
Sparta官網上介紹的功能大致有—CAPA,變更管理,評審管理,投訴管理,文件管理,培訓管理,供應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等,都是一些常見的質量功能模塊。
Sparta可提供雲端和本地安裝兩種服務。
至於AI,沒有詳細的描述。
不過Sparta內部人士反倒是說,他們的系統能夠解決」客戶一直在使用excel,甚至只是用筆和紙來跟蹤其與質量和合規性有關的數據」的問題,本人認為這個說法比AI更能讓客戶接受Sparta產品,也比較接地氣,畢竟客戶不傻。
至於為什麼Sparta和霍尼韋爾都高調宣稱AI,我們在後文中會進行分析。
霍尼韋爾為什麼不自己開發呢?
ToC網際網路大公司大多是門口的野蠻人,通常是採用流氓的卡位方式搶佔市場,在這方面,中外企業都一樣。企業變大,創新能力就退化,這是規律。但是為了繼續保持領先位置,攫取高額利潤,他們會觀察市場中創新的小企業,抄襲他們已走通的商業模式,然後投入大量資金搶佔市場,殺死小企業,從而實現壟斷的目標。
前文提到過,霍尼韋爾CEO重視軟體,非常強調軟體對公司未來的重要性,該公司至少有1萬多名軟體技術人員。他們不僅不是外行,而且還是高手。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高手還要花費13億美元收購其它企業呢?自己開發不香嗎?
如果花錢僱人,每人付給年薪65萬美元,可以僱傭200個非常優秀的人,13億美元夠用10年的,霍尼韋爾這不是在犯傻嗎?如果5年開發出來,這就能節約6.5億美元。但霍尼韋爾沒有選擇這麼做,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ToB 軟體可就複雜的多了,不是企業大,有錢,就一定能搞的定。
我不知道霍尼韋爾能不能開發出來和Sparta QMS同樣有競爭力的產品(開發出同樣的產品和同樣有競爭力的產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估計霍尼韋爾也沒有把握,至少短期內難以實現。
霍尼韋爾肯定不傻,這一點毫無疑問。
可以參考一下SAP Anywhere這個失敗的CRM項目。
SAP也想進入CRM(客戶關係管理)SAAS 這個具有豐厚利潤的市場,當時市場上至少有上百家CRM提供商。
CRM市場的排頭兵Salesforce的市值在2020達到2000億美元,已經遠大於SAP的1600億美元這個傳統的IT企業。
SAP為這個CRM項目取名為Anywhere,並在全球投入了大約200人的開發團隊參與該項目。
2013年,第一次發布,主要是內容管理工具,後不斷調研客戶,改進產品。
2015年,SAP與中國電信聯手,再次發布,隨後在英國和美國推出。
2016年,Anywhere項目獲得「2016年中國軟體行業最佳技術創新獎」(不知道怎麼評選出來的)。
2018年3月27日,關閉Anywhere系統,該軟體上市兩年後,全球僅剩下30個活躍客戶。
SAP這麼大的企業,資金如此雄厚,品牌也知名,開發的系統至少在界面呈現上顯示的邏輯也不複雜,開發人數達到200人,可參考的同行產品又很多,客戶調研時間還不短,開發時間至少6年,但是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因為全球只有30個活躍用戶,很難找到真實客戶評論。
只找到一篇國外的文章,該文章說SAP Anywhere 團隊不懂得客戶。我們比較認同這個分析,我們猜想,SAP在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後,銷售人員比客戶都多的情況下,前期一定會有一些銷售優惠措施,甚至有可能免費贈送,如果是這樣的話,客戶還不接受,那只有一個問題了,SAP不懂客戶,系統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白給也不要。
真正深入骨髓般地了解客戶,不是偷偷看看別人的產品就能參悟出來的,看著形似,但神不似。
更多的資料都是說Anywhere如何好的宣傳文章,看來以後對大企業的宣傳文章也不能盲目相信。
西門子與霍尼韋爾很類似,都是從自動控制作為起點,由下向上進入To B企業數位化。
西門子在業界號稱軟體搬運工,從2001年至2016年,16年間,西門子收購軟體企業大約20家。
從1996年~2017年,22年間,SAP大約收購了56家軟體企業。
從1999年~2019年,21年間,Oracle至少收購了131家企業。
其它大企業也沒少收購(包括To C 網際網路巨頭),這裡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
霍尼韋爾進入信息行業這麼久了,不會不知道這些事。
對於霍尼韋爾為什麼收購Sparta, 霍尼韋爾在其官網上給出明確的回答:保持企業領先地位。
下圖來自於霍尼韋爾,顯然,圖的左側是其傳統強項,右側是其需要加強的部分和未來的利潤增長點,西門子等競爭對手早已經布局,在2012年,西門子就收購了質量管理軟體企業IBS (當然,他們收購的不是同一類型的QMS)。
客戶購買系統時,當然希望供應商能提供軟硬體一站式解決方案,供應商也希望能提供這樣一體化的服務,這不僅僅是能不能賺取超額利潤的問題,還關係到這類大企業是否會出局這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難點是供應商有沒有這個能力開發出來這樣全套的系統,如果競爭對手可以提供全套系統了,企業面臨的開發難度就會極大地提高——這就是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開發任務,補齊這個短板。
追趕不是最優選擇,提早布局才是。
大企業也有大企業的難處,創新力不足,官僚主義、部門主義盛行,到處扯皮文山會海,如果不能藉助資金和品牌優勢快速搶佔市場,大企業的風險也不小,有些巨頭不也是從你的視線消失了嗎!
對於大企業,錢很重要,但市場卡位更重要。無論是為了追趕還是提前布局,收購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與其花錢、花時間開發,還不如直接購買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產品更加穩妥。再說,CEO也是打工的,爬到這個位置的都是人精,除非保證不換人,有幾個是長期主義者,誰會幹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即使CEO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如果股票下跌,你覺得董事會能忍受多久不更換這個CEO?
總結一下:
自己開發不一定成功。開發需要時間,有錯過市場窗口期的風險。長期投資與個人的短期利益有衝突。
我們再接著簡單說一說AI這事。
無論是Sparta還是霍尼韋爾都知道AI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都是業內人士。是不是AI,這得看AI怎麼定義,再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都是自說自話,就像你可以把蘭博基尼和自行車放在一個欄目下,理由是他們都是車,都能動,你覺得不符合常識,但邏輯上沒錯。
不用說中小企業現狀如何,我們就看世界前500強這些著名製造企業,儘管他們對外宣傳都十分華麗,科技感十足,但如果你在裡面工作過就知道,時不時總能發現圖紙尺寸與實物上的尺寸不相符,大部分質量統計手段都非常原始落後,質量管理也是一天到晚雞飛狗跳。
沒有否定AI的未來,不過對於飢餓的人來說,天天描述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抓到的龍蝦如何好吃,不如提供一個當下觸手可得的饅頭更實在,這個飢餓的人就是當今的市場。
私募股權New Mountain收購了Sparta是為了賣一個好價錢,賣之前,給Sparta頭上插個花,打扮一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霍尼韋爾為啥也強調AI呢?上市公司都希望股票上漲,但你給股民講什麼是質量管理軟體,有幾個能聽明白的?不如蹭個AI熱點,不僅顯得高大上,而且還可以簡單暴力直接保住股價。
買家和賣家在這一點上,利益一致,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配合了起來。
我這麼說,根本沒有否定Sparta的意思,Sparta不依靠AI熱點,本身就已經很不錯了。
接下來,看一看Sparta的成長軌跡。
1994年,公司成立。
2006年,私募股權介入。
2011年,私募股權公司Summitpartners和Altaris Capital partners 介入。
2014年,Summit Partners和Altaris Capital Partners將股權轉讓給私募股權公司ThomaBravo。
2016年,Sparta收購雲QMS平臺123Compliance。
2017年,私募股權New Mountain Capital通過槓桿收購從Thoma Bravo手中取得大部分股權, 僱員人數250人,2017年3月前12個月的銷售額為1.13億美金。
2019年,Sparta對外宣稱實現業界首款AI增強決策。
2019年,根據鄧白氏數據,僱員人數200人,銷售額為0.56億美金。
2020年,霍尼韋爾宣布用13億美元現金從New Mountain Capital手中收購Sparta。
Sparta從成立到被大企業收購,時間跨度達到26年,這與西門子收購5家MES企業的平均22.6年很接近,說明工業軟體不是一朝一夕,靠大幹快上就能搞的定。
這麼長的賽道,這些風投能賺錢嗎?賺的多嗎?
至少有人賺的很多,比如2017介入的New Mountain Capital,收購時是通過槓桿收購,也就是說私募股權只出小部分的錢,資金大部分來自於發行的垃圾債券(高利率高風險債券),由被收購公司Sparta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及收益作擔保並用來還本付息。
2017年,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Investors Service)為首次發行人Project Silverback Holding Corp(軟體提供商Sparta Systems Inc的母公司)授予B3企業家族評級,額度2.65億美元。這個B3級別就是垃圾債券,下圖是穆迪的官方解釋。
我們假設私募股權New Mountain Capital在2017年投入自有資金佔收購總金額的10%,大約為0.265億美金,3年後出售給霍尼韋爾為13億美金,獲利49倍,儘管NewMountain Capital入主後,Sparta的銷售額反倒由2017年的1.13億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0.564億美元。
根據網上的數據,還發現,Sparta被New Mountain Capital收購後,僱員由2017的250人降為2019年的200人,估計這個風投也採用了傳統節約成本方式—裁員。
從Sparta的成長過程中,還能發現什麼?
QMS已經是一個很細分的市場,Sparta關注的還是醫療QMS這一更細分的市場,儘管如此,Sparta也還要收購其它企業來完善自己(2016年,Sparta收購雲QMS平臺123Compliance)。
其它軟體公司的情況也是大致如此,從軟體行業的收購歷史中清晰表明了這一現象,沒有哪家企業是萬能的神,靠一己之力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還有啥要說的?
2015年,Bitcentral 收購 Master ControlAutomation Software Company。
2017年,Cority(formerly Medgate) 收購IQS。
2017年,IQVIA 收購Pilgrim Quality Solutions。
2017年,TCV 收購ETQ。
2019年,Intelex Technologies被Industrial Scientific(FortiveCorporation的全資子公司)以約5.7億美元的價格從JMIEquity 和HarbourVest手中購得。
2019年,Thoma Bravo這個在2014年收購Sparta,2017年賣出的風投,再次入局收購QMS 公司Cority.
2020年,Health &Safety Institute (HIS) 收購 Donesafe.
2020年,Ideagen 收購Qualsys.
必須承認,很多的QMS企業已經被風投收入囊中,正在待價而沽。
《質量管理系統(QMS)-1.什麼是質量信息化?》
《質量管理系統(QMS)-2.幫助SQE提高工作效率和業績》
《質量管理系統(QMS)-3.幫助企業建立質量知識庫》
《質量管理系統(QMS)-4.如何選擇質量管理軟體?》
《質量管理系統(QMS)-5.企業導入質量管理軟體的利與弊?》
《質量管理系統(QMS)-6.自己開發,外包還是購買產品?》
《質量管理軟體(工具)中,SPC真的有用嗎?》
《中國工業管理軟體如何突圍?》
《西門子MES裡面有質量模塊,為什麼還要收購質量管理軟體(QMS)?》
《不僅有Facebook抄襲TikTok,還有盈飛無限剽竊雲質信息》
《質量內幕|質量檢驗中那些不為人所知的事兒》
《質量內幕|汽車行業PPM統計亂象》
《質量內幕 | 質量過剩還意味著什麼?》
《質量內幕 | 為什麼有些攪拌機越精心使用,反倒壞的越快?》
《質量內幕 | 該不該買家用電器延長保修?》
《質量內幕|5千元的咖啡機一定比1千元的質量好嗎?》
《體檢顯陽性未必就得病》
《企業對質量軟體有什麼需求?》
《質量控制中常見誤區(3): 質量成本》
《質量控制中的常見誤區(2):真的改進了嗎?》
《質量控制中的常見誤區(1): Cr=0》
《一個值得質量專業人員終身收藏的網站》
《質量工具之矩陣圖》
《質量工具之頭腦風暴法》
《質量工具之分層法》
《質量工具之直方圖》
《質量工具之散點圖》
《質量工具之魚骨圖》
《什麼是數據和數據質量》
《質量工具之柏拉圖》
《質量工具之檢查表》
《常見體系評估/認證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