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自家的事也要管?「綠委」提案要求修改國民黨黨徽

2020-12-23 銳看臺灣

@銳看臺灣報導 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政黨法,規定政黨黨徽不得與「國徽」近似,劍指國民黨。中國國民黨14日發新聞稿譴責民進黨濫權,批評民進黨「不只搶黨產,還要搶黨徽」,動用當局力量鬥爭「在野黨」不遺餘力,人民納稅錢清算鬥爭已成民進黨慣有的陋習。

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改「政黨法」,新增政黨標章不得與「國旗國徽」相同或相近。中國國民黨14日早上發出新聞稿譴責民進黨,表示,「先有黨徽,再有國徽」是「中華民國」發展、興壯的順序,中國國民黨創建「中華民國」是一項歷史事實,黨徽的設計更象徵了對當時革命先烈的尊敬與緬懷,民進黨如今竟想透過「立法院」優勢,強行通過修法、逼迫國民黨修改黨徽。「不只搶黨產,還要搶黨徽」,凸顯民進黨動臺當局資源力量鬥爭「在野黨」不遺餘力,動員人民納稅錢清算鬥爭已成民進黨慣有的陋習。

國民黨指出,中國國民黨創建「中華民國」是歷史事實,「國徽」的設計則是依循黨徽而來,民進黨不應顛倒歷史,更不應該試圖以人數優勢,將本用以守護人民的「立法院」殿堂轉變成民進黨的東廠。國民黨質疑,民進黨執政不好,只能掀起意識形態戰場?要求修法禁止國民黨使用黨徽就是意圖顛倒歷史存續順序,此舉不僅顛倒是非,更缺乏民主素養。

(綜合臺媒報導)

相關焦點

  • 「綠委」提案逼國民黨改「黨徽」藍營反擊批綠濫權
    國民黨回擊說,「先有黨徽,再有『國徽』」, 民進黨不應倒因為果,更不應該試圖以人數優勢,將本用以守護人民的立法機構轉變成民進黨的東廠。民進黨如今竟想透過立法機構優勢,強行通過修法,「不只搶黨產,還要搶黨徽」,凸顯民進黨動用公家的力量,鬥爭「在野黨」不遺餘力,動員人民納稅錢清算鬥爭已成民進黨慣有的陋習。
  • 「綠委」提案逼國民黨改黨徽,藍批綠濫權、傷害民主法治
    @銳看臺灣報導 對於民進黨「立委」陳明文、王美惠等人,擬針對偽徽、黨徽相似為由,修訂《政黨法》第14條,新增政黨標章不得與偽旗偽徽相同或相近。國民黨表示,「先有黨徽,再有偽徽」是臺灣發展、興壯的順序,民進黨如今竟想透過立法機構優勢,強行通過修法,「不只搶黨產,還要搶黨徽」,凸顯民進黨動用公權的力量,鬥爭在野黨不遺餘力,動員人民納稅錢清算鬥爭已成民進黨慣有的陋習。
  • 民進黨「立委」提案逼國民黨改黨徽,「藍委」痛批「顛倒黑白」
    民進黨「立委」陳明文、王美惠等17人提案「修法」,以島內所謂「國徽」與中國國民黨黨徽相似,為避免民眾混淆,擬修訂「政黨法」第14條,新增政黨標章不得與「國徽」相同或相近,違反者若限期未補正或補正仍不符規定,將不予備案。
  • 綠營擬修法迫國民黨改黨徽,嘉義市長批:執政不力模糊焦點
    @銳看臺灣報導 國民黨嘉義市黨部今天舉辦126周年黨慶,針對民進黨「綠委」提案修《政黨法》以逼迫國民黨改黨徽,炮聲隆隆,市長黃敏惠表示,民生、經濟才是當務之急,都做不好,是不是在模糊焦點?拜託,請做好該做的事。
  • 民進黨逼改黨徽對國民黨趕盡殺絕
    華夏經緯網11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民進黨上臺後針對國民黨黨產進行立「法」,造成藍營營運困難,如今傳出民進黨「立委」將修改「政黨法」,逼迫國民黨修改黨徽,簡直是準備要把國民黨趕盡殺絕,對此,前臺北縣長周錫瑋就在臉書上怒轟民進黨就是「搶匪性格」,不只搶國民黨,也搶民眾,上演無數荒腔走板的鬧劇。
  • 那個提案「刪除國家統一」的「綠委」悄悄撤案了!
    月初,民進黨籍「英派」「立委」蔡易餘提案修改「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求刪除、修正其中「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等文字內容,引發軒然大波。        10日,臺立法機構一讀通過蔡易餘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交付「內政委員會」審查。「修憲案」原本排入15日「內政委員會」的報告事項。
  • 民進黨擬「修法」逼國民黨改黨徽,江啟臣:民進黨怕面對歷史
    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政黨法」,規定政黨黨徽不得與「國徽」近似,劍指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下午在臉書批評,民進黨過去說應改「國徽」,現在又說國民黨應改黨徽,這些矛盾都是因民進黨害怕面對「中華民 國」是由中國國民黨創建的歷史。
  • 國民黨怒批蔡英文雙標
    事實上,民進黨「立委」也曾提案凍刪防務預算,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質疑,若防務外事預算「刪不得、凍不得」,為何民進黨「立委」也提案凍結,甚至聯署國民黨的凍結提案?難道民進黨是雙面黨,一面罵「在野黨」扯後腿,一面又要凍結預算?蔡英文日前在臉書上向「在野黨」喊話,不要刪除或凍結潛艦、高教機、F16升級、CPTPP等預算。
  • 國民黨要廢「監察院」 民進黨籍呂秀蓮反對
    藍媒30日報導,因不滿蔡英文提名陳菊出任「監察院長」,其餘「監委」被提名名單同樣綠油油,國民黨團以「監察院」人事酬庸為由,同樣主張可廢「監察院」,並讓「司委會藍委」李貴敏、吳怡玎研擬相關版本。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則喊話國民黨不要臨陣逃脫、打假球。
  • 反萊豬大戰前夕,國民黨對62席「綠委」出招了
    據臺灣中時報導,臺灣「朝野」將在24日於「立法院」進行萊豬表決大戰,國民黨除了23、24日發動繞「立院」護食安活動,今晚也在臉書粉專公布民進黨籍62位「立委」的辦公室電話,呼籲反對萊豬的民眾致電「綠委」辦公室施壓,要求「綠委」在24日投下反對萊豬進口行政命令的反對票,展現人民拒絕萊豬的意志
  • 反萊豬議題國民黨據理力爭,國民黨團批:「綠委」只願當蔡英文橡皮...
    國民黨團批評,教育機構負責人潘文忠就像錄音機不斷重複官式回應,不願也不敢表達對「禁用瘦肉精入法」的支持。潘文忠只敢發文優先使用臺豬,不敢在校園禁萊豬,這樣的優先使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潘文忠淪為「半套負責人」當之無愧。
  • 「綠委」揚言對國民黨能「1打35」 不到3秒被制伏
    臺「行政院長」蘇貞昌27日上臺進行施政報告,藍綠「立委」爆發衝突,「綠委」陳柏惟參與其中。陳柏惟此前曾在直播中揚言,「要1個打35個國民黨『立委』」,但在混亂場面中,其被「藍委」林為洲架住脖子拉開,隨即滿臉通紅,不到3秒便退出推擠人群。
  • 萊豬12月24日對決 國民黨守夜固盤嗆「綠委」
    國民黨黨團21日召開「反萊豬 最後晚餐」守夜活動記者會,號召民眾為臺灣食安守夜、拒萊豬。(季志翔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立法機構周四加開院會,將就萊豬進口9道行政命令討論並表決,藍營決動員群眾於明晚5點起一起守夜,並在周四於立法機構門外一一唱名有哪些「立委」投票挺萊豬,藉此施壓「綠委」。國民黨團總召林為洲昨呼籲,那些過去曾經反對萊豬萊牛的「綠委」,請秉持良心,一起護食安。
  • 28億防務預算被凍結 蔡英文「求」國民黨:防務戰略拖不起
    據臺媒報導 國民黨「立委」凍結28億防務預算,蔡英文昨回應,這些都是未來5年到10年臺灣防務戰略關鍵中的關鍵,「我們真的沒時間再拖」。對此,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表示,「立法院」不是「行政院立法局」,「綠委」自甘墮落不敢刪凍預算,「藍委」不該隨之起舞,否則就是對不起人民。
  • 國民黨又來守議場!搶明早7點提案,要求蔡英文到「立法院」報告
    國民黨「立委」17日中午開始,輪班守在議場大門前,將於明早7點搶先提案,要求蔡英文赴「立法院」報告,並要求蘇貞昌、蔡英文針對美豬政策大轉彎,向臺灣人民道歉。目前守在議場的「立委」包括黨團總召林為洲、「立委」洪孟楷、曾銘宗、吳怡玎、林德福、李德維,國民黨團預計每4小時輪班一次,徹夜駐守,直到明天早上7點搶先提案。
  • 國民黨竟提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網友:狗吠火車?
    問:國民黨黨團今天在臺立法機構提出所謂「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臺美恢復『邦交』」有關決議案。請問對此有何評論?答: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我們堅決反對任何製造所謂「臺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分裂行徑。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絕不容許任何外部幹涉。
  • 國民黨加碼「修憲」 鄭運鵬:要造成破局
    民進黨黨團幹事長鄭運鵬27日受訪時表示,國民黨當初為反對「監察院長」陳菊,因此喊出廢考監理由,但現在黨內法統派大概吞不下去,他研判國民黨最終將開放藍委各自提案,在沒有共識下破局「修憲」案,再把責任怪給「立院」過半的民進黨。
  • 蔡英文威脅國民黨:凍結28億防務預算會造成臺灣危險
    編列大量對美軍購預算,造成島內社會民生沉重負擔,國民黨看不下去凍結相關預算。據臺媒報導 國民黨「立委」凍結28億防務預算,蔡英文昨回應,這些都是未來5年到10年臺灣防務戰略關鍵中的關鍵,「我們真的沒時間再拖」。對此,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表示,「立法院」不是「行政院立法局」,「綠委」自甘墮落不敢刪凍預算,「藍委」不該隨之起舞,否則就是對不起人民。
  • 民進黨悄悄撤回臺灣「奧運正名」提案,並把鍋甩給了國民黨
    民進黨代表此次再次「甩鍋」國民黨,稱撤案是為「避免在野黨操作意識形態」。
  • 蔣萬安提案修法拿兩蔣開刀,林為洲力挺:帶領國民黨放下包袱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提案修正「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明定威權統治時期不當沒收人民財產的返還辦法及擴大適用罪名,雖有多位青壯派「立委」連署,但大多人低調不願多談。國民黨團總召林為洲力挺說,由蔣萬安提案最恰當不過,「因為是他祖父、曾祖父主政時期的事」,更能凸顯反省精神,帶領國民黨放下過去的包袱。除了江啟臣,蔣萬安的提案獲得國民黨團三長林為洲、林奕華、鄭麗文及多位青壯派「立委」連署,資深「立委」幾乎都昨天才得知蔣萬安提案,連署人也大多低調不願回應,或強調只是基於同事情誼支持,低調不願多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