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在日本已經很少被提起了,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拿來說事,原本表示日本的文化是傳承自中華,但現在多有調侃的意思。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島當時諸侯混戰,還沒有統一。一直有個邪馬臺國向漢朝和曹魏遣使納貢。在得到了中原帝國的扶持下,邪馬臺國逐漸統一日本西部,但對華仍自稱倭國。
南北朝時劉宋文帝冊封其君主為「安東將軍、倭國王」,對其有野心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穆韓六國的要求,卻置之不理。
到隋朝時,倭國便不再遣使朝貢,大概學習了中國文化後,認為「倭」這個字並不好,所以在正式場合和國書中不再稱倭國,日本遣隋使自稱本國君主為天皇。
到了唐朝,日本這個稱呼正式被啟用,在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的同時,信心膨脹的日本君主開始自稱皇帝,表示與唐朝皇帝同級,不再是中原帝國的附庸。
到了宋元時期,日本天皇成為擺設,幕府將軍逐漸統攝全島,兩國政府官方很少往來。
一直到了明朝中後期,幕府將軍勢弱,戰國諸侯爭霸,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狂妄自大制定了先滅朝鮮,後徵服大明的計劃,但在朝鮮戰場上遭到明朝迎頭痛擊後,老實了300年。
到了清朝時期,兩國都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這段時期,雙方沒有任何官方往來,就變成了清朝看不起日本,日本也看不起清朝。
清朝末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日本國力蒸蒸日上,埋藏在心中300多年的野望被陰險的政客和激進的軍官喚醒,直到爆發全面侵華戰爭,日本視中國為「病夫」,更不應談對中國的尊重之情了。
即使戰爭失敗,日本人對狠揍他的美、蘇兩國相當畏服,但說實話對中國並沒有絲毫敬畏之心。
《朝鮮宣祖實錄》記載:「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在歷史上,也就是朝鮮國王在大明幫其復國後,曾將大明稱之為「父母之國」,而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自隋唐之後再也沒有向中國稱過臣,更不用談當作父母之國了。
所以,現代看到網絡上有些日本人把中國稱作"父之國",把韓國稱作"兄之國",都含有諷刺、挖苦的意思,不要像表面文字那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