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王子結婚,媒體理直氣壯地娛樂。英國當然不用說,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滾動報導,《紐約時報》網站還專門設立互動欄目,列出有關婚禮的上百條問題並一一回答。比如,有個問題是:「我對時尚不感興趣,那還有什麼好玩的?」回答:可以八卦來賓啊,誰認識誰,某人為什麼坐在某個位置,誰曾經跟新娘或新郎上床/約會/至今對他(她)念念不忘(still pine for),還有王室內部的陰謀詭計新仇舊怨……
其實婚禮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因為它的本質是儀式:ritual。牛津字典對ritual的釋義為a religious or solemn ceremony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action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a prescribed order(宗教典禮或其他莊嚴典禮,包含一系列按既定程序完成的動作)。從詞源上看,ritual源自拉丁語ritualis,指的是宗教儀式。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對宗教的研究有一個核心觀點,即神聖(the sacred)與世俗(the profane)的區分。他提出,宗教是一套信仰和習俗體系,涉及神聖的東西;而神聖的東西就是被單獨劃分出來的禁戒的領域。涂爾幹說,所謂神聖,其實就是團體利益,尤其是團體的統一,這體現為神聖的團體象徵或者圖騰;而世俗則是日常,是個體事務。
哈裡王子的婚禮就明確展現了這種神聖與世俗、集體與個人的區分。婚禮地點在溫莎城堡的聖喬治教堂,主持人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儀式上朗讀《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經文,有唱詩班唱聖詩等等。這些宗教元素的背後其實就是「集體」,關鍵詞包括信仰、傳統、習俗和行為方式等等。在這樣的場合,人們的著裝、表情、語言和肢體語言都得按照規矩來。這些規矩就是社會秩序,讓大家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以及與這個位置相應的表現或行為。
以著裝要求為例。參加婚禮的男性要穿軍禮服(uniforms)、晨禮服(morning coats)或便禮服(lounge suits)——沒有燕尾服,因為婚禮在白天舉行。女性則被要求穿日禮服(day dresses)並戴帽子。按照英國皇室的規範,女性在重要場合都得戴帽子。據說這源自上世紀50年代之前,當時上流社會和皇室的女性極少在公眾場合露出頭髮。
英國《每日電訊報》前時尚總監希拉蕊·亞歷山大說,在英國社會,每逢特殊場合,少了帽子都是不完整的,帽子是社會經緯的一部分。換言之,帽子是傳統的延續,是階層的象徵,是個體認可群體價值觀的一種表達。反過來說,如果不戴帽子,或者哪怕戴的帽子不符合大家在這種場合認可的材質和形態,那你一定會從群體裡「跳」出來,製造一種違和感,破壞了應有的氣氛和秩序,意味著對集體的無視或者藐視。
中國文化強調的「禮」也有類似含義。「克己復禮為仁」,講的就是個人與社會、神聖與世俗的關係。禮崩樂壞意味著社會失序。禮或者儀式是外在表現,影響的其實是情感和思維,決定人們的歸屬感或者自我認同。有些媒體一邊盡情報導婚禮的過程和儀式,一邊強調梅根的平民、混血、美國人等身份,總結出「王妃,你努力做自己的樣子,真美」,儘管這樣的儀式跟「做自己」實在是沒有什麼關係。(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