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女排精神

2020-12-11 夢裡詩書

文/夢裡詩書

在《奪冠》中,陳可辛不只是單一的去展現某一場中國女排奪取世界冠軍的歷程來勵志燃情,而是在伊始拋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宏大命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去展現中國女排從首次奪冠到傳承轉變的時代變遷,而作為中國最為知名的女排球運動員郎平,她這數十年來頗具戲劇性的傳奇,則成為了電影承載起所有劇情起承轉合的關鍵。

改革開放初期,也是中國最渴望在世界面前去證明自己的時候,此時的中國女排沒有良好的訓練環境,也沒有領先的科技戰術,吳剛飾演的女排教練只能用比別人更努力,不惜身體為代價的魔鬼訓練,來使中國女排的球員們在體能極限上獲得突破,而對於女排球員們,她們身上所肩負的也不只是打好一場比賽那麼簡單,前往日本出徵女排世界盃的角逐,更被賦予了代表國家榮譽的重擔,所以此時的女排精神是一種忘我的犧牲,而作為女排隊員代表的郎平,她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以及退役多年後「脖子以下沒有一處好地方」的身體,讓人心酸感嘆。

時間轉到08年的北京奧運,此時的郎平已然不再是中國隊的排球女將,而成為了美國女排的教練,並帶領美國女排在賽場上擊敗了中國女排,部分國人的不解,使本專注於排球運動的她,感受到了排球運動被賦予了太多其本不該被承受的東西,在此後看著中國女排的一蹶不振,郎平決定重回國家隊擔任教練,對原有的中國女排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改革不單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更是在女排球員們心理上的。

郎平到來後,她沒有為了成績強迫球員們從事她昔日曾不惜身體的高強度訓練,她也更為尊重球員們各自不同的選擇,鼓勵大家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在該戀愛的年紀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於此同時在她擔任教練後,面對中國女排在調整期一次次再度失利的非議,她也一人攬下了所有責任,不讓球員們因為過多的外在壓力影響發揮,更為關鍵的是郎平讓所有球員明白了自己是為什麼而打球。

早年的女排球員為國而戰,今天我們祖國的強大,已經不需要用一場體育賽事的輸贏向世界去證明「中國人行的」,女排球員們是代表國家,但在今天她們更應該為自己而戰,因為對排球運動的熱愛而選擇排球,因為對排球運動的熱愛從而希望奪冠,正如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顧拜旦曾說道"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當卸下枷鎖,打出自我的中國女排,在最後巴西賽場上完成了華麗的逆襲,新女排精神也在此刻躍然光影。

陳可辛雖然借郎平的主線完成了電影關於新女排精神的命題作文,但《奪冠》因為一些外在原因刻意隱藏了老一輩女排關鍵人物的姓名,使整部電影在人物上語焉不詳,於此同時作為飾演郎平的鞏俐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發揮餘地,作為核心人物的郎平,她為何會去了美國?她的思想又是何時發生了改變?在電影中很多重要節點的情緒鋪墊是並不飽滿,或被一帶而過的,過長的跨度篇幅使電影在細節上稍顯打磨。

《奪冠》所感動人的女排精神,並不僅是中國女排用忘我的拼搏,奪取世界冠軍的曾經,它同樣也關乎於作為教練的郎平對球員們「為什麼喜愛排球」的發問,打球並不是為了誰,更不是為了成為誰,而是你從中能否享受體育的樂趣,成為更好的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既是一個體育強國在輸贏面前的淡然,也是每個成年人的世界所需要的。

個人評分:7.5

相關焦點

  • 《奪冠》: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女排精神
    文/夢裡詩書在《奪冠》中,陳可辛不只是單一的去展現某一場中國女排奪取世界冠軍的歷程來勵志燃情,而是在伊始拋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宏大命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去展現中國女排從首次奪冠到傳承轉變的時代變遷
  • 《奪冠》上映2天破億,無數人痛哭,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女排精神
    原本叫《中國女排》的,因為某一些原因,改名成了《奪冠》。袁偉民想要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行的。他覺得中國人也需要一個世界冠軍的激勵。當時是巴西隊主場,而且巴西是當時世界第一,天時地利人和,巴西都可以說是佔據了優勢,中國隊想贏?除非出現奇蹟。可是,中國女排創造了奇蹟。
  • 奪冠:成人世界,需要一點女排精神
    原本預定2020大年初一上映的《奪冠》(又名《中國女排》)在國慶檔終於上映了。經過長時間的等待,紀錄中國女排奧運徵程的《奪冠》終於上映,第一天就將《八佰》"踢下"單日票房首位的寶座。影片9月25日上映2天後,《奪冠》的票房已經突破1億元,貓眼評分9.2分,豆瓣評分7.3分。
  • 《奪冠》影評,現代人更需要女排精神
    電影主要展現了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為奪冠拼命豁出去的打球,這種精神給當時正在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帶來希望。因此,女排精神傳遍整個中國,受到人們的愛戴和追捧。《奪冠》導演陳可辛也是中國女排的粉絲,16歲就開始看女排比賽,這次他導演女排對他也是一種緣份。他在選角上非常成功,由鞏俐飾演郎平,以及所有的女排隊員都是專業的排球運動員,而不是演員,打球都是真打,非常精彩。
  • 《奪冠》:我們永遠需要這樣的中國女排精神
    文 / 追劇者們我們永遠需要這樣的中國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值得敬仰和弘揚,《奪冠》裡他們那種永不服輸的拼勁感動我了!「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在乎一場排球的輸贏?我說,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下意識怎麼來?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
  • 《奪冠》: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很多人都曾問過,就如同當初的我們問老師一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和發揚長徵精神、雷鋒精神等等一系列的中國精神。看了《奪冠》之後,我有了答案。八十年代的中國與世隔絕,多年自信匱乏,覺得什麼都不如國外。
  • 《奪冠》:我們不再需要中國女排秀肌肉,可依然需要女排精神愛國
    《排球女將》1979年播出,兩年後,中國女排戰勝了「小鹿純子」們,拿下「東洋魔女」日本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女子排球運動的最高獎壇,此後的五連冠,開啟了中國女排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十年運動結束,中國百廢待興,體育是對外展示自己的最佳舞臺,而中國女排,又是被定性為距離世界最高水平最接近的運動項目。於是對外展示中國力量,對內給老百姓打自信強心劑的任務,就落到了中國女排身上。
  • 看完電影《奪冠》: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女排精神
    在雅典奧運會後,中國女排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世界排名一路下滑。2013 年,郎平重新出山,出任新一屆中國女排主教練。人們寄予了無限的期待。精神這種東西,有時候說也說不清楚,它像是刻在骨子裡,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 《奪冠》:什麼是女排精神
    影片借郎平之口反覆提及的一個詞是「女排精神」。到底什麼才是女排精神?導演不直接點明,而是選擇用鏡頭說話,通過展現人們在不同時代對女排感情的變化來間接表達女排精神內核的變化歷程。當女排在1981年贏得世界冠軍後,人們紛紛走向街頭,用鞭炮歡呼來抒發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樣的場景即使是我的父親也覺得記憶猶新。女排最近一次奪冠而現在呢,我們早已不再身處以前那個沒有電視機,動不動就停水斷電的年代了,不管是電腦還是手機,每天海量的資訊讓人應接不暇。
  • 《奪冠》:被中國女排精神深深地感動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講述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看的過程中幾度落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同時也被中國女排精神深深感動!影片首先講述了1981年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的歷程,吳剛飾演的袁偉民,在影片中是一個非常嚴格、對運動員有著高要求高標準、冷酷無情的教練,也是一個有著偉大愛國情懷、集體榮譽感、睿智果斷的教練。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這部電影我等了8個月,前前後後的改名、撤檔,都不能阻止我對《奪冠》的期待。鞏俐的演技、女排姑娘們真人出鏡,本就吊足了胃口,再加上女排故事本身足夠燃情,背後還承載著熱烈洶湧的時代記憶——女排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史詩。
  • 《奪冠》熱血沸騰!女排精神不朽
    當然,還有國人上街慶祝的畫面,體現出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的意義,女排精神就此誕生。還有2003年女排世界盃奪冠、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冠,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戰」,幾乎都是神還原。
  • 中國人需要「女排精神」
    當得知陳可辛導演將把中國女排的奮鬥史搬上大銀幕時,就決定一定要去電影院裡感受一下。於是昨晚就去看了《奪冠》這部影片,看完後,自己的內心有很大的觸動,給自己的內心一個很大的鼓舞,讓人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無論到任何時候都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 《奪冠》:時代變了,就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嗎?
    很早就看了《奪冠》這部電影,可是一直沒有筆點去寫它,看的時候眼中含淚,手機上也做了很多筆記,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中國女排沒有你,也沒有我,只有我們,以及,愛拼才會贏,這些在當時看著都熱血滿額的字眼,放到現在再講,忽然沒內味兒了。
  • 觀看女排《奪冠》,解讀女排精神
    奪冠40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奪冠》以此為主題,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把女排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吧,讓這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種力量!
  • 女排精神上演《奪冠》好戲
    《奪冠》以女排精神為底蘊,郎平為旗杆也加入這一場大戰,並且獲得了不少好評。那《奪冠》奪的是哪一個冠?郎平的傳奇一生在電影中如何演繹?當代人又如何看待女排精神?這就是女排精神沒有最努力只有更努力。之後郎平在成為教練後先是帶領美國女排戰勝中國隊並取得了世界冠軍,之後又回到中國幫助中國隊取得世界冠軍。郎平不但自己成功,還能幫助別人成功,帶領整個隊伍成功。這就是郎平的非凡之處。
  • 奪冠:只有拼,才會贏。新時代,更需要這樣的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領銜主演,李現特別出演,將於9月25日全國公映。影片以引領中國女排兩個時代的郎平、朱婷為線索,展現了以兩位主攻手為代表的國家隊如何在逆風中頑強成長,成為讓全世界敬畏的金牌之師。
  • 什麼是女排精神?——《奪冠》觀後感
    因為特殊情況好久沒有上映新片了,期初的《八佰》沒趕上,最近比較熱門的三部影片就數《奪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了。期初我不看好《奪冠》,認為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但是有陳可辛,鞏俐和黃渤的加持,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看了。
  • 《奪冠》: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在《奪冠》中用3場大賽連接起中國女排四十年的熱血拼搏,女排從五連冠時代墜入連敗再重回巔峰的四十年。《奪冠》開篇,就呈現了那次女排奪冠的歷史。就此開啟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徵程。20世紀80年的中國,剛剛打開國門,我們需「贏」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需要在艱苦條件下戰勝世界強敵的精神,需要「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訓練、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激發起全民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