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特稿部 新聞周報
一間小小的庭院裡,棉布縫製的大南瓜和棕色的、斑駁的水缸靜靜待在一角,老木屋的牆上,「爬山虎」錯落地趴著,不走近看,根本看不到葉面的針腳。一個身材苗條的女子站在板凳上,微笑著託住一隻水藍色的大燈籠,調整著高度。
這裡是一個古鎮的院落。所有的布置,都是出自一位民間手工藝人——童雪汀之手。
幼時的種子
「想像一下水中的綠洲,還有涼亭,滿天雪花飄落下來——美嗎?」雪汀這樣描述自己的名字。
1981年,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前童古鎮又多了一位可愛的女孩。出生在整個童氏聚居地稱得上「前排」的家族中,她自小受到特別的關愛。即使是並不富裕的年代,她也能穿著精緻的童裝,而不是長輩的舊衣服。
傳統的江南水鄉重視女性的女紅,雪汀的所有女性長輩都會包括刺繡在內的各種手工藝,她的姨娘的刺繡作品甚至遠銷海外。
漫步前童,一隻磨舊了的藤椅也可能是精心手編的作品。被問到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繡花時,雪汀脫口說:「從手會拿針的時候就開始學。」上小學之前,雪汀就會自己做娃娃,為它畫上眼睛、鼻子,用黑色的毛線縫製頭髮,還為它做衣服,衣上繡小花。
細雨中的前童古鎮
那時,姨娘繡花很快,「嘣嘣嘣」,線用得急,小小的雪汀幫忙穿針。她一次就能穿上百根針,這樣空餘的時間就可以拿著小繡繃在一旁繡些花草。
上學後,老師在講臺上講,雪汀用課本一擋,就在下面畫起畫來。畫戲臺上的娘娘,畫想像中的景,假山、拱門、閨秀。即使被老師「逮住」,依然我行我素。回到家裡,她每天必要拿起針和線,按心中的想法做些東西來。
到了初中畢業,雪汀看一眼織物作品,就可以原樣做出來了。天賦和對手工藝的熱愛,促使她報考了寧海縣長洋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服裝設計。
「只要能賺錢」
開始父親對讀職校有些反對,畢竟憑雪汀的成績可以讀高中,但後來他尊重了這個選擇。學習服裝設計,雪汀的作品就終於可以大大方方擺在課桌上了。即使做作業時需要的布料之類都需要學生自己買,雪汀也堅持買最好的,「因為我的做工就是最好的,所以不必像其他同學一樣買次一些的材料做。」
「最好」一詞絕非誇大。雪汀在職校的班主任陳偉婭老師只教了她一個學期,就格外欣賞她,推薦她去更好的寧波服裝學校讀書。在新學校,雪汀上了由校長夫人親自帶的課程,還幫助校長一家製作許多手工藝品,她也總是自豪地去幫這些忙。那時設計、製作類的課程沒有人得滿分,而雪汀門門課都能拿到90分以上。
童雪汀穿著親手印染、縫製的衣服,在設計新的圖案
臨近畢業,為了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雪汀毅然選擇了出去掙錢。聽說她決定放棄深造的機會,校長和教導主任不顧遙遠的路途和漫長的車程,專門來勸她繼續學習。可是她很堅定地要去賺錢,為了父母,也是為了走得更遠。多年以後的很多個夜晚,她還能在夢裡看到自己去法國學習藝術的樣子,一個她還在追的夢。
起初,雪汀在寧海本地的羅蒙集團上班,半年後,她就跟隨著一個曾經同在服裝學校的師姐到上海發展。
給師姐打下手做起,雪汀不久也自己開起了公司。除了公司主營的室內裝修業務,她還去銷售紅酒、服裝等,身兼多職,「什麼都做過,只要能賺錢」。漸漸地她在上海能夠站穩腳跟了;她的收入多起來,也當選了上海寧波商會的理事。但她從不亂花錢,賺到錢總是先想著寄到家裡。
歸來,做自己熱愛的
在上海的十幾年裡,雪汀幾乎沒有與手工藝接觸的機會,回到家鄉的日子也不過只有幾十天。腦子稍有放空,她腦海中總能浮現起天天繡花的日子。
一位和雪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窗好友和她講,「一定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人的一輩子真的不長,一定不要留有遺憾」……這些話擊中了當時的雪汀,因為在十幾年前她曾遭遇車禍一度病危,明白生命的倏忽即逝。離開手工藝的這些年,她感覺古鎮在她身上的影子正在一點點地被消磨,這讓她空虛而惶恐。
2018年,雪汀正式從上海歸來,帶著為振興家鄉傳統手工藝做點事情的心願。
回到家鄉的雪汀在經營各種生意之外,已經大大將精力轉移到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和產業轉化上。她收拾出了四間老宅,和古鎮的同行們在政府的支持下辦起工作室,製作根雕、刺繡、書畫等作品。
今年6月,童雪汀和她的團隊製作的飾品亮相浙江嘉興文博會
雪汀的家人、朋友、同鄉為她的回歸欣喜不已,經常到她的工作室幫忙。剛回來的時候,雪汀心裡有些打鼓,害怕自己已經忘記了手藝。但是,手指拈起繡花針的一剎那,她明白——這種感覺已經回來了。她幾乎立刻就上手了。
傳統手工藝的製作,仿佛一直流淌在雪汀的血液裡。它只會沉睡一陣子——待到時機成熟,總會如春來冰釋一般重新奔湧起來。
「來到寧海,必來前童;來到前童,必見雪汀。」這是當地人的感受。她儼然成了當地手工藝的一張名片。她需要不斷產出作品,每天高強度地縫製,才能撐得起這張「名片」。後來作品多了,總要有辦法處理,所以去年,「寧波雪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作品實現了經濟價值的轉化。
她曾惋惜自己以前沒有好好學習英語,之後恐怕更沒有時間學;但是和手工藝、美術相關的她無論克服多大困難也要擠時間學。她專門拜當地有名的手藝人,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獲得者陳龍為師,沉下心來向他學習工藝美術。同時,無論在技藝上還是事業上,陳龍都對雪汀多有幫助,她每每提起都難掩感激之情。
在寧海縣的文創集市上,
童雪汀邀請小朋友聞一聞手工製作的香囊。
如今,雪汀說自己忙得像「瘋子一樣」,一向精緻的江南女人卻幾乎沒有精力來打理自己。凌晨2點睡,早上6點起,已經成為了她的常態。甚至在和人談合作的時候,她都能睡過去。她急切地希望更多人了解前童古鎮,走近雕窗老宅,感受當地豐厚的手工藝文化積澱。為了這個目標,她不惜連軸轉,舉辦、出席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12月2日,在浙江寧海縣大佳何鎮毛洋村的一個四合院內,雪汀為參與鄉村建設藝術家創意大賽忙活了一整天,晚上累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她帶來的水藍色燈籠和布藝樹葉、南瓜等布景——溫暖的橘色映襯著淡雅的藍色,即使在60多位鄉建民間匠人的眾多作品中間,也獨具特色。
手工藝人的夢想鄉
現在,即使是前童古鎮出生的女孩,也不會從很小就接受刺繡、剪裁手藝的培養了。雪汀很惋惜,她在本鎮的小學、初中開設刺繡課堂,不定期義務地教授孩子們傳統手工藝。她的工作室,也歡迎孩子們前來體驗。
雪汀很難被某某具體的「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名稱來定義,因為她太全面。或許刺繡手藝是她從小練就的「童子功」,但是如今,她金繕、漆器製作、植物印染、國畫幾乎樣樣俱佳。這樣的技能她是不嫌多的,這種新的洪流匯入血液一般的學習過程正是她所享受的。
尤其是藍染工藝。這種今年5月才被她重新做起來的產品現已初具規模。對於一種新產品的「井噴」,她只用一句「我只要一開始做什麼就要盡力做到最好」就帶過了。
童雪汀給經過扎染的面料拆線。
藍印花布,又稱灰纈,是中國傳統四大印染之一,使用純植物,如蓼藍、吳藍、馬藍等做出藍靛來浸染布料得到。經過花型設計、製版得到圖樣,再上桐油、調製漿糊、刮漿、染色、去漿、泡醋、清洗,最終得到成品。雪汀使用藍印花布製成時裝、抱枕、掛件等許多產品,她可以保證每一件作品都是絕對獨一無二的,就連最小的飾品也是。
正如本雅明所言,機械複製時代消解了工藝品的此時此地性、獨一無二性的同時,也讓工藝品喪失了「靈韻(Aura)」。雪汀想要做的,就是純手工的作品,投入精力和情感的同時或許也能為它們賦予某種靈韻。「做精緻的東西,而不是機械化的東西」。如果可能,她決心一直秉持純手工的原則。
以藍印花布為布料的衣服
在顧客買到一件真正獨一無二的商品後,人和物的聯繫是在長久的時間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藍印花布尤其如此。因其染料的純植物成分,花布會逐漸與周圍的空氣發生反應,顏色悄然發生細微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方向也是由使用者的習慣決定的。這樣一來,使用者逐漸影響這件衣服,衣服的樣子也越來越有韻味,而人與物之間的情感聯繫也提升了一個層次。正是這種奇妙的視覺和情感體驗,引誘了一批又一批的到訪者買走它們。
藍底,白花,是象徵著藍天和白雲的至純至真的色彩。雪汀把藍印花布作品安置在屋內,就仿佛營造了一派夢中的景象。
與大學的聯結
匠人雪汀,和手工藝寶庫前童鎮,不僅僅吸引了消費者。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同樣被這些質樸而雋永的作品吸引了。
為人民而藝術,一直是人大藝術學院踐行的理念。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人大藝術學院致力於用藝術的方式為鄉村的發展助力。這也促成了人大師生和前童古鎮的結緣。
人大藝術學院副院長齊悅副教授,在前童古鎮開展藝術鄉村振興工作,他很早就和雪汀對接了。「我總是記得他說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他真的有啟發我很多。」雪汀提到齊老師時滿是欽佩和信任。比起人大「藝術振興鄉村」的其他項目,在前童的項目算是剛剛開頭,但是雪汀一提起來就總是說個沒完。
童雪汀在文化產業管理課上,
給人大師生分享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今年11月14日,齊老師和他的三名研究生到達前童古鎮,參與了古鎮文創產業工會的研討會和文創雅集。2020級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劉京京在凌晨到達古鎮時,就被群星漫布的天空撥動了心弦。「感覺到了這裡,生活節奏一下就慢了下來。可能正是這樣,才會使那些本不符合現代工業社會節奏的文化遺產得以保留。」
「做傳統手工藝,可能並不是當地村民獲利最大的工作。那麼如何調動全村人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情?作為一個領頭人,沒有真正的熱愛,沒有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事業來做,或者只是想得到自己的名氣,都是不可能的。」和雪汀交流後,齊悅感慨道。11月24日,應齊悅的邀請,雪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給選修文化產業管理課程的同學做分享。
跟隨童雪汀「做客」人大的手工藝品
雪汀開講前本來很緊張。但是,課堂上同學們熱情超過了雪汀的想像。同學踴躍的提問讓她覺得「大家都在非常用心地對待每一件事,真的很陽光,很舒暢」。這鼓勵她繼續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這也是人大學生所希望的。許多和雪汀交流的同學著迷於這樣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也被雪汀舉手投足間的氣質所折服,「有幸遇見童老師——一位像活在童話裡,把生活過成詩的江南女子」。
雪汀繼續營構著她的夢想鄉。她想讓大家都來看看。
文字:陳雨荷
圖片來源於網絡和受訪者
原標題:《童雪汀:活在童話裡,把日子過成詩 | 特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