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烏鴉牌胡椒粉
當劇烈變化發生時,時間總是變得特別快。
21世紀的前二十年,EV經歷了一場席捲全球的復活。如果說這次和100年前有什麼區別,答案是,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普世,整個環境的支持也越來越完整,真正成為無法否認的潮流。
這經歷了一個看似短暫但實則漫長的過程。
從末流到主流
EV的復生並不像看起來這麼一日千裡,在21世紀的開始,EV只有兩種可以生存下來的形態:要不是作為卑微的現實主義者,要不是戲謔地作為富豪玩具。
卑微的現實主義者形態以著名的混動車型豐田普銳斯為開端,一直延續到日產聆風等後續產品。這些產品很小,作為絕對意義上的代步車存在,其目的性非常簡單,帶車主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因此舒適性、操控性、科技感都十分有限,甚至連作為EV的加速優勢都不明顯,零至百公裡加速動輒10秒。
富人玩具形態則以特斯拉為代表。其首款車型roadster可以說完全不具備實用價值,電池技術仍在初期,續航裡程短得像區間公交線路,但現代感、智能化以及加速性能讓人耳目一新。再到後來的Model S、Model X,大體上也維持著類似的狀況,續航有所提升,但基礎設施(充電樁)的不完善仍然常常讓人焦慮。在這種形態下,EV作為有錢人的第n輛車存在。
圍繞著兩種特性,EV一點一點在進化。以國內市場為例,在絕對實用的路線上,漸漸出現了大量補貼後價格異常實惠、空間配置清湯寡水、技術水平落後且享有大量政策優惠的低端產品。
而在富人玩具的路線上,EV慢慢走向了大眾化。先由Model S、Model X打開了局面,本土新造車公司跟上,蔚來ES8、理想ONE等車型作為家庭第二輛車的選擇加入市場。雖然還是落腳在邊緣化需求上面,但已經越來越接近主流市場。
兩條路線如今分別以五菱宏光MINI EV和Model 3為代表,共同向主流市場融入。EV也逐步進入成熟的局面,品牌化。
被忽略的臨門一腳
今時今日的EV市場,主力車型不再是那種能走就行的純粹工具,或價格高昂或六座七座的細分市場產品,四門五座(包括轎車與SUV)已經成為最暢銷的款式。EV不再是湊合用的過渡選擇也不再是第n輛車的補充,而是成為了用戶可以信任的第一輛車。
在這個過程裡,傳統巨頭起到的作用遠遠超過表面。從奔馳EQC、奧迪e-tron先後上市以來,「燃油車or EV」這道選擇題不再成立,市場意識到,EV最終將成為未來的選項,就像已經到來了的渦輪增壓、自動變速箱以及尚未完全到來的自動駕駛。
這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觀念上,也同樣體現在情感呼應的層面。在《復聯4》中,鋼鐵俠託尼·史塔克駕駛著一臺e-tron GT與美隊見面並達成和解,史塔克還從那臺e-tron GT後備箱中拿出了還給美隊的盾牌。這一段情節不知打動了多少觀眾,收穫了多少潛在買家,這款EV超跑也因此取代了《機械公敵》中的R8成為奧迪最經典的銀幕車型。
並且奧迪也在積極扮演EV推廣者的角色,奧迪e-tron體驗季於今年10月啟動,在產品推廣之外,EV產品本身的魅力也直接傳遞給用戶。漸漸地,市場不再糾結,並且看到了EV的種種好處,低碳環保、加速酣暢、靜謐節能、保養方便、充電亦並非想像中麻煩。(家中有樁的話甚至比加油還方便)
在這一進程中,以奧迪為代表的的傳統巨頭也將EV市場帶入到品牌化的成熟競爭階段。
事實上,如今特斯拉的領先地位相當程度建立在ABB缺位的基礎上。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中,不少用戶受指標限制被迫選擇EV,而以往在30萬及以上的豪華車價位中,特斯拉是唯一全球性選擇(蔚來還未經過海外市場驗證)。換句話說,消費者沒有別的選擇。
而隨著e-tron等車型的到來,品牌化競爭也隨即展開,品牌意識在市場中發酵。隨著不久以後e-tron國產版的上市,EV市場競爭將由此開始真刀真槍的對抗,不再是搶速度,也不再是純粹藍海,而是品牌與品牌的競爭。
可以說以e-tron為節點,那之前與那之後,EV市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從1.0,到2.0。
e-tron GT在《復聯4》中的出場就如同奧迪的反攻:在《鋼鐵俠2》中,馬斯克曾客串出場,並且像迷弟一般湊近史塔克介紹自己的電氣化構想,然而,史塔克最終的選擇是奧迪。
更成熟並更未來的產品素質
e-tron帶來了以奧迪為代表的傳統巨頭的產品標準,一種整體化的升級標準。在以往的粗放式時代,創新、突破是EV領域至高無上的關鍵詞,而工藝、品質、故障率等成熟行業標準則被輕視,人們總能從產品中得到驚喜,安心卻不再是順理成章的條件。
在2.0時代,消費者全都要。
e-tron做到了當下智能EV產品的應有素質,並擁有可大幅升級的冗餘硬體:融合了MMI系統的雙大尺寸觸控屏、可升級至L3的輔助駕駛硬體、擁有無限延展性的車機生態系統。其配備的熱泵系統通過對廢熱的利用,讓續航裡程得到10%的提升,以及讓電池保持25-35℃的工作溫度,確保電池壽命及控制冬季衰減均達到極高的水平。
在產品底層,e-tron則帶來了奧迪作為傳統巨頭更為嚴謹且精密的素質。用戶能看到其車身各處細節上保持一致的接縫,這得益於百年奧迪成熟工藝與製造水準;其操控性不再僅僅停留於加速,而是具備足以馳騁賽道的精準轉向與彎道適應性,這得益於源自奧迪A8的轉向機以及前後五連杆懸架;在8.5萬小時、500萬公裡、-35℃到50℃極端氣溫等多重嚴苛實驗之外,還加入了電壓為閃電電壓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電擊實驗,以確保電池的耐久性與安全性。
在正進行的奧迪e-tron體驗季中,這些素質通過觀感、體感甚至情感被用戶感受。人們可以看到、體會到e-tron更為高級的EV體驗,並且當ta們乘坐其中的時候、停車充電的時候,不會產生額外的心驚膽戰。
今後的EV不僅僅是續航與安全,e-tron做到了更為高效穩健的續航與安全,而「豈止電動」的e-tron做到的可不僅如此。
結語:迎接想像中的EV
在補貼滑坡的今天,EV的屬性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不再是政策催生的產物,同理,也不再僅僅是富人消遣娛樂的大玩具——它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接受市場同等程度的審視,承載用戶同等熱切的期待與信任。
這個進程正迫切地進行著,伴隨著品牌加入而加速,也反過來推著市場進入品牌化的、考驗信任與透明的競爭環境。這會讓EV變得更好,充滿驚喜而又成熟可靠。
單一力量顯然無法實現這種轉型,巨頭的加入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至少在汽車產業如此。而一汽-大眾奧迪e-tron的出現,是轉動齒輪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