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轅北轍 [nán yuán běi zhé]
基本釋義: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典故: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向北走卻要去楚國的人,我告訴他說:『你的方向錯了!』他卻回答我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很快!』這位馬車夫駕車技術非常高明,但是他這樣走下去,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而已。現在,大王仗著強勢想稱霸,你越是這樣做,離稱霸的目的就越遠,和那個想到楚國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樣。魏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最後終於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
相關成語:背道而馳 南山有鳥 天南地北 瞻予馬首 馬首是瞻 異途同歸
2.一毛不拔 [yī máo bù bá]
基本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 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處: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荊(軻)曰:『有鄙志;嘗謂心向意等;投身不顧;情有乖異;一毛不拔。』」
典故:
出處《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離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答。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相關成語:不拔一毛 揮金如土 錙銖必較 罄其所有 傾囊相助 解囊相助
3.白蟻爭穴 [bái yǐ zhēng xué]
基本釋義:比喻競逐名利。
出處:〖出處〗元·馬謙齋《沉醉東風·自悟》曲:「取富貴青蠅競血,進功名白蟻爭穴。」
4.聚散浮生 [jù sàn fú shēng ]
基本釋義:舊指人之聚散無常,人的一生就象水上的浮萍一樣漂浮不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說了,不曾提醒一個。」
5.前呼後擁 [qián hū hòu yōng]
基本釋義: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後面有人圍著保護。 舊時形容官員出行,隨從的人很多。
出處: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士之學古入官;遭時得位;紆金拖紫;躍馬食肉;前呼後擁;延賞宗族;此足以為榮矣。」
相關成語:一呼百諾 前呼後應 形影單只 形影相弔 形單影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