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是我國人口第二大姓,開國將軍姓氏排名,李姓也是第二,有110位開國將軍。其實李姓開國將軍姓氏排名在1955年的時候是排第一,不過在1955年後,李姓僅有38人晉升為少將,而張姓有49人晉升為少將軍銜,就這樣,開國將軍姓氏排名下調到第二。
李姓、開國將軍第二大姓氏:110位開國將軍中,五人活過100歲!李姓五位百歲開國將軍分布在四個省份,山東籍最多,有兩位。
張姓有120位開國將軍,李姓有110位,王姓有102位。截止2020年8月,張姓有9位百歲開國將軍(張姓百歲開國將軍來自七個不同的省份,其中湖北人最多,福建人最長壽,湖南人軍銜最高),王姓有5位百歲開國將軍(來自五個不同的省份)。李姓最後的開國將軍是李耀文少將,李姓已無健在開國將軍,那麼我們李姓有多少百歲開國將軍呢?帶著疑問,小編和你一一道來!
李姓百歲開國將軍有六位,都是開國少將,他們分別是:
一、山西忻州人李懋(MAO)之少將,李懋之將軍1907年出生,他參與創建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是我國首批重點大學,也是國防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工大等知名高校的前身。李懋之出身於西北軍,是吉鴻昌將軍的老部下,在吉鴻昌將軍的引領下,他參加了抗日救國運動,並於1938年加入解放軍,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曾任炮兵副司令員,2009年李懋之將軍去世,享年103歲。
二、四川達州人李中權少將,李中權1915年出生於四川達州市碑廟區石家壩,他是雅安天全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曾任北京軍區空軍參謀長、副司令員兼代政委、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南京軍區空軍第二政治委員(副大軍區職待遇)。2014年,李中權少將去世,享年100歲。
三、山東濱州鄒平市人李丕功少將,李丕功1910年出生於山東長山(濱州鄒平市),抗戰初聯絡工友和鄉親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日軍佔領了長山、周村。他利用本家堂叔李金波的財力,組織了30多人的隊伍抗日。後參與了黑鐵山抗日活動,帶領19人,攜槍17支,投奔解放軍。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副兵團職待遇),2016年去世,享年107歲。
遺憾的是,李丕功將軍生前照片大多不清晰,沒法上傳。
四,河北保定高陽縣人李孔亮少將,1938年參加冀中人民自衛軍,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冀察熱遼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政治部主任,南下工作團第二分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政治委員,瀋陽軍區後勤部顧問。1964年晉升為少將,2015年,李孔亮少將去世,享年102歲。
五、李姓最後的開國將軍劉耀文,李耀文原名張錫紳,1918年,出生於山東威海市榮成人,31歲時就成為解放軍26軍政委。1938年1月參加山東省人民抗日救國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他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兒子張國才,卻一直在山東煙臺工作。
曾任國防科委政委、海軍政委。1988年3月14日,越南海軍三艘艦船突然竄到中國南沙赤瓜礁海區,並派武裝人員強行登礁挑釁,首先向中方人員和艦船開槍、開炮,全程指揮中國海軍進行有限的自衛還擊,有力打擊了越軍的囂張氣焰,捍衛了祖國的南沙主權。2018年李耀文將軍去世,享年101歲。
在李姓五位百歲開國將軍中,李耀文的成就高,屬於開國少將級上將。家族文化中的姓氏已成了一種信仰。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保留幾千年的家族文化。這信仰是對祖宗的敬畏,讓人有根有源。「曾有人發現,一個縣如有5個進士,那麼全縣同姓的人都認這幾個人為祖先,其他人都去哪兒了?」好比李姓是一棵大樹,有眾多分支,你本來屬於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認了第一根,中間的差別其實並不大。說到底,中國的家族文化,就是整個民族的血脈信仰。
李耀文將軍是海軍第五任政委,雖然本姓張,但應該很多李姓人因為李耀文將軍而自豪,你說呢?
本期話題:海軍第一任政委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