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歷史沿革】
半夏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蘇恭云:「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其苗似是由跋,誤以為半夏也。」《圖經本草》記載:「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本草綱目》除引載上述本草外,也載半夏圖。《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所在皆有,有長葉、園葉二種,同生一處,夏亦開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翹如蠍尾。」
【別名】
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
【來源】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乾燥塊莖。
【生態環境】
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布,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為旱地中的雜草之一。
【主要產地】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野)、天水市清水縣;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市(野)、當陽市、恩施市利川市(野)、襄樊市(野)、宜昌市(野);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大阿鎮、瑞金市(野)、吉安市太和縣、樟樹市(野);
【採集方式】
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和鬚根,曬乾。
【炮製】
生半夏 用時搗碎。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習用分級】
一等:乾貨。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扁斜不等,去浄外皮。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上端圓平,中心四陷(莖痕),周圍有棕色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平滑,質堅實,斷面潔白或白色,粉質細膩,氣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每公斤800粒以內。無包売、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不等,去淨外皮。表面化白色或淺黃白色,上端圓平中心凹(莖痕),周圍有棕色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平滑。質堅實。斷面潔白或白色。粉質細膩。氣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每公斤1200粒以內。無包売、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乾貨。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不等,去淨外皮。表面化白色或淺黃白色,上端圓平,中心凹(莖痕),周圍有棕色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平滑。質堅實。斷面潔白或白色。粉質細膩。氣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每公斤3000粒以內。無包売、雜質、蟲蛀、黴變。
【性味與歸經】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能與主治】
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溼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含量測定】
水分 不得過14.0%(通則0832第二法)。
總灰分 不得過4.0%(通則2302)。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於9.0%。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總酸以琥珀酸(C4H6O4)計,不得少於0.25%。
免費領【歷年(1953—2015年版)中國藥典版本】共10版 書籍!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看完記得分享和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