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審視阿拉伯文化

2021-02-19 thatsarabic

「在突尼西亞文化界,很少有人像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一樣,既蜚聲國內,又享譽整個阿拉伯世界。」作為突尼西亞人文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穆薩迪在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卓有建樹,研究領域橫跨學界與政界,影響力巨大。

穆薩迪的學術理念與範式核心在於他獨特的文化觀:

1)文化首先是一種伴隨著意識的知識,而知識具有學理性,這即是說,文化的產生有其內生邏輯,有人信服,就有人質疑。

2)除學理性外,文化還具有藝術性。

3)語言能夠將文化所涉的諸多領域聯繫起來,語言是文化的核心。

在上述文化觀指引下,他耗費多年時間對阿拉伯文化進行了多維度考察,研究成果集結成《審視阿拉伯文化》一書,由卡達國家智庫——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於2017年出版。

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 著

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社

2017年

《審視阿拉伯文化》共計400頁,分為九章,以「文化」為關鍵詞,討論了文化之概念、文明之組分、人文社會之形塑等話題。全書內容圍繞著「個人—集體」和「思想—政治」兩個二元結構展開,囊括了作者對阿拉伯世界所面臨的語言危機、創新力不足等具體現象的思考,並落腳於知識分子在文化場域中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第一章題為「文化意識的顯現」,這裡的「文化意識」是穆薩迪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概念,他對「文化意識」做出了如下闡釋:「文化意識是阿拉伯文化內部的一種具體存在,它使阿拉伯文化本體與屬性之間的區分變得十分困難。」換言之,文化意識模糊了文化形成過程中穩定的內核部分與不穩定的表層內容之間的邊界,使人們將二者混為一談。穆薩迪隨即以詩歌和熟語為例,對「本體」和「意識」之間的分殊做了進一步解釋。他指出,代代相傳的詩歌經典寄寓了根植於阿拉伯民族集體記憶的豐富智慧,從詩歌發展史中可以窺見阿拉伯文化實質,而許多流行的說法則是以訛傳訛,很難找到其起源和根據。

第二章「文化歸屬」則述及了與文化意識相對的另一個重要概念。穆薩迪集中論證了「語言是文化核心」這一觀點,並提出,是語言孕育文化,而不是文化孕育語言。此外,文化與語言的和諧是思想與歷史的和諧之條件,這是因為,文化是知識的來源,而語言是話語的來源,如果語言不能夠表述文化,那麼歷史就會在思想的進逼下失去光輝。

在第三章「知識權力」和第四章「公民政治」中,穆薩迪表露出了自己針對阿拉伯知識分子和阿拉伯政治秩序的擔慮。他指出,即便是那些最尖銳大膽、最堅持己見的知識分子,也很難不在言論自由和人身安全之間做出抉擇。然而,思想卻不可能因「表達的時刻缺席」而停滯,當人們有思想卻說不出時,正確的思想不能起到切實的作用,錯誤的思想卻不斷發酵;社會不僅喪失了進步的活力,更平添了動亂的隱患——阿拉伯之春便是明證。

針對這場革命,穆薩迪一針見血地反問:「我們要做的,是讓歷史屈從於文本,還是依從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阿拉伯世界亟需跳出「政治或宗教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重拾純粹的進步思想,這應是知識分子的職責。

接下來兩章的關注點回到了語言上,分別討論了語言維持文化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時的力量。

第五章「語言和講演學」提到了語言凝聚文化身份的重要功能:民族這一宏大概念的最重要成分是語言,語言將地理、歷史等諸多因素統合在一個軸向上。1982年前後,阿拉伯各國將阿拉伯語定為教育、媒體和文化領域的正式語言,以維持阿拉伯文化的延續。

第六章「言語藝術的文化」涉及語言影響日常生活的機制:語言影響人們的言語溝通方式,而言語溝通方式又對應著特定行為方式,由此,語言得以對生活施加多層面的影響。

此後,穆薩迪轉入例證,以賈希茲、陶希迪、伊本·赫勒敦三位阿拉伯歷史上的文化巨匠為例,探討了阿拉伯文化中的知識、理性和歷史研究的淵源。

第七章「賈希茲和公正之學」中,作者對賈希茲著作中有關宗教、哲學和意識形態有關論述做了梳理,結合阿拔斯時期文化繁榮的大背景,認為賈希茲稱得上是阿拉伯人文研究的翹首。

第八章「理性和語言之間的陶希迪」回顧了陶希迪的著作,作者認為,對陶希迪作品進行解讀要求讀者格外關注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充分運用推理和演繹的手段。

第九章「伊本·赫勒敦和歷史規律」指出了《歷史序言》這部皇皇巨著的價值:伊本·赫勒敦將知識加以編排,並探尋知識背後的規律綱領,為後人的研究確立了規範。

總而言之,穆薩迪《審視阿拉伯文化》一書為研究阿拉伯文化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展示了當代阿拉伯學者在理論建構方面取得的進展,對研究者而言頗具參考借鑑價值。

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突尼西亞學者、作家、政治家,1945年出生於斯法克斯市。被認為突尼西亞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權威,現任突尼西亞大學教授,兼任伊拉克科學協會、突尼西亞文藝科學協會、大馬士革阿拉伯語語言協會等組織的會員。他在政界亦十分活躍,任突尼西亞高教科研部部長,已出版語言學、文學批評、政治、思想等方面學術著作三十餘部。

相關焦點

  • 小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在短短的幾十年時期內便建立了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帝國,先後接觸到了敘利亞文化、古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巴格達城因此擁有古代文化遺產的無盡寶藏。哈裡發麥蒙在巴格達設立了一所翻譯和研究的機構,叫「智慧宮」,他在這裡集中了一大批學者,專門把搜集到的大量外國文化古籍譯成阿拉伯文,並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提倡學術翻譯,鼓勵民眾藉助阿拉伯文譯本學習他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在這方面,王公大臣不甘落後,競相效尤,紛紛標榜自己愛好學習外來文化,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地位。
  • 阿拉伯文化的東傳途徑
    公元8世紀初,兩國領土相鄰,進一步方便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公元7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中葉期間,中阿兩國長期和睦相處,互通有無。既有軍事合作,也發生過軍事衝突。阿拉伯文化則主要通過外交途徑、貿易途徑及軍事接觸等方式傳到中國。
  • 歐洲文化教育的繁榮,與阿拉伯文化有何關係?
    導語在世界文化體系中,阿拉伯文化可以說是出現時間比較晚的一種文化體系,阿拉伯文化起源於八世紀的阿拉伯半島,是以伊斯蘭教的神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並且通過阿拉伯語作為傳播和書寫的工具向周圍輻射。在12世紀時,阿拉伯文化發展到了頂峰狀態,學術遍地開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風氣。
  • 詩人阿多尼斯:知識分子需重新審視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詩人阿多尼斯:知識分子需重新審視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2013-08-07 10:41 作者:石劍鋒來源:東方早報
  • 阿拉伯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古典文化的奠基,統治者對文化事業大力支持,民間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百年翻譯運動等均推動了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體大思精的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鍵詞: 阿拉伯文化; 歷史條件; 歐洲; 文化影響 在世界文化體系中,阿拉伯文化是比較晚出的一種文化體系。
  • 漢族起阿拉伯名字,文化殖民可見一斑
    起個阿拉伯名字還起得不倫不類,中國人看了覺得莫名其妙,阿拉伯人看了更是貽笑大方,不知道這個媽媽如此起名是為了啥。如果是跟阿拉伯人結婚了,所以起這個名字,那不如乾脆移民去阿拉伯爹的國家,不要中國身份證,豈不乾脆?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就開始把胡姓改漢姓;到隋文帝時期,也是改胡名為漢名;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也下令禁「胡姓」。
  • 世界歷史:阿拉伯的文化從何發展而來
    在我們講述突厥人和十字軍戰士之前,也就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一種非常偏執的鬥爭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下使用阿拉伯語世界的豐富多彩的知識生活,因為此時阿拉伯語的使用範圍已經很廣泛,逐漸佔據了希臘精神曾傳播到的地區。穆罕默德之前的幾百年中,阿拉伯人的心中已經在醞釀一股熱情,詩歌和宗教都出現了許多的爭論。
  • 讀書 | 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阿拉伯文化?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馬恩在論述埃及時,也提到了埃及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狀況。一方面,馬恩感嘆古埃及先進和文化和神秘的宗教,另一方面,在看到古埃及龐大的建築時,馬恩分析了背後統治者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我們一品真正的阿拉伯咖啡
    從此,當地人開始試著嚼咖啡豆,用水煮咖啡喝,這種風氣由衣索比亞吹起,並傳到阿拉伯各國,很快就迷倒眾生,成為伊斯蘭教國家的代表性飲料。——【黎巴嫩】浮士德-內洛尼(Antoine Faustus Nairon)) 2018年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裡,讓我們一起品味最近在魔都紅的發紫的「Arabica」咖啡的前世今生。
  • 商貿文化交流多 阿拉伯元素深入中國人生活
    如今,「一帶一路」成為當代阿中互利合作與共同發展之路,給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自200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立後的十年間,經由政治、經貿合作到文化教育藝術等交往,不難發現,阿拉伯元素深入中國,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豐富起來。
  • 阿拉伯半島:一個幾乎沒有城市化的文化的地域
    ▲衛星地圖上的阿拉伯半島無疑,正是在敘利亞的城鎮裡,而不是在阿拉伯半島本身,穆罕默德在得到神祇的啟示之前首次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圈子。▲阿拉伯的沙漠20世紀初時,仍有可能碰到按其一貫方式生活的他們。時至今天,在阿拉伯半島的腹地,仍有可能看到他們。
  • 中世紀阿拉伯文化為何能夠繁榮?真是因為中國這項技術的傳入嗎
    中世紀阿拉伯文化為何能夠繁榮?直到公元七到八世紀的倭馬亞王朝時期,伊 斯蘭文化開始發展,諸如大馬士革、開 羅等許多阿拉伯城市中都有圖書館的身影,甚至連倭馬亞王朝徵服的西班牙科爾多瓦一個地方,就擁有七十多家圖書館。
  • SNK獲阿拉伯王儲旗下財團投資,最大股東不再是上海喆元文化
    SNK 獲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旗下財團投資最大股東不再是中國上海喆元文化此次向SNK投資8.13億裡亞爾金額的米斯克財團,實際上是由沙烏地阿拉伯王儲,同時也是沙爾曼國王第八王子穆罕默德本沙爾曼 (Mohammed Bin Salman)設立非營利組織
  • 中國式的阿拉伯書法
    中國穆斯林的文化藝術是豐富多彩的。至於書法的傳入雖然沒有具體的時間記載,但在始建於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福建泉州清淨寺的阿拉伯文碑刻中,就有許多碑文是用粗壯的蘇魯斯體和古老的庫法體寫成的。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廣州懷聖寺亦有史書記載道:「堂中有碑,高袤數丈,上皆刻異書,如篆籀……」(南宋嶽柯撰《史》)。諸如此類的記載,充分說明了阿拉伯書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而根植於中國大地了。
  • 阿拉伯帝國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九世紀初阿拉伯極盛人口達4400萬。 分裂衰亡
  • 《福建時間》:收視覆蓋22個阿拉伯國家5億人口,強力打造福建文化...
    該節目以福建自有版權的原創精品節目為載體,通過譯製成阿拉伯語彙編成輯,以「玩味美食季」「清新旅遊季」「人文影像季」3個主題,每周一至周四黃金時段在中阿衛視播出,全年208集,通過文化、工藝、民俗、美食等角度,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故事、福建故事。目前,「玩味美食季」已播出完畢,「清新旅遊季」正熱播中。
  • 建「證」阿拉伯傳統文化,世界盃主體育場建設順利推進
    建「證」阿拉伯傳統文化,世界盃主體育場建設順利推進 2020-12-14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選現代阿拉伯音樂賞析 看阿拉伯國家最新神曲
    而深刻影響了維吾爾族曲風的阿拉伯音樂自然也是獨具魅力。由於阿拉伯歷史與伊斯蘭史的部分重疊性,很多時候人們會將阿拉伯音樂與伊斯蘭音樂混為一談,這二者中固然有很多相關之處,但絕不等同。到了近現代,伴隨著歐美文化的崛起和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傳播,阿拉伯流行音樂的風格和形態也受此影響,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本土風格。
  • 土耳其電視劇的阿拉伯戰略
    近幾年來,阿拉伯國家在廣播電視領域實施的寬鬆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資,衛星電視業發展迅速。土耳其電視劇進軍阿拉伯國家影視業,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文化現象之一。土耳其電視劇在阿拉伯國家掀起「土耳其熱」,追星的人從服飾、家居裝潢到給孩子起名,都熱衷於土耳其模式,一些人還開始學習土耳其語。  政府前期推動與市場後期運作  在土耳其,文化藝術的創作、生產和銷售完全是私營的,國家僅在不同環節根據需要提供部分財力支持。
  • 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智慧宮
    公元8世紀中期,哈裡發哈倫·費希德時代的阿拉伯人已基本結束軍事擴張,帝國的局勢日漸安定。哈倫具有超人的遠見,特別重視帝國的文化建設,希望把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的古代學術遺產譯為阿拉伯語,以滿足帝國各個方面的需要。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從此拉開序幕並逐漸形成聲勢。「百年翻譯運動」為伊斯蘭文化的整合與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