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尼西亞文化界,很少有人像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一樣,既蜚聲國內,又享譽整個阿拉伯世界。」作為突尼西亞人文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穆薩迪在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卓有建樹,研究領域橫跨學界與政界,影響力巨大。
穆薩迪的學術理念與範式核心在於他獨特的文化觀:
1)文化首先是一種伴隨著意識的知識,而知識具有學理性,這即是說,文化的產生有其內生邏輯,有人信服,就有人質疑。
2)除學理性外,文化還具有藝術性。
3)語言能夠將文化所涉的諸多領域聯繫起來,語言是文化的核心。
在上述文化觀指引下,他耗費多年時間對阿拉伯文化進行了多維度考察,研究成果集結成《審視阿拉伯文化》一書,由卡達國家智庫——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於2017年出版。
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 著
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社
2017年
《審視阿拉伯文化》共計400頁,分為九章,以「文化」為關鍵詞,討論了文化之概念、文明之組分、人文社會之形塑等話題。全書內容圍繞著「個人—集體」和「思想—政治」兩個二元結構展開,囊括了作者對阿拉伯世界所面臨的語言危機、創新力不足等具體現象的思考,並落腳於知識分子在文化場域中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第一章題為「文化意識的顯現」,這裡的「文化意識」是穆薩迪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概念,他對「文化意識」做出了如下闡釋:「文化意識是阿拉伯文化內部的一種具體存在,它使阿拉伯文化本體與屬性之間的區分變得十分困難。」換言之,文化意識模糊了文化形成過程中穩定的內核部分與不穩定的表層內容之間的邊界,使人們將二者混為一談。穆薩迪隨即以詩歌和熟語為例,對「本體」和「意識」之間的分殊做了進一步解釋。他指出,代代相傳的詩歌經典寄寓了根植於阿拉伯民族集體記憶的豐富智慧,從詩歌發展史中可以窺見阿拉伯文化實質,而許多流行的說法則是以訛傳訛,很難找到其起源和根據。
第二章「文化歸屬」則述及了與文化意識相對的另一個重要概念。穆薩迪集中論證了「語言是文化核心」這一觀點,並提出,是語言孕育文化,而不是文化孕育語言。此外,文化與語言的和諧是思想與歷史的和諧之條件,這是因為,文化是知識的來源,而語言是話語的來源,如果語言不能夠表述文化,那麼歷史就會在思想的進逼下失去光輝。
在第三章「知識權力」和第四章「公民政治」中,穆薩迪表露出了自己針對阿拉伯知識分子和阿拉伯政治秩序的擔慮。他指出,即便是那些最尖銳大膽、最堅持己見的知識分子,也很難不在言論自由和人身安全之間做出抉擇。然而,思想卻不可能因「表達的時刻缺席」而停滯,當人們有思想卻說不出時,正確的思想不能起到切實的作用,錯誤的思想卻不斷發酵;社會不僅喪失了進步的活力,更平添了動亂的隱患——阿拉伯之春便是明證。
針對這場革命,穆薩迪一針見血地反問:「我們要做的,是讓歷史屈從於文本,還是依從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阿拉伯世界亟需跳出「政治或宗教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重拾純粹的進步思想,這應是知識分子的職責。
接下來兩章的關注點回到了語言上,分別討論了語言維持文化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時的力量。
第五章「語言和講演學」提到了語言凝聚文化身份的重要功能:民族這一宏大概念的最重要成分是語言,語言將地理、歷史等諸多因素統合在一個軸向上。1982年前後,阿拉伯各國將阿拉伯語定為教育、媒體和文化領域的正式語言,以維持阿拉伯文化的延續。
第六章「言語藝術的文化」涉及語言影響日常生活的機制:語言影響人們的言語溝通方式,而言語溝通方式又對應著特定行為方式,由此,語言得以對生活施加多層面的影響。
此後,穆薩迪轉入例證,以賈希茲、陶希迪、伊本·赫勒敦三位阿拉伯歷史上的文化巨匠為例,探討了阿拉伯文化中的知識、理性和歷史研究的淵源。
第七章「賈希茲和公正之學」中,作者對賈希茲著作中有關宗教、哲學和意識形態有關論述做了梳理,結合阿拔斯時期文化繁榮的大背景,認為賈希茲稱得上是阿拉伯人文研究的翹首。
第八章「理性和語言之間的陶希迪」回顧了陶希迪的著作,作者認為,對陶希迪作品進行解讀要求讀者格外關注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充分運用推理和演繹的手段。
第九章「伊本·赫勒敦和歷史規律」指出了《歷史序言》這部皇皇巨著的價值:伊本·赫勒敦將知識加以編排,並探尋知識背後的規律綱領,為後人的研究確立了規範。
總而言之,穆薩迪《審視阿拉伯文化》一書為研究阿拉伯文化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展示了當代阿拉伯學者在理論建構方面取得的進展,對研究者而言頗具參考借鑑價值。
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突尼西亞學者、作家、政治家,1945年出生於斯法克斯市。被認為突尼西亞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權威,現任突尼西亞大學教授,兼任伊拉克科學協會、突尼西亞文藝科學協會、大馬士革阿拉伯語語言協會等組織的會員。他在政界亦十分活躍,任突尼西亞高教科研部部長,已出版語言學、文學批評、政治、思想等方面學術著作三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