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2020-12-14 讀經論道

之前我們聊過「誠意」這個概念,其實所謂「誠意」就是一種把內心中「意氣」、「習氣」等幹擾排除掉,自淨其心的內明功夫。(全新視角,告訴你到底怎麼才能做到「客觀」

而由此也就引出了「慎獨」這個實證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慎獨」,以及「慎獨」與「誠意」的關係。

在原本《大學》關於「誠意」的述論中,曾子曾兩次提到「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足見「慎獨」的功夫對於「誠意」這一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慎獨」?

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小心謹慎的狀態。

於是,問題就來了。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慎獨這個詞的出處,更不知道「慎獨」是「誠意」的功夫,結果都理解偏了。

甚至很多人還因此產生了質疑,自己一個人獨處又沒有危害他人和社會,難不成還要一本正經?

這也是後世批孔批儒的一個罪證。

其實這都是誤會,要明白所謂「慎獨」,慎的是什麼?

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謹言慎行,而是慎自己的「意」,要用自己的精力時刻去監視自己的「意」,不要讓它有一刻散漫發散。

這才是真正的「慎獨」,才是「誠意」的真功夫。

為什麼要如此?

曾子言:「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這裡的小人並不是指小孩,而是與君子相對的缺乏學養功夫的人。

小人閒來無事的時候往往很不耐煩,心裡就要開始琢磨不好的事情。

而當小人亂來的時候如果見到了君子又會覺得自己做錯了,或是害怕責備,於是便要拼命說謊來掩蓋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自己沒有做錯的樣子。

但這樣有用嗎?

曾子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顯然是沒有用的,別人看自己就如同看透自己的肝肺一樣,有什麼用呢?

曾子一言說透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

我們平日裡工作和生活,其實時刻都在犯「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的毛病。

比如傳閒話,這是我們每天都在遇到的情況。

跟小張說小李的不是,扭頭又跟小李說小張的不是;本來一點小事,為了有趣,非要添油加醋去造謠。

當被別人發現的時候,又非要找些藉口來掩蓋這種行為,擺出一臉無辜,強裝好人的樣子。

自以為聰明無事,但其實呢?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人生在世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聰明,也千萬不要覺得別人蠢。

世人都是一樣的,誰也騙不了誰,不過是互留個面子,不說罷了。

所以,曾子告訴我們:「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人內心的狀態,是會從外在顯露出來的。

其實我們人任何的一次起心動念,都是一次蝴蝶效應,其影響是會一點一點擴大的,這在佛家叫意業,是很嚴重的。

但我們尋常人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曾子顯然也發現了這個情況,所以又特意強調:「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十」是形容詞,形容很多。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被很多人盯著,很多人用手指著,沒有絕對隱蔽的時候。

的確,人只要還活在社會中,別管是誰,什麼位置,是絕對脫離不開現實環境的,因此你的周圍永遠會有人關注著你。

而且位置越高,財富越多,關注你的人也就越多。

故而詩云:「勸君高舉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

所以要小心謹慎,盯著你的人越多,你的處境也就越危險。

這就是「慎獨」的道理。

而當你經常下「慎獨」的功夫,時間久了,心中的「意氣」、「習氣」等等閒雜念頭少了,也就漸漸做到了「誠意」。

明白了「慎獨」與「誠意」的關係,那麼做到「誠意」對於我們日常處事有什麼意義呢?

曾子搬來了自己老師孔子的話來說明。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之後曾子補充道:「無情者,不得盡其詞,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訟就是打官司的意思,孔子告訴別人,打官司的時候,往往是各有各的理。

這個時候要保持自己的客觀和理智,不能被任何一方牽動了思路和情緒,理智分析,最終要和平解決糾紛。

其實在善惡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絕對,因為善惡是一個絕對主觀的問題,所以不論是哪一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怕是都沒有錯。

這個時候怎麼辦,就要「大畏民志」,依照絕大多少人公認的是非來決斷,因為此時,「民志」就是善。

「此謂知本」,這個「本」是什麼?

其實就是「誠意」。

這就又回到了我們的主題上來了,我們在面對社會中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心中往往是亂流不斷,時刻在跟自己鬥爭。

道德觀、得失心、別人的建議、自己的理智等等此類的念頭非常之多,再加上我們的主觀情緒,所以在如此之多的「意」的影響之下,我們的決斷難以做到絕對客觀公正。

所以人的紛爭往往都是這個「意」搞出來了,所以「知本」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誠意」就是讓我們止了這個「意」。

如此一來,這些心中的自我鬥爭停止了,種種紛爭也就少了。

至此,「誠意」的全部意義都已經論述完畢。「誠意」的道理對於我們的日常為人有著非常重要的警醒和指導作用。

而且「誠意」是「大學之道」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相關焦點

  • 慎獨不是簡單的生活克制,而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
    提到慎獨二字,很多人都覺得慎獨就是自律,但其實慎獨並非光是自律,自律是慎獨的一種,但是慎獨卻不全都是自律,它並非指的是對生活的克制,而是一種人生高級的修行,更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甚指的是小心翼翼,慎獨指的是獨處和獨自無人監管的時候保持自我。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慎獨,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最高級的修行。1、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何謂「慎獨」?(先做到了再去說,這就是一個君子)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知行合一。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後,僅帶走兩小塊山上撿拾的天竺山石,以資紀念。
  • 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慎獨」,意思是當你獨自一人時,在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時,你可以憑著高度的自覺,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則的事情。那麼「慎獨」的可靠條件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覺性。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 慎獨(深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慎獨」一詞,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書:慎獨,是說一個人在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要謹慎做事,自覺遵守道德準則,遵循內心教養,嚴以律己。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
  • 李雲:慎獨關鍵在「六謹」
    原標題:慎獨關鍵在「六謹」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對腐敗要零容忍。作為一種政治清醒,黨員幹部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厚道於身,這是從政的底線,守住了它就守住了整個人生。那麼,怎樣才能守住底線?
  • 中庸,一種至高的人生智慧
    之前我們簡單聊了一下「中庸」這個詞以及《中庸》總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含義(所以這也就需要通過功夫去「修正」它,從本性根源處將其復澄明、歸天命。那麼該怎麼做呢?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子思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 劉宗周與「慎獨」
    他倡導的「慎獨」、「誠意」學說,自成體系,而且強調實踐與體驗,被稱為蕺山學派。  「慎獨」,原文出自《禮記》:「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說即使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謹慎遵守道德規範,不逾矩,不越軌。  程朱理學以為:「《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獨而已矣。
  • 慎獨則心安,一個人的修行之道
    曾國藩終其一生秉持慎獨精神,他在去世前,曾總結自己的「生命信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慎獨則心安,當一個人做到知行合一,不做愧於內心之事,不謀不義之財,坦然面對世間一切,那麼他一定心安理得,處事泰然。古往今來,關於慎獨的正面反面事例有很多。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於微處隱處嚴謹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宋代大臣查道,不因四處無人,順手牽羊;清代巡撫葉存仁,月明風清夜半時,巧拒僚屬贈禮,不畏人知畏己知。典吏曹鼎,英宗宰輔,執獲女犯,四寂無人,唯其內心,堅守德操。他們氣宇軒昂在這天地間獨行,固守內心從未動搖的信念,何為慎獨?此為慎獨。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何為「慎獨」?又該如何做到「慎獨」?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慎獨",是中國古代先賢聖哲所倡導的一種修身的路徑。毋庸置疑,在今天的社會,我們依然要"慎獨"。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如何真正做到"慎獨"?"慎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何為"慎獨"?慎獨,顧名思義就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獨處的時候。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釋名》中這樣解釋:獨,無所依也。當周圍環境沒有客觀的約束存在時,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便可顯現出來。此時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素養的時候。
  • 慎獨慎微慎用權
    對領導幹部來說,謹言慎行很重要,「慎獨、慎微、慎用權」更是修身之要。  為官需「慎獨」。官員在獨處時想什麼、做什麼?如果沒有外人的監督,是否能做到不做虧心之事,不放縱自己,不做有違道德良知、黨紀國法之事?這需要很強的個人道德定力和境界修養。縱觀幾千年中國文化,古聖先賢都把「吾日三省吾身」「不自欺」「處世當無愧於心」「暗室不欺」等看作「慎獨」的一種表達。
  • 曾子的「慎獨」
    作者:馬愛菊(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慎獨」是儒家之為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符號。梁漱溟先生甚至斷論:「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人心與人生》)先秦文獻中常見「慎」,而「慎獨」一詞則源出於和曾子密切相關的《大學》,牟宗三先生斷定曾子就是首創者:「慎獨這個觀念孔子沒講,孟子也沒講。如果你要追溯這個觀念的歷史淵源,那當該追溯到誰呢?當該是曾子。」(《中國哲學十九講》)探討曾子的「慎獨」觀,有著獨特的思想史的認知意義,特別是對於理解儒家而言。《大學》第六章中,先後兩次出現了「慎獨」一詞。
  • 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還依舊保持清醒,時時刻刻踐行自己的原則和思想,能克制欲望,也不會因為外物而動搖。慎獨,是古人的一種修養方法。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慎獨,是成功者能夠成就輝煌、功績累累不可或缺的因素。真正的慎獨者都是心中有主,都經歷了一場盛大的心靈的修行。
  • 居家學習「慎獨」正當時
    其實,冷靜思考後就會發現,這也是修煉慎獨的機會。學生在教室學習和居家學習,從一定意義上講,課堂本質沒有變,變化的是地點、環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們常說,危機出現後要學會化危為機。具體到教育,家長、教師就得把眼光放長遠,把學生居家獨處變成提高個人慎獨修養的機會。何謂慎獨?
  • 【黨課】守身必先慎獨
    【黨課】守身必先慎獨 2020-05-01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