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軍,陝西涇陽人。1950年6月生,1969年2月入伍,大學文憑,中共黨員。歷任戰士、軍械員兼文書、排長、團作訓參謀、營長、165團團長、師作訓科長、師副參謀長、55師參謀長、酒泉軍分區司令員
1977年5月16日,即將結束蘭新接合部地形勘察格爾木活動的前一天,都曼令副軍長告訴我,蘭州軍區劉靜海副司令員決定在前往西寧途中,到55師江西溝農場看望官兵職工。要我先給軍作戰值班室打個電話,通知55師讓農場的同志有所準備,接待要簡樸,體現基層特點,突出高原和農場特色,並讓我乘坐他的吉普車下午出發打前站。
中飯後,我帶領司機何炳芬沿青藏公路向青海湖畔的江西溝駛去。由於出發較晚,加之諾木洪附近道路翻漿車跑不起來,傍晚時分才趕到青海省軍區獨立團,受到團首長熱情接待。
我軍務在身心裡急,第二天一早便出發趕路,午飯前就到了江西溝農場。接待我的農場政委徐步秀,是1946年入伍的陝北老兵,他握著我的手興奮地說:「陳參謀,你知道大傢伙心裡有多高興嗎!這麼大的首長來農場視察,可是頭一回啊!你們一路很辛苦,我已派人到西寧採購接待用品,殺豬宰羊……
聽了老政委的話,我深深地被基層同志這種淳樸真誠的熱情所感動。告訴他,完全理解你們的心情,非常感謝你和農場同志的心意,但有勘察紀律要求,一律不在團以下部隊喝酒,飯菜也要簡單,不能搞得七碟子八碗。你們是高原農場,條件艱苦,還是按我在格爾木的電話通知辦,告訴去西寧的同志,買點青島啤酒和好點的紅葡萄酒就行了。
聽了我的意見,徐政委連連點頭說:「我們擔心農場條件差,怕委屈了首長們,聽你這麼一說,我心裡就有底了。」都曼令副軍長不吃蔥姜蒜,哪怕是在炒過蔥姜蒜的鍋中另外炒的菜,他都能敏感到其味。一路上因流動性大,很多地方只吃一餐,他不讓給保障單位提這些特殊要求,只有住下來有條件時才告訴炊管人員。我只好買些罐頭之類的食品,在必要時拿給他食用。江西溝農場是我們自己的部隊,我就告訴徐政委給副軍長搞幾個沒有蔥姜蒜的菜。
按計劃勘察組也要在我住宿的香日德獨立團住一晚,我預計他們最快在第二天中午12時左右才能到達農場。
第二天吃過早飯,我先帶人到農場通向青藏公路的路口,豎起一塊箭頭指向「84801部隊農場」的醒目路牌,又回到場部將首長休息的房間、臨時餐廳檢查了一遍,看看快11點了,便叫上徐政委,準備到路口迎接首長們的到來。
誰知剛一出門,便一眼看見勘察組車隊向場部駛來,我一下緊張起來,趕緊讓徐政委集合官兵在場部門前歡迎。
青海省軍區賈副司令員的吉普車首先到達,他一下車就衝著我說:「陳參謀怎麼不到路口迎接?要不是我熟悉道路,就去西寧了!」這時已經顧不了更多,我儘量使自己緊張的情緒冷靜下來,熱情地招呼首長和同志們洗漱,有序展開事先安排的各項活動。
飯前首長們看望了總場官兵職工,向徐政委詢問了農場的一些基本情況。勘察組雖然來去匆匆,首長們還是對江西溝農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充分肯定了農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勉勵他們再接再勵,搞好軍農生產,為部隊建設服務。
都副軍長始終都沒提及我未趕到路口迎接的事。還是我自己在去西寧的路上,主動向他和萇處長作了自我批評。他不但沒有批評,而且安慰我說:「長途行車,誰能計算得那麼準確。路口又有牌子,不會找不到。」聽首長這麼一說,我終於放下了一直懸著的心,但還是不能原諒自己。決心以此為教訓,加強工作的預見性。
劉副司令員之所以到江西溝農場視察工作,是因為江農的名氣大,屬蘭州軍區創辦最早,辦得最好的大型軍隊農場之一。在按標準供應的年代,不僅為55師部隊提供青油和飼料補助,也為包括軍區機關在內的兄弟部隊調撥青油。
江農不僅是名副其實的軍區部隊油料作物生產基地,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青海省供應居民的食用油告急時,農場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緩解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與人民群眾共渡難關。
1971年紅旗雜誌和解放軍報發表長篇通訊《走五七指示的光輝道路》,報導了江西溝農場的先進事跡,江農從此成為全軍農副業生產的一面旗幟。
江農是1958年平叛後,55師從地方政府接管的知青農場。當時有2.7萬畝土地,屬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農場,只適合種植油菜和青稞,且產量很低,年年虧損,扭虧為贏是農場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
同時,從那時起到七十年代初,農場還有一項政治任務,就是每年要接收一批來自上海的知識青年接受勞動鍛鍊。
為了搞好農場的生產經營,師裡每年派建制連隊執行軍農生產任務。早在1969年,我就曾在「一幫一一對紅」活動中,前往在這裡執行生產任務的165團三炮連學習。1980年我任165團二營營長期間,我營6連就擔負江農生產任務。
一個時期以來,農場一面不斷開墾荒地擴大種植規模,一面努力解決科學種田提高產量。上世紀七十年代,農場的土地面積達到7.2萬畝,下轄一、二、三分場。每年安排播種油菜5萬多畝,青稞2萬多畝,產量也由原先的畝產80斤左右提高到200斤左右。
55師以江西溝農場為榜樣,在上世紀50年代至1969年移防河西的20多年裡,先後創辦了青海門源農場、貴德農場、樂家灣農場、興海牧場和高臺農場等。
農牧場每年為連隊補助一萬斤青稞,一千斤青油。冬季按人均一隻羊,每班一頭牛的標準宰殺補助到夥食單位。連隊一排排平房後面的屋簷下,全都掛滿冷凍的牛羊肉,成為冬季營區獨特的風景線。連隊隔三差五地吃羊肉餃子或紅燒牛肉、牛羊肉燴菜。師裡還為每個戰士製作了一條羊毛氈,為每個幹部價撥3斤毛線,1條軍用毛毯,一件皮襖,幹部每年探親可在夥食單位價拔8斤青油。
凡此種種,在那糧油靠本供給,毛線憑票購買的年代,對部隊廣大官兵來說,可是一項了不起的福利。
和平建設時期,55師繼承了戰爭年代「戰鬥是英雄,生產是模範」的光榮傳統,一直在蘭州軍區和全軍保持著農副業生產先進單位的榮譽。
1994年,蘭州軍區在我師召開了農副業生產現場會。
1996年冬季進入三九的那一天,總後勤部王克部長率全軍各大單位的後勤部長們,乘專列來到河西55師駐地張掖,觀摩溫室大棚種植、副食品加工和養殖基地,對促進全軍農副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6年元月"三九" 師領導在張掖火車站迎接總後、蘭州軍區、集團軍主要領導和各大軍區後勤部長檢查指導農副業生產合影
1982年,為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落實軍委軍隊還是要吃皇糧,不搞生產經營的決策。55師無償地將江西溝農場3.5萬畝土地移交青海省,後又相繼將興海牧場、貴德農場、樂家灣農場、門源農場、高臺農場移交地方政府。
2006年將江農剩餘的近4萬畝土地和價值一千多萬元的設備全部移交青海省。充分體現了這支部隊講政治,顧大局,聽黨話,跟黨走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本文先期刊發於《群英谷》
感謝《群英谷》各位領導和前輩長久以來對「永遠的55師」公眾號的關懷與支持,在你們的鼎力協助之下,公眾號有了長足進步。你們為戰友們無私分享了許多高質量的文章,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祝所有《群英谷》的前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寫給《群英谷》的新春祝福
作者/陳啟軍
張燈結彩喜洋洋,
我給戰友送吉祥。
群英谷裡精英多,
出手都是好文章。
天南海北心相向,
談古論今憶既往。
傑作頻出傳四方,
彰顯初心與擔當。
篇篇都是正能量,
賞心悅目精神爽。
常有所悟眼前亮,
啟迪思想放光芒。
戰友齊心寄希望,
期盼來年更興旺。
新年定有新氣象,
牛氣沖天往前闖!
以下補錄陳華領導的新春賀詞
《牛年詠牛》
一陳華辛丑春
特別聲明:依據著作權法及網際網路相關管理規定,公眾號原創文章享有獨家版權,受司法保護,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錄、複製及鏡像等方式使用本公眾號原創作品,目前本公眾號未對任何個人及團體進行過授權。我們保留所有法定權利,對違規者必將追究到底。
請戰友點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