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無功不封侯,嫪毐沒有軍功,為何能被封侯

2020-12-18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實行軍功爵位制,規定了以軍功封侯的制度,軍功爵位制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凡是立有軍功的人,不論出身貴賤,都可以享受封爵,二是取消了世卿世制,即使是貴族和王族成員想要封侯也得立功,而秦之前的制度是爵位可以世襲的,貴族永遠是貴族,是以出身來論的,而商鞅變法則打破了這一貴族特權。

所以,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能被封為爵位的都是立有軍功的人,商鞅變法在秦國營造了一種「無功不封侯」的傳統,已經在秦國得到了認可,比如白起,就是從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升為左庶長,最後因為軍功升為武安君的爵位,完全是靠在戰場打出來,但是,秦國只有一個白起,是不是沒有軍功的人,就不可能被封侯呢?

軍功爵位制

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一點很重要,因為商鞅變法是為了維護秦國國君和整個秦國的利益,同時,君權是高於法律的,也就是說秦王可以有權利做出超越法律的事,只是因為個人的喜好,比如秦惠文王殺商鞅,只是因為有人誣告,商鞅並沒有犯法,但商鞅不敢面對,只能逃走並反抗,這一切都發生在秦惠文王要想殺商鞅的基礎之上,這也是超越了法律和制度的。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律和制度仍然按照規定執行,有一些特殊情況下,國君或者秦國掌權者可以超越法律做一些事,比如分封爵位。

舉個例子,秦昭襄王有兩個親弟弟,一個叫嬴芾,另一個叫嬴悝,兄弟三人都是宣太后的兒子,秦昭襄王在宣太后的支持下成為秦王,之後宣太后與秦昭襄王共同掌控朝政,並把嬴芾封為涇陽君,把嬴悝封為高陵君,嬴芾和嬴悝有什麼軍功呢?根本就沒有,只是因為他們是宣太后的兒子,秦昭襄王的弟弟,所以被封君。

嫪毐

這就是因為國君的喜好而分封的,因為君權不受法律和制度約束,所以超越法律和制度,以親而分封,另外還有華陽夫人的弟弟羋宸被封為陽泉君,同樣是沒有軍功的,僅僅因為他是安國君寵愛的妃子華陽夫人的親弟弟,愛屋吉屋而分封的,這種情況在秦國比較少見,但是存在的。

後世的漢朝也是如此,雖然劉邦說了「非功不能封侯、非劉不得封王」,但是從西漢文帝、景帝開始,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給外戚封侯,比如竇太后的哥哥竇廣國就被漢文帝封為章武侯,竇廣國根本就沒有功勞,甚至連官職也沒有,就封了個爵位,這就是君權大於制度的表現,國君或者皇帝一時高興,想要分封親戚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太后趙姬

也就是秦國或者秦朝並不是絕對的軍功爵位制,制度也有例外的時候,現在回到嫪毐封侯的問題上來,嫪毐是呂不韋進獻給當時的太后趙姬的,嫪毐在宮中的任務主要就是服侍趙姬,結果兩個人還生下了兩個兒子。

那麼嫪毐有沒有軍功呢?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嫪毐是沒有軍功的。嫪毐依靠的完全就是太后趙姬,當時的嬴政還沒有成年,不能親政,秦王沒有親政前,由太后趙姬和相邦呂不韋共同掌權,實際上決策權還是在趙姬那裡,呂不韋是相邦,負責具體的事務處理,如何處理的這個決定是由趙姬來做的,況且趙姬有太后玉璽和秦王玉璽在手,最終下發的詔書也是需要這兩個印一起蓋上才有效的。

趙姬與嫪毐

但是,由於嫪毐跟趙姬的關係非常特殊,趙姬又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而嫪毐又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所以嫪毐不斷以關係來蠱惑趙姬,讓趙姬給他權力,讓趙姬允許他參與政事,事實上,嫪毐在秦國連正式的官職都沒有,但是,嫪毐的勢力卻能一天天發展壯大,到了後期,嫪毐的門客就有數千人,都能和呂不韋相抗衡,靠的就是太后給的權勢。

當時秦國最有權力的是四個人,最高的是太后趙姬,其次是嫪毐,再次是相邦呂不韋,接著是沒有成年的秦王嬴政,並不太參與政事。

呂不韋與趙姬

換句話說,嫪毐的權力來自太后趙姬,而趙姬又是當時秦國名義上的最高決策人,所以,嫪毐成為秦國僅次於太后的實權人物,太后又沒有主見,所以秦國很多事情是嫪毐做的決定,然後經過太手之手傳達下去。

然後,嫪毐向太后提出要封侯,太后當然有這個權力給嫪毐封侯,雖然在法律和制度上不合法,但是又能怎麼樣呢,誰叫太后掌權呢,下面的人即使有反對,也不能否定,除非反對聲音非常強大,強大到可以影響太后,但顯然不是,相反,秦國想要迎合太后與嫪毐的人大有人在,要不然嫪毐門下也不可能賓客數千了。

嫪毐

所以嫪毐是太后趙姬下的決策,趙姬以秦國名義上最高決策人身份做的決策,趙姬封嫪毐為長信侯,當時的呂不韋也不過是文信侯,嫪毐的地位與呂不韋相當,但是,呂不韋可是有很多功勞的人,助秦莊襄王登上王位可是大功,但是呂不韋的文信侯是秦莊襄王封的,而且封地有十萬戶,比長信侯嫪毐的大得多。

嫪毐的長信侯既有食邑,也有封田,秦國的食邑可是有統治權的,不像後來的漢朝只有收取賦稅的權力,秦國的食邑是指封地上的人口、土地都歸封君所有,而封田是指專門用於耕種的田地歸長信侯所有,所以嫪毐的分封並不少,這都是嫪毐本人受到太后趙姬寵信而分封的,並沒有任何軍功,這就是君權大於法律制度的表現。

相關焦點

  • 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無功不封侯,嫪毐沒有軍功,為何會被封侯?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開始實行軍功爵制,並規定了以軍功封侯的制度,軍功爵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凡有軍功的人,無論出身何等,均可享受軍爵的待遇;二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即使是貴族、王族成員,想封侯也得立功;秦以前的制度則是爵位可世襲,貴族永遠是貴族,是以出身論的,商鞅變法打破了這種貴族特權
  • 在秦國歷史上被封侯的人特別少,那麼長信侯嫪毐屬於什麼級別?
    想搞清楚長信侯是什麼級別,先要弄明白秦國的爵位。商鞅變法規定,爵位的授予必須有嚴格的標準,那就是軍功,或者和軍功相應的功勞。秦國的爵位一共分20級,最高一級是侯,長信侯就屬於這一級。只要被封為侯,就有自己的領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封國。
  • 秦法很嚴,嫪毐無任何軍功,為何會被封侯?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過後,對於法律非常的看重,一切以法律為中線進行。尤其是爵位是非有軍功之人不可獲得,意思也會就是說,除非你有足夠的軍功才能獲得爵位,沒有軍功即使你是王室祖孫也不可能獲得爵位。
  • 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 歷史上秦法相當嚴格,嫪毐為什麼還會被封侯呢?
    在秦國封侯很難嗎?確實很難。商鞅變法改變了過去按血統封侯的辦法,採取了按軍功封爵的制度。商鞅把軍功爵位分成了20個等級,最高的一個等級就是分侯。在秦國的歷史上,有確切記載被封侯的也只有7個人,分別是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和王賁父子。沒有明確清空卻被封侯的,只有範睢和嫪毐。範睢是秦昭襄王身邊的第一智囊,因此被封為應侯。但我們回頭去看他擔任丞相的期間,秦國並沒有太大的戰爭,因此它不可能有大的軍功。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嫪毐擁有的長信侯爵位是商鞅變法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級別的爵位,是屬於二十級的「徹候」級別(因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亦稱為「通侯」、「列侯」)。「二十等軍功爵制」是為了提高秦軍的戰鬥力和參與戰爭的積極性而生,也是為提升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而生。
  • 《大秦賦》引出一個疑問,大家都有爵位,封君和封侯有什麼區別?
    但秦代距離三國400多年,君侯這個詞未必出現過,秦代的君和侯還是存在差距的,侯明顯是更高一級的爵位稱呼,君就顯得地位較低。王翦曾抱怨靠軍功積累難以獲得侯爵,秦始皇念在王翦、王賁父子消滅了5個國家,特意封他們兩個為侯。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白起僅封君,未封侯?
    侯,確實高於君!白起沒有封侯,是因為功勞不夠!首先:我們來了解先秦時期的三種爵位體系,要不然這個問題解釋不清楚!第一種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這裡面有關內侯和徹侯。
  • 範雎都能封應侯,打服了趙魏韓楚四國的白起,為何只封了個武安君
    商鞅變法以後,有軍功才能給予爵位,這是秦國一貫所實行的制度,也正因為這一制度,使得秦國士兵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那個時候他們論腦袋攢軍功,誰帶回來的腦袋多,誰的軍功就大。
  • 秦之二十級軍功爵位多難掙?名將白起一生斬首破百萬,也不能封侯
    白起的一生,雖然攻城略地立功無數,也同樣沒能突破軍功爵位制的第十六級。 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最高軍功爵位只有十六級?很確定地說,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制一直是二十級,但的確沒有人因軍功獲得侯爵,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也才兩個人獲封侯爵。
  • 「軍功爵位制」非常實用,為何到了漢朝卻棄之不用?一文讀懂
    秦國士兵之所以打仗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軍功爵位制」,那麼這個非常實用的制度為什麼到了漢朝時卻被放棄了呢?畢竟漢朝一直在對匈奴用兵。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漢朝中後期階級固化,軍功爵成為維護階級固化的工具,失去了它本該有的意義。
  • 嫪毐為何能封侯?呂不韋選擇自殺,真是因為秦始皇的一句話嗎?
    秦法嚴苛,論功行賞,因此秦國歷史上能封侯的人極少,比如,秦昭王時有穰侯魏冉、應侯範雎,莊襄王時有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有文信侯呂不韋、武城侯王翦、通武侯王賁,此外還有就是長信侯嫪毐,嫪毐與這些人比明顯不是一個量級的,更何況嫪毐的身份還是一位遭受了宮刑的宦官,他如何能封侯?秦法嚴苛,假太監嫪毐真能封侯嗎?
  • 春秋戰國時期,什麼樣的人才能被封為「侯」?
    、國大夫、長大夫、大夫、五乘將軍、公乘;齊國有君、侯、上卿、卿、客卿、上大夫;楚國有君、侯、執圭、上執圭、五大夫、上官大夫、大夫;秦國有君、侯、關內侯、公、上卿、客卿、顯大夫、大夫及其他軍功爵位。秦國沒有能夠和東周時期普遍存在的強宗大族相提並論的異姓宗族。不要說像魯國的三桓、晉國的韓、趙、魏等一流大族,就像齊國的崔、慶、管、鮑等二、三流宗族,秦國也沒有。
  • 漢朝以軍功封侯,為何李廣終身沒有封侯,是戰功不夠還是運氣不好
    漢朝的封侯,其實就是一種爵位,這種制度來自秦國的商鞅變法,前身就是軍功爵位制,顧名思義就是必須取得軍功,才能封的爵位,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只要你有兒子,可以一直世襲,秦國時期的軍功是以斬殺敵人的首級來計算,同時再減去自己一方的損失,如果斬殺敵軍的首級小於自己一方損失的首級,則沒有軍功,如果斬殺敵軍的首級多於自己一方損失的首級,那麼兩者之差就是自己一方的軍功,就能封取爵位
  • 魏延被封為縣侯,諸葛亮僅為鄉侯?武鄉侯究竟是鄉侯還是縣侯?
    ,只有劉備、關羽、張飛、馬超等少數人有爵位,其中劉備是宜城亭侯、馬超是都亭侯、關羽是漢壽亭侯、張飛是新亭侯,這個時候的他們都還僅僅是亭侯,比鄉侯還低,而此時的諸葛亮,更是連爵位都沒有。 到了劉備稱帝後,諸葛亮其實也還是沒有爵位的,沒辦法,劉備承繼漢室,必須按照漢室的方法來封爵,諸葛亮當時主要是屬於後勤人才,沒啥軍功,所以不能給他封侯。諸葛亮真正的封侯時間其實是劉禪繼位以後,按照正常的軍功來說,此時諸葛亮也是封不了侯的,但是新皇繼位,總要普天同慶,收買人心嘛,所以就給一批人封了侯,諸葛亮就在其中。
  • 古代軍功各種封號,具體代表都有誰,為何後來就沒有這個封號了?
    後來怎麼沒有軍功封號?你沒聽過《十五的月亮》,這首歌嗎?歌詞裡就有反應啊「軍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看清楚了:軍功章,不就是軍功的封號嗎?現在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不是軍功嗎?最近一次頒發在2017年,不看新聞的嗎?所以,最後一問不成立。軍功封號不僅一直有,而且很重視。前面的問題「古代軍功各種封號」。這也值得商榷。軍功封號不準確。古代的封號一般是指貴族封地的名號,和有沒有軍功關係不大。所以,既可以將「古代軍功封號」理解成以軍功封賞的爵位、榮譽稱號,也可以將其理解成軍銜稱號。軍功爵位制度如果是前者,那基本上是侯爵。
  • 秦法很嚴,嫪毐為何會被封侯?不世之功被叛亂埋沒!
    很多人在談嫪毐為何會被封侯的時候,都說秦法也不過如此,一個無功無祿的寵臣嫪毐也會被封侯?沒有人再去說嫪毐自身擁有怎樣的問題,而且嫪毐並不是一個常年住在深宮之中與趙姬相伴的人,他對於國政的影響以及作用從來都不應忽視。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當時嫪毐在秦國都城也有豪華府邸,府邸的規模不斷擴建,甚至到了末期都能夠趕上呂不韋的丞相府。為什麼會這麼張狂?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西周分封制度)第一等為公爵。公,代表著正直無私和善於治理百姓。天下為公者,可稱公。
  • 白起一人打服了趙魏韓楚四國,為何只被封為武安君?沒資格封侯嗎
    商鞅變法以後,有軍功才能給予爵位,這是秦國一貫所實行的制度,也正因為這一制度,使得秦國士兵的戰鬥力大為提升。那個時候他們論腦袋攢軍功,誰帶回來的腦袋多,誰的軍功就大。因此一上了戰場,其他諸侯國的士兵都在常規作戰,而秦國士兵滿大街撿腦袋,腦袋就是錢和地位。
  • 在以軍功論的先秦,嫪毐憑什麼封侯?
    帝太后的事情,不管大小,皆交由嫪毐處理決定。進而,又將太原郡的汾河以西地區賞給嫪毐作為封國。  嫪毐,作為帝太后的面首和寵臣,得到財富的賞賜,隨意地使用秦國王室的宮室車馬、衣服、苑囿和獵場。帝太后也將自己的家事政事,通通交由嫪毐處理決定。這些事情,在帝太后的私人恩寵之下,都是不難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