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發布了《教育部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山西大學4項科研成果獲著作論文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分別是殷傑教授的著作《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建構與多元維度》(一等獎)、侯懷銀教授的著作《昌明教育: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
呂梁學院院長殷傑教授的著作《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建構與多元維度》基於多元維度的研究模式,以自然主義為軸線,梳理了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的歷史流派、人物思想以及富有爭議性的哲學問題,呈現了社會科學哲學的演變過程、趨勢定位、理論範式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建構一種基於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範式提供了方案和思路,由此尋求到社會科學哲學未來發展的理論基點或可供選擇的研究路徑。因而對於分析社會科學哲學的理論特徵、主流思想的邏輯路徑、發展趨勢,以及構築改變科學哲學的傳統研究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侯懷銀教授的著作《昌明教育: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對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又系統的研究,圍繞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中國教育學發展的關係這一主題,基本勾勒出了商務印書館引進和傳播西方教育學、推動中國教育學發展的過程和努力,為當前商務印書館乃至是教育學術出版更好地推動中國教育學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歷史借鑑。
賀天平教授的著作《哲學視閾下的多世界解釋》屬於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史學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以「測量難題和量子力學詮釋」為突破口,對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理論發展脈絡、以及多世界解釋的思想內核和與其他各種解釋的關係進行了全面而又系統的研究,從整體論重塑、一元論重構、決定論重建三方面深入挖掘了多世界解釋的哲學內涵和理論貢獻,最後指出了多世界解釋的語境論發展方向,為尋求量子力學詮釋新的哲學基底提供了新的可能。
郝平教授的著作《大地震與明清山西鄉村社會變遷》不僅有助於了解傳統社會對於災害的一般應對方式,而且從更為微觀的視角考察了不同階層、不同區域在大地震後的不同反應和走向,突破了以往地震災害史研究的範疇。成果所呈現出的近三百年時段裡,在連續遭受突發性特大地震災害的影響下,山西南部地區社會發展與變遷的曲折過程,能為當今政府決策機構在解決震後社會遺留問題、制定社會救濟保障制度和推動災區震後恢復重建等方面提供歷史的經驗。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是目前國內人文社科領域最高層次的獎項。開展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獎工作,是教育部為表彰獎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績,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成果,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舉措。此次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