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追求知識的天性,為什麼家長抱怨孩子不去主動學習呢?那是因為學生的欲望被封鎖了!孩子想學好,也會被條件所制而失望,缺少了進取心.
因為這個話題很廣,在這裡只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枷鎖問題!一.缺乏必要的精準肯定.孩子學習中有進步時,一定要給予肯定認可,這樣學生就會強化這種行為動機,會讓學生在這方面更加自信和努力.如果學生錯了還表揚,往往錯上加錯.學生明明錯了,一定不要全盤否定,否則他會產生對抗心理.應該指出錯誤的同時,找到積極因素去表揚,引導他回到積極向上的態度上,給予她希望!人是活在希望中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完全錯誤.
二.不要盲目的給孩子樹立榜樣,特別是身邊同伴,會加大失敗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自己不可能成為別人!不要迷信先天性因素,會讓學生失去信心,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合適的領域去努力,任何人都會成功.遇到問題冷靜分析原因,不要只是埋怨.
.
三.不迷信專家.最早的時候,上級教研部門都強調,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教師,不迷信專家.這幾年喊得少了!因該說,教材錯誤極少錯誤,多數教師也沒問題,但不排除個別人還會有教條主義,給學生戴上個大帽子和標籤,限制了學生的思想空間.王陽明的思想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四.規律性的知識枷鎖.任何的知識都有發展變化過程,但基礎性的卻是使用範圍最廣的,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有序地掌握整個知識系統,而過多地掌握特殊性的規律和技巧會干擾學生知識體系的構架,一葉障目.
五.技能和方法枷鎖.如果學生只是因為熟練而產生的局域性知識技能,因此考高分,並沒有上升到理論方法的高度,那麼時間久了,也是0.而方法過多不系統,沒歸一,也是0.因為方法只有一種:代換.
六.習慣性枷鎖.好的習慣成就人的一生,但是往往有些習慣在關鍵時候有時候錯誤的.因為離開了一定的環境,習慣也應該改變.比如說:交通習慣 ,國內和國外是不一樣的.
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從情感,意志,習慣,技能,方法等全方位保護學生,才能讓學生極可能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