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除了茅臺
還有什麼呢?
無數的山山連山
無數的水水接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
以及眾多的少數民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貴州寂寂於西南一隅
很少為自己爭辯
因此邊遠、貧窮這兩個詞
一度構成許多人對貴州的偏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
曾經制約貴州的因素
如今都是發展的資本
蓬勃的貴州
終於在這個時代
證明了自己「貴在哪裡」
貴州人的生活態度,早在四五年前我就見識過了。
一位從貴州山裡走出的詩人,在宋莊開了一家只賣詩歌的書店。做生意的朋友說,可以無償提供給他一筆不菲的資金,擴大書店的規模,但他堅持不要。每天以賣詩度日,白水煮青菜也吃得有滋有味,偶爾斷炊,便靠朋友接濟度日。超然卻又煙火,是我對「貴州性格」的第一印象。
2018年4月,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後,許知遠採訪導演畢贛,問他有沒有想過離開貴州。言外之意是,以他的才華,離開貴州肯定會有更大的空間和做為。但畢贛回答說,他不會離開貴州。安土重遷,不重名利,成了我對「貴州性格」的第二印象。
在中國的方言分區中,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同屬於西南官話區,也就是說,在地域文化上,「巴蜀文化」中的享樂文化,對於貴州人的生活態度是有很大影響的。再加上抗戰時期,大量江浙難民逃入貴州,海派生活方式,對貴州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在貴州有一句民諺,叫「貴州的穿著,安順的吃喝」。在貴州,人與生活的距離是如此相近,以至於相對於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貴州人更看重的是享受當下生活的快感。
這固然是「貴州性格」的形成原因之一,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對於「貴州性格」的塑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會隱身於人的體內,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傳承中,不斷彰顯。
所以,要探索「貴州性格」,貴州的地理環境,毋庸置疑是繞不開的。
長期以來,提及貴州,多數人總是語焉不詳。因為地處邊遠,貴州很少得到關注,時至今日,與身邊人談及時,貴州依然被和雲南綁在一起,地理上稱為「雲貴高原」,甚至有人驚愕地感嘆:原來貴州是個省啊!
雖然早在黃帝、炎帝時期,苗族先民的部族在黃河流域落敗後,就沿著水路進入貴州,在此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但「貴州」這個名詞,一直到北宋時才出現,而且轄地只有今貴陽附近一小片區域。無論如何,貴州,這個名詞總算是在中國歷史上,開啟了屬於它的嶄新一頁。
不同於「貴州」這個名詞,貴州的山水可是很早的時候,就客觀存在了。中國陸地地勢可劃分為三級階梯,貴州由於地處承上啟下的第二階梯上,地貌以高原山地居多——西有烏蒙山自滇磅礴而來;北有大婁山斜貫北境;東北武陵山自湘地蜿蜒而來;中南部又苗嶺橫亙,山高谷深,層巒疊嶂,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山水相依,多山的貴州,又處於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上遊的交錯地帶,因此水系也異常發達。苗嶺,是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以北為長江流域,以南為珠江流域。
多山多水,從美學角度來講,固然是一大優勢,可是對於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中原王朝來說,貴州這塊土地的可用價值略顯單薄,因此長期被排除在「中原視角」之外。
在這種地理環境中成長生活的貴州人,也養成了一種樸實低調的性格。用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戴明賢的話來說,貴州人「具有山民性格:他們不事張揚,所以好山好水好人才不為外界所知」。
山水,也是貴州人性格的一部分。
用「多彩」一詞來形容貴州的文化,也許是最準確的。貴州,並不是我們片面印象中,那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相反,56個民族都在這裡留下過生活痕跡,因此有了「族繁不及備載」的盛況。其中18個世居民族,人口超過10萬的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
很多人對貴州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苗族創造的文化中:苗寨、苗銀、苗繡、盛裝的苗家女子。這個被稱為「遷徙的民族」,從華北平原,經過五次大遷徙後,最終落腳西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苗族人對銀飾就是如此推崇,一身銀飾盛裝,重逾二三十斤。她們認為,將銀飾穿在身上,可以驅邪避害,得到庇佑。
貴在美食,繁多的民族和不同時期的移民進入,為貴州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基因,也帶來了不同的美食美味,經過長期的融合與發展,終於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黔味」。黔味,一如貴州本身的複雜,海納百川,包羅萬象。提及黔味,首先一定是辣。川渝人吃辣夠厲害了吧?可川渝市場裡,那些蝦子辣醬哪兒來的?貴州遵義蝦子鎮!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卻怕不辣,把一個辣椒炮製出了諸多種類:幹辣、煳辣、糟辣、油辣、香辣、辣椒麵……名目眾多的辣椒,搞得外地人暈頭轉向,貴州人卻為其中的細微差別而洋洋得意。
酒,是美食之外,貴州的另一味道。從雲南發源,一直貼著黔滇川省界穿流的赤水河,被譽為「美酒河」,中國有一半的白酒名酒,產自它的流域,貴州當然是聞名遐邇的茅臺酒。茅臺產自仁懷茅臺鎮,由於它獨特的地理,茅臺酒異地生產的實驗數次難成,故而有「離了茅臺鎮,再無茅臺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