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同被歸屬於早期希臘自然哲學中的多元論學派。並且,以他們為終結,早期希臘自然哲學就此翻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的著名思想: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或存在和非存在。
1 留基波
相傳留基波是原子論的創始人,而德謨克利特則是他的信徒及學生。
由於著作的佚失,我們只能以德謨克利特的名義展開的敘述來理解留基波的思想。或者說,我們只能把德謨克利特的思想看做他和老師的共同思想。
2 德謨克利特
同樣執著於本原和原因問題,德謨克利特吸收了前人哲學家們的思想,並發展成為自己的獨特的原子-虛空理論。
2.1 原子和虛空
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或存在和非存在。「原子」和「虛空」一起構成事物的質料因。
所謂「原子」,直接的含義是「不可分割的東西」,作為本原的原子還有以下的基本性質:內部充實堅固;沒有虛空;數量無限;「不能為感官所感知」;因為形狀、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區別。
所謂「虛空」,雖然空虛而稀薄,但同樣實在,是本原之一,因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虛空中才能運動從而形成萬物。
按照他們的理解,原子只有在虛空中才能運動。如果沒有虛空,就無法解釋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謨克利特與留基波理論中的「原子「和「虛空「,並不是實存的物質性元素,已然蘊含了一種抽象的形式性原則。17世紀,法國哲學家伽桑狄復活了古代的原子論,以批判笛卡爾的二元論。
2.2 宇宙生成理論
以原子-虛空理論為依據,德謨克利特解釋了宇宙的生成過程:
一開始,在虛空中,無數的原子處於混沌之中。隨之發生漩渦運動,原子相互碰撞,於混沌中分離和結合。在中心處產生了一個緊密的球形結構,形成大地,其它原子圍繞其作漩渦運動,逐漸形成天體。
必然性:德謨克利特否認偶然性的存在,斷言萬物都根據必然生成,而漩渦則是必然性的原因。
2.3 認識論
德謨克利特根據原子-虛空理論來解釋認識論問題,提出了流射說和約定論。
流射說:感覺是可感對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由原子構成的事物的輪廓,「印象」則是這些原子在感官中被緊壓後留下的印記。
約定論:德謨克利特認為,感覺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見顯現的。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虛空。如甜是約定的,苦是約定的,但實際上只有原子和虛空。這個論證表明,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什麼,我們得到的只有偶性或意見。
由此,德謨克利特區分了兩類知識:通過理智得來的真實知識和通過感官得來的虛假知識。其本人輕視感覺,重視理性。
2.4 靈魂思想
靈魂的構成和作用:德謨克利特認為靈魂由精細的球形原子構成,是一種火或熱的東西,因為這種形狀的原子最適合穿過一切事物,自己運動並使他物運動。
靈魂的安寧問題:德謨克利特主張精神上的愉快要高於肉體上的快樂,幸福就是靈魂的安寧。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制欲樂、淡泊名利,因為貪心與嫉妒會使靈魂苦惱。所以,追求神聖的、智慧的東西才能淨化靈魂,得到真正的幸福。
3 關於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小結
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發展到德謨克利特和留基波的原子-虛空理論已達頂峰,代表著早期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同樣也標誌著早期希臘哲學的結束,它不得不面對自身的矛盾而發展到下一個環節。
3.1 早期自然哲學在此環節中的完滿性
借用趙敦華著《西方哲學簡史》一書中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自然哲學以探討宇宙的起源和運動的原因為追求,在解釋「本原「的道路已經窮盡了各種方法,達到了自身的完滿性。而這種完滿性反過來否定其自身,暴露出早期自然哲學的缺陷。
3.2 早期自然哲學內在的缺陷
首先,早期自然哲學缺乏堅實的科學基礎,其理論思想往往帶有猜測性和獨斷性。
其次,早期自然哲學演變到最後,陷入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每個流派的哲學家都相信自己的學說而排斥其它學派的學說,蘊含著自身內部的混亂和否定,始終無法達到統一的、可靠的知識體系。
最後,隨著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和社會開明,哲學研究的中心逐漸從自然轉向人,早期自然哲學的論題被懸置,不得不迎來革命性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