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教師培訓計劃」成功舉辦
2021年1月9日,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教師培訓計劃」(培訓計劃)的匯報評審總結在線上成功舉辦。是次培訓計劃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及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聯合主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的指導下,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協辦下整個計劃圓滿完成。本次首屆香港教師培訓計劃,旨在培訓教師在校內組織及開設自然及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應校本課程及活動。培訓計劃由2020年12月5日啟動,歷經一個多月,來自香港15所中小學的16位老師完成30小時的學習,順利結業。
圖:活動海報
2020年12月5日,培訓計劃在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執行會長、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張沁教授致辭後正式展開。課程於網上進行,五節網課包括四個專題及一節「課程設計及評審講習班」,並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指南3《中小學校如何開展世界遺產教育》為主要參考教程。四個專題分別由李松教授、高筱元老師、陳平教授和張青仁副教授講授。
李松教授是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編輯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史詩百部》編輯委員會主任。他以「遺產與社會、生活——以節日為例」為題,梳理中國非遺保護的發展歷程和基本情況,並解讀文化遺產與社會治理、民眾生活實踐的關係。
高筱元老師是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科研主管,學校UNESCO ASPnet 項目負責人,開展遺產教育研究和校園實踐。高老師以「為了共同的未來」為題,分享學校開展遺產教育的課程開發策略、活動設計策略和相關案例。
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教授也是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ICCSD)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平教授以「國際視野下的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與當代應用(手工藝創意為例)」為題,討論市場和民間藝術、實現創新與文化遺產保護兩種發展路徑的取捨及傳承的探索與實踐。
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聯合發起人、中央民族大學張青仁副教授在最後一節課中,以「國內外中小學遺產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為題,通過中國、墨西哥學校遺產教育的案例,分析海內外遺產教育理念的嬗變,並探討遺產教育進入學校的思路與路徑問題。
圖:網上授課情況
參與網上課程的同時,一眾受訓老師按照指引,自行參觀本地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建築(如大館、藍屋建築群等)及香港非遺代表作(如大坑舞火龍、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等),還有位於西貢萬宜水庫東壩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課程設計及評審講習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及終身教育教席、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教授講授,並結合路德會聖十架學校黎潔盈老師在校推展遺產教育的實際例子分析指導,李教授指出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透過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學習者建構知識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為應對變革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論從傳遞式、指導式向轉化式、建構式轉變,學習的過程取向更為突出。
圖:李子建教授與張沁教授在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研討室
透過網上課堂和實地考察,老師們分別以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設計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校本教案或教學計劃書,擬寫報告,並於2021年1月9日總結日匯報教學設計和學習成果。
匯報評審總結日評審委員由四位香港歷史文化及教育領域德高望重的專家組成:丁新豹教授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也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成員;劉智鵬教授是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知名教授;還有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的兩位副會長張黃韻瑤博士及英汝興教授。老師們的教學設計方案題材多樣,善用香港獨有的文化背景和本土特色,提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食盆教學計畫〈賞食盆文化〉》、《從屏山中細看圍村及傳統建築文化》等課程,又有皮影戲、粵劇、節日等主題的課程設計方案,其中還有老師在報告中表示,遺產教育的開展應從學生的身邊出發,從而擴展到社區,再延伸到國家乃至社會。
圖:線上匯報評審總結當日的結業照片
評審總結會上,張沁教授表示:希望此次培訓能夠協助教師在校園組織和開設遺產教育方面的課程,並將遺產教育融入課堂,從中挖掘世界遺產的內涵,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遺產教育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並透過不同的學習方法提升教學成效。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亦將繼續拓展與各國際機構間合作,帶領老師、學生更加積極地組織和參與各國開展遺產教育交流研討,國際論壇、學生夏令營等,以拓寬老師、學生國際視野,培育對多元文化包容並蓄的情懷。我們希望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未來可以在香港設立「世界遺產教育基地」,以支持香港青少年能更多的參與世界遺產保護、模擬世界遺產大會、世界遺產主題繪畫、攝影、申遺文化傳播等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中。
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愛俊女士認為,老師們的彙報和課程設計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對老師們的研習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並希望把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積累的經驗和探索所得與香港的教育同行分享,為香港遺產教育服務。 此外,身為授課老師之一的陳平教授欣賞香港老師的刻苦用心之餘,建議老師們多挖掘香港以及大灣區就在學生身邊與附近的文化遺產,這樣更易引起青少年對非遺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她提出「立足香港、背靠國家、放眼世界」的教育理念,最後更盼望將來在疫情好轉的前提下,邀請香港的老師到內地開展線下的交流。
最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秘書長杜越先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為培訓計劃圓滿完成致辭,指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保護和弘揚文化多樣性,已經成為國家共識。世界遺產教育有助青少年進一步瞭解祖國優秀的文明和香港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重大。他希望受訓老師們能帶著培訓成果回到校園,繼續創新遺產教育方法,教育學生認識遺產和學習文化遺產的精髓,貢獻社會。
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秘書長杜越先生
踏入2021年,第二屆香港教師培訓計劃即將展開,第一屆的受訓老師也會在所屬中小學研究開設遺產教育課程,讓傳承一直延續。
參加香港教師培訓計劃學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世界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UNESCO Clubs,Centres and Associations(WFUCA))是一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有正式夥伴關係的非政府組織。正式成立於1981年,秘書處位於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內。宗旨包括發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理念和宗旨、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優先事項和指導方針、以及加強和鼓勵教科文組織俱樂部、中心和協會的發展。WFUCA成員為世界各大洲的82個國家聯合會。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協會,UNESCO HKA)致力支持、推動和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核心使命,透過教育、科學、文化和傳播,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協會是香港註冊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10053),是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成員機構,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地區報告成員。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學院,HiESD)是以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旨的跨學科研究型創新應用學院,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專傢伙伴及服務供應機構(註冊編號:BIDDER12958),學院圍繞推進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是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協作項目機構(註冊編號:26908)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球行動計劃(GAP)》的實施機構。學院是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成員機構、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的創辦發起機構及秘書處。聯合國75周年對話地區主辦。
學院項目體系:《聯合國2030持續發展議程》實施項目包括:可持續發展規劃(SDP)高級研修及認證項目、可持續發展報告培訓、可持續發展地區及跨學科研究項目、專題研討及論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球動計劃(GAP)》實施項目包括:國際文化交流研學營、STEM研學營、大學生創新企業可持續發展訓練營(UCD青創營);以及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專項項目:「智慧健康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