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你怎麼變為壞枝子呢」,何解?
此言出自《耶利米書》,全句是:「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全然是真種子,你怎麼向我變為外邦葡萄樹的壞枝子呢」?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不管是什麼人,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他,總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自信的人自我感覺良好,自卑的人喜歡否定自己,基本不會有人能夠達到完全準確的自我認知。
教會也是如此。有的教會常因保持體面的外在儀式和禮拜秩序而沾沾自喜,尤其是當這些可以帶給他們世俗的好處時。
以上都可以理解為基督徒對自我認知和對教會的認知存在較大偏差,為此,聖經中也提出過相應的問題。
在那個科學很落後,發展極大受限,唯有哲學昌明興盛的年代,對於真理的探索以及哲學的重視是必然的,神學的發展受此影響,極易陷入思辨的漩渦。
不得不說,這雖然對神學的發展起了很積極的作用,但卻極大地削弱了基督教的實踐,而實踐恰恰是基督教最為重視的,所以,聖經借耶穌基督之口警告基督徒們不忘初心,不要被世俗所影響,防止誤入歧途,是再明智不過的。
可是,這世界從來都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在,隨著科學的日益發達,人們開始越來越講究傳統和理性思維,這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然,除非未來科學的發展陷入瓶頸,出現增長放緩,甚至停滯,否則理性思維將始終佔領高地。
這時,再一味地堅守著從宗教情感角度解析聖經,只會與現實社會形成越來越尖銳的對立關係,越來越與時代脫節,無法喚起與信徒的共鳴。
說到底,宗教情感與世俗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存在單方面的壓倒性徵服,這是客觀現實,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是如此,宗教也是如此,「接地氣」,永遠是第一步。
至於耶穌基督指責的「真種子,卻結出壞枝條」,無疑是指像羅馬教會這樣與真正的教義背道而馳的教會。
對基督教發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基督教早期,尤其是公元3世紀至4世紀,羅馬教會不止一次造成了教會的分裂,公開處決和迫害與其觀點不合的基督徒。
也是他們率先與政治攪在一起,使基督教的發展長期受到不該有的政治裹挾,導致了數不清的問題,在後來的發展中,羅馬教會更是在多次不義的戰爭中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
即便如此,他們卻宣稱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權,即「完美無缺的恩賜」,確保他們可以準確無誤地行走在福音當中,而在此之前,只有聖徒彼得曾這樣說過。
對於基督徒來說,再沒什麼比這更具欺騙性的了,羅馬教會自稱有聖潔的崇拜,因為他們有著許多所謂的聖徒並且不少教徒的慈善之心被敬虔和慷慨的偉大奉獻所證實。
然而,福音所要求的是聖潔和仁愛,它要求在屬天的心志和順服上效法基督。因此,羅馬教會只有「敬虔的外貌」,卻否認了「敬虔的實意」,更不用說他們宣稱只有他們才能解釋聖經,只有他們才能擁有真理,更是完全違背了基督教的真義。
當敬虔的實意失去時,人們就求助於表面現象,並徒勞地試圖以此來作為他們存在的憑證。
說這些不是要指責某個人,某個群體,就像聖經借耶穌基督之口,說出文章開頭那樣的話語,也並非是要單純地指責某個群體,某個人,你知道的,基督不會試圖解決那些製造問題的人,那不是他的本意。
在一個基督徒的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惑是必然的,這一切艱難困苦都是考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中找到使自己進步,避免走上歧途的知識,才是這些問題和困惑的價值所在,而不是因此去指責別人,使自己淪落至思辨的怪圈中,更不應成為傷害他人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