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2020-12-12 歷史百家爭鳴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個,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國人熟知的則是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名字一直爭論不休,為了避免爭議,該館對這件藏品沒有具體命名,無論是在該館展覽,還是在海內外巡展,都管這件藏品叫「銅奔馬」。

馬踏飛燕的出名與郭沫若有關係,馬踏飛燕出土以後,一直籍籍無名,但是到了1971年,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來到蘭州,參觀了甘肅博物館,發現了這批出土的銅車馬群,非常的高興,並由衷的讚嘆到真有氣派,對其中的馬踏飛燕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罕見的藝術品,經過郭沫若先生的推薦,馬踏飛燕很快就到北京展出,轟動了全國,後來又在歐、亞、美三大洲許多國家展出,獲得國內外考古人士的一致讚美,可以說郭沫若是馬踏飛燕的伯樂。

這個銅奔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燕子還是鷹,不僅僅是寧強教授有疑問,在其出土以後的爭論就沒有停過,馬蹄下的鳥不是燕子基本上是認同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其一,燕子體積下,跟馬蹄子差不多大,馬蹄踏上去以後,露出的部分不會有這麼多,而且這個銅奔馬是寫實的。其二,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鷹尾較長而尾端整齊,銅奔馬的這個鳥尾巴不是分叉的,是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其三,在甘肅河西一帶,鷹四季都可以出現,燕子比較罕見,其四,漢朝時候國人尚武,出現溫婉的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之所以被大眾認可,主要原因還是這個名字非常的傳神,拋開時代背景,把銅奔馬作為一件藝術品的話,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更能讓人聯想到他的藝術性,但是如果以當時的背景來看的話,馬踏飛鷹可能更合適,當時漢朝和匈奴打的不可開交,霍去病墓前都有馬踏匈奴的雕塑,而鷹作為匈奴王冠上的動物,用馬踏飛鷹的名字更能體現當時漢朝人的心態。

相關焦點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提到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太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馬踏飛燕」!這件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時期銅奔馬雕像,在上世紀出土之後因為其同時具有寫實主義的駿馬造型和浪漫主義的馬踏飛燕,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後來這件文物在北京展覽時轟動全國,還被選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之一了。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熱議|馬踏飛燕的爭議也太多了吧,又有教授建議改名叫馬踏匈奴鷹
    1971年,郭沫若陪柬埔寨賓努親王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見到這匹馬的時候,用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此後,坊間流傳這個名字由郭沫若所起——畢竟郭沫若是個名人,這樣的事跡無論從哪方面來想多少也都帶著點傳奇色彩。不過,據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初世賓回憶,「馬踏飛燕」最初是由原文物科長王毅命名的。
  • 中國最「糾結」的國寶:馬踏飛燕、鷹、雀、隼、鴉?馬到底踏的啥
    中國最「糾結」的文物,出土50年不知道叫啥好,名字至今還在徵集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國內有許多歷史古建築,也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這些古物,多是有很多爭議的。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件國寶級文物。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武威雷臺漢墓軍事儀仗隊複製品(原件藏甘肅省博物館)匈奴鷹金冠(戰國時期 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藏)銅奔馬(東漢 武威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新說法存爭議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而我們中國的旅遊標誌是一件十分有名的文物的輪廓形象——銅奔馬。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從「馬踏飛燕」到「馬踏匈奴鷹」,承載著滿滿的時代豪情
    銅奔馬當然是不可多得的華夏藝術奇葩,但與重大的考古發現相比,銅奔馬的出土在當時並無太大影響。後因時代際遇,銅奔馬被命名「馬踏飛燕」並出國巡展蜚聲中外,後來更被選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識。最近,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銅奔馬為何不叫「馬踏飛燕」了?馬蹄下究竟是什麼鳥?再議銅奔馬
    銅奔馬原本只是甘肅武威雷臺一位將軍墓中出土的39匹銅馬中的一隻,因「馬踏飛燕」而名聲大振,也因其獨特的造型而享譽世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它最早的名字,流傳的也最廣。但是,自這個名字被叫定之初就一直存在著爭議。
  •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銅奔馬?你覺得這應該叫什麼
    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對這尊出土於甘肅武威東漢古墓的文物的名字來源進行了考證。
  • 天馬文化 | 馬踏飛燕隨想
    近日去武威參加甘肅民間郵會第二屆現代集郵展,看到許多郵友竟然專門收藏相關馬踏飛燕的郵資片、加印片、門票,做成郵集,而且數量還不少;有的人研究馬踏飛燕的命名、美學價值、思想意義,在講臺上給大家分享,津津樂道,頗有心得。有的人甚至已經有數十年的研究和集藏經歷,樂此不疲,以至於不折不扣的成為土生土長的資歷深厚的專家。當他們談起馬踏飛燕的時候,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你知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哪兒嗎?為何一條腿站立卻不倒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收藏在位於蘭州市的甘肅省博物館,你知道馬踏飛燕的名字是誰取得嗎?大部分的坊間傳說都是說名字是郭沫若起的,實際上不是,這個名字是文物專家、原甘肅省文化局文物科長王毅取得,1969年馬踏飛燕被發現後震驚中國文物界,所以後來郭沫若就到甘肅省博物館去看馬踏飛燕,當時就是由王毅來給郭沫若講解馬踏飛燕如何一隻腳踏在鳥身上,另外三隻腿凌空而起卻能保持平衡不會倒下的力學結構。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就在其中。剛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意識到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當他第一眼見到銅奔馬,就被銅奔馬的造型驚呆了,認為它既有動物奔跑時矯健的身姿,也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於是文物局將這件寶物拿到北京的展覽會上宣傳,銅奔馬一鳴驚人。之後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馬踏飛燕?這個聲名赫赫的圖案名字卻一直被叫錯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博物館也有一個著名的文物,考古價值極高,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馬踏飛燕的出土在1969年10月,這座東漢的青銅器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趣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