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一則視頻,一位爸爸醉酒駕駛,被交警叔叔攔下,本來主動認錯就完事了,可爸爸卻當面甩鍋給女兒:「都是你一直催我,要不是因為你,我就不會被抓。」
為了逃避責任,男子先是否認自己喝了酒,謊稱是頭一天喝的,無效後開始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覺得要不是孩子一直催自己要接她回家,自己就不會酒後開車,也就不會被抓,更不會面臨拘留。
警察叔叔在一旁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批評:這和小孩子有什麼關係?自己錯了就是錯了,別把鍋甩給孩子。
首先,如果男子喝了酒,面對女兒的催促,可以選擇用其他接送方式,比如「滴滴」「代駕」,為什麼非要自己上陣呢?還不是存在僥倖心理,覺得一瓶啤酒沒關係?根本原因不在孩子的「催促」上,而是爸爸的僥倖心理上。
其次,爸爸出了事,不從自身反省問題,卻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孩子何錯之有?你這麼大的人都不知道酒後不能駕車,還指望這麼小的孩子知道爸爸喝酒了,就不能開車了。孩子只不過是希望爸爸來接她回家而已。
這就是典型的「甩鍋式父母」,不僅自身沒有責任感,還會讓孩子也養成「出了事就找理由為自己開脫。」
之前有兩兄妹沉迷遊戲,出現幻覺跳樓,他們的父母不想想是不是自己日常陪伴不夠才導致孩子沉迷遊戲,也不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嚴重欠缺,而是把這個責任甩給遊戲公司。
無獨有偶,有的孩子迷上cosplay,父母勸阻無效,路上看到玩cosplay的年輕人,就破口大罵,「都是你們害了我的孩子。」究竟誰害了你的孩子?難道不是父母自己嗎?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對夫妻教訓兒子:「你看隔壁家孩子,每次都考第一,你呢?你次次倒數!」兒子聽後終於忍不住說:「你看人家爸媽,孩子在學習,爸媽也在看書,我們家呢?你們都在打麻將,叫我怎麼好好學習?」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不甩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他還是個孩子」,這不是藉口。
有多少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總是拿這個當作藉口。就像40歲的羅志祥犯錯後,他媽媽依舊認為他還只是個男孩。而不甩鍋的父母,絕對不會把「他還是個孩子」當作藉口替孩子的錯誤開脫,而是把孩子當作一個大人,正向引導,承擔自己該擔起的責任。
二、「我哪裡做錯了」,這是反思第一步。
當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孩子變成這樣和我們當父母的有什麼關係?是不是哪裡影響到了孩子?不甩鍋的父母,敢於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勇於改正。
三、「我們一起進步」,這是盡職盡責的核心。
當孩子遇到挫折想要放棄,父母一味地強逼孩子,孩子只會覺得「你們根本讀書有多痛苦」,不甩鍋的父母,不會把學習這件事當作只是孩子的事情,而是願意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戴上眼鏡,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少不了一對有責任心、懂得自省並不斷成長的父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