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途/文
從小對我好的人不多,舅舅算一個。心中沒有愛的人,有一點點愛就能填滿。當失去這一點點愛的時候,是何等的痛徹心扉。
2019年下半年,舅舅因事自我了斷,撒手人寰,我是親歷者卻無力挽回。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愧疚、自責、無助、混亂充斥著我的大腦和靈魂,由此經歷了人生中最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我開始求醫問藥,研讀自救書籍的坎坷之路。其中的曲折和心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感同身受。
(一)
2019年初冬,拖著沉沉的身體,頂著灌了鉛的頭,我讀的第一套心理學自救書,是伯恩斯系列。
在看了第一本後,我決定放棄靠讀心理學書籍自我救贖的打算。因為敏感心理暗示極強的我,看任何心理學書籍都極易給自己貼各種標籤。這將與我的初衷南轅北轍。
後來我發現,讀些無關緊要奇幻曼妙的書卻是不錯的選擇。沒有目的沒有壓力更容易讓人放鬆。金庸所有的武俠,美好圓滿的偶像劇,喜馬拉雅宛若仙人的陽明心學……填充了我在無助孤立時期的黑洞。
與此同時,2019年末一位心理諮詢師給我留了一份作業——「論生病的好處」。當時混沌的頭腦和遲鈍的反應,想破腦袋也沒思考出這個命題的答案。現在回想這個問題,貌似生病是有一些「好處」的:
隨性而為之,不苛求自己追求完美,想做什麼想怎麼做看心情;
不再偽裝巨人,適當示弱,不強求自己做以前不想做、勉強做的事;
斷舍離,扔掉很多年不用的東西,微信好友從3000多刪到300多,放棄無用社交,遠離負能量的人和事;
生病後最大的好處就是:在親歷了很多人很多事之後,我不斷清空過往,站在而立之年後的一個時間節點上,開始回望思量。
彎曲是生活的常態,直線是非常態。不走彎路很難明白一些東西。彎路讓人挫敗迷茫,卻是讓人醒悟的契機。
二十歲以前,覺得時間好長,日子很慢,仿佛二十多歲可以凝固不動。時光流轉,突然間,三十歲悄無聲息到來了,像偷襲一樣措手不及。
從沒想過我會三十歲。就這樣,帶著二十多歲的錯覺,我走到了三十六歲。
(二)
沒有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猶記得,畢業那年的離別憂愁,未卜的前程,即將沒有歸屬感的生活,讓那個夏天氤氳而低沉,並拉開獨立的人生序幕。
結束了近一年的教師生涯,第一次忤逆雙親意願,我決然辭掉了「大城市」重點高中全額事業編的工作,回到距離家鄉200裡的小城。
再沒有月考排名批判檢討大會,再沒有每天熬到凌晨的晚自習,再沒有無喘息的作息,能睡夠五六個小時真是天賜的福氣。
面對陌生新奇的周遭,懵懂中開始了我的新生活新工作。太多的不解沒有答案,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切,一切的一切需要自己用時間用閱歷去找尋。
最初入職時的新奇和光鮮已漸漸淡去,接踵而來的是生活的真相。亟需成長的自我,囚困在現象裡,往往無法自拔;而今回望,每一段經歷都關乎性格、機緣和自身的認知,必然又必須。
接下來的日子漫長而焦灼。春天的燥鬱,夏天的酷熱,秋天的悲涼,冬天的凜冽。疲於應對各種人和事,行屍走肉般低頭拉車。
這一年的春餘夏首,遇到一個溫暖平和的人,包容簡約。我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小城,有了自己溫馨並不華美的家。
工作後的第四年,突然一切停滯不前。找不到出口就去旅行吧,釋放精神垃圾,見大千世界見眾生百態,見多了就會見怪不怪泰然處之。
夏至未至,我有了自己的小BABY。原來其他的都沒那麼重要,我和家人專注地哺育這個小生命,看她一點一點的長大學語,生活的樂趣由此開始。
心無旁騖,我開始了艱難的產後健身和自我修復,不為悅人只為悅己。看著身邊熟睡的小傢伙,我下意識嘴角上揚,突然意識到,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生活,或喜或悲或溫暖或涼薄。
(三)
身邊的人走走停停,世事變遷,我一如既往地工作生活,陪著我的小娃娃慢慢長大,看著她調皮耍怪。
三年前,愛人奔赴異地求學深造。我開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帶娃、時常跑醫院、偶爾熬夜的五加二白加黑模式。育兒的焦慮,獨自支撐家庭的壓力,開始偶爾失眠。
2019年下半年,我經歷了人生中最重大的變遷,幾乎將我擊中倒地。
有些人有些事終究要淡忘,錯過的就錯過了,機遇不會回來,閱歷無法找回。那些「一騎絕塵」的核心優勢不是人人具備,唯有自我接納。
無奈或冥冥註定中完成了宿命。工作、相親、結婚、生子;現在,我身份證上的地址屬於這個城市的某條街道。我有幸福溫暖的家,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很多人走在街道上,像螞蟻一樣,也有一份平常人所擁有的喜怒哀樂。
而今我寫下些許碎碎念,為了紀念那些隨風遠去的年少夢想,和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在這條只有我一個人的長長的漆黑隧道裡,我從低頭絕望,不斷匍匐向前,慢慢看到前面有一絲絲光亮。
直到我咬緊牙關向著光亮的方向快步跑去,直到看到前面竟然有同行人,有歡聲笑語有煙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