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習近平
②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魯迅
③24歲的四川女孩劉仙是一餐飲從業者,2月初,她帶著廚師和食材,從成都趕到武漢,每天為醫院送400~600份盒飯。剛開始沒有防護服,她穿著雨衣奔走在各家醫院,被醫護親切稱為「雨衣妹妹」。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國「雨衣妹妹」。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用於本校(統稱為「嘉州中學」)9月開學迎新生大會上的演講,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
本試題是四川省樂山市高中2020屆級教學質量監測高一期末。
命題方向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人文底蘊:人文關懷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實情境是:材料①,習主席對青年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青年要「志存高遠」。材料②,魯迅先生對青年提出具體期望,強調青年重在「行」。材料③,樹立標杆,用疫情期間四川女孩「雨衣妹妹」勇於擔當、勇敢抗疫之「行」,為當代青年指明努力方向。三則材料都針對青年,要求他們要立志,要行動,爭當少說多做的「行動派」。考生寫作時,必須在此語言情境中寫作,著重強調「遠大志向」「敢於踐行」對青年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新生代青年們成長的作用,拋開「志向、行動」,只談抗疫,則屬於偏跑。
2.典型任務限制。「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考生的聯想和思考必須基於材料,不能隨意引申;「請據此寫一篇文章,用於本校(統稱為『嘉州中學』)9月開學迎新生大會上的演講」,限定了文章接受對象是「嘉州中學高一新生」,因此寫作時應站在高一新生的角度來寫;「演講」限定了文章體式,行文必須符合演講格式,行文內容不能太深奧,語言應儘量保持口語化;「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限定了寫作內容,作文應該呈現考生對材料的認識思考,並在此基礎上對當下的青年學子提出希望和建議。
3.價值判斷限制。梁啓超曾言「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和儲備力量,材料旨在讓當代青年樹立「遠大志向」,心有擔當,敢於實踐,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開放性
1.立意角度開放。考生可以著重寫青年應該樹立遠大志向,以及遠大志向在培養責任擔當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好能夠結合抗疫背景展開論述。還可以結合抗疫寫「行動」的重要性,即要做「行動上的巨人」。還可以綜合立意,強調青年既要志存高遠,又要有腳踏實地、紮實苦幹的實踐精神。
2.論證選材開放。考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考,對所確定的立意進行分析論證。不論是道理論據,還是事實論據,都要做到準確、典型。比如,若立意確定為「要做行動派」,就可以對魯迅的話進行延伸論證,將材料③的內容進行轉述,論證「雨衣妹妹」敢想敢做,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的重要性,並聯想疫情期間「行」的故事,比如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維護秩序的青年志願者們等,肯定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彰顯青年的力量與擔當。
3.寫作文體開放。材料雖然要求寫一篇演講稿,但是在演講稿的格式框架內,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偏愛選擇適當的文體,可寫議論文、記敘文,還可以寫抒情性散文等。不管選用哪種文體形式,最好能做到中心明確,思路清晰,語言情感具有感染力。
解題
本題目屬於多材料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緊扣高考「立德樹人」整體要求,用習主席和魯迅先生的言語,對當年青年提出希望:要有遠大志向,要做個行動派。並且用四川青年「雨衣妹妹」的事跡,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標杆。材料部分有理論、有事例,提供了很好的文章架構,除了可作為激發寫作的觸發點,還可以通過轉述作為文章的論據。考生在寫作時,一定要樹立文本意識,所有認識和聯想都必須在材料基礎上展開,不能隨意發揮,最好能結合2020年的疫情防控工作,思考「志向、行動」在培養當年青年責任與擔當意識過程中的重要性。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青年應樹立遠大志向。
2.青年派,行動派。
3.抗疫路上,青年在行動。
4.青年要敢「行」。
5.敢立遠大志,覺知要躬行。
……
偏題立意:
1.天下事,敢做就不難。(若未針對青年和抗疫,就屬於偏題立意)
2.抗疫路上有你有我。(若未針對青年立志和行動,則屬於偏題立意)
3.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脊梁」內涵應針對青年立志和行動展開,否則屬於偏題立意)
4.逆行而上,勇於擔當。(若不針對青年和抗疫展開,則屬於偏題立意)
……
下水文
敢立遠大志,絕知要躬行
商城高中
方超老師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高一學弟學妹們: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能在開學的時刻,與大家一起勵志。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敢立遠大志,絕知要躬行」。
同學們,一個國家的進步,刻印著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於青春的力量。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興則中國興。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
同學們,青年樹立遠大志向,腳踏實地,勤奮耕耘,定能創立一番偉業。曾經,周恩來總理立下鴻鵠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志向指引下,他為中華崛起奮鬥一生,迎來中華民族獨立富強新篇章。如今,當代青年在時代感召下,將個人志向與時代呼喚結合在一起,在關鍵時刻獨當一面,成為中流砥柱。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第一顆衛星到登陸月球背面,再到量子通信、北鬥導航,它們的背後,是幾代航天人無怨無悔的青春故事,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傳奇。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
2020年,當新冠疫情來襲,各行各業的許多青年主動請纓,逆行而上,為防控疫情,貢獻一己之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4歲的四川女孩劉仙,面對危險,她毫不猶豫,逆行而上,帶著廚師、食材,千裡奔襲到武漢,每天為醫院送400~600份盒飯。防護服不足,她穿雨衣上陣,被醫護親切稱為「雨衣妹妹」。近日,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國「雨衣妹妹」。
平凡的身份,不平凡的心。災難來臨的那一刻,他們披掛上陣,義無反顧,只為戰勝災難,減輕他人苦難。是他們撐起歲月靜好:那些奔入火場再未歸來的青年消防戰士,那些累倒在抗洪前線的解放軍戰士,那些排隊無償獻血的青年大學生,主動請纓的實習生……同學們,這就是中國青年的精神,青年的力量。
然而,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
空想中國夢,終究只能是夢;躬行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此,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蜀地邊境有二僧,一貧一富,都想去南海。富僧只空想,說要備船,備行裝,卻不行動。而貧僧憑藉一瓶一缽,暢遊南海。第二年,貧僧歸來,給富僧講南海見聞,富僧面露愧色。現實即如此,很多人都有過美好的願望和宏偉的目標,結果在日復一日的蹉跎中,一事無成,到頭來空悲切。
少說多做,夢想成真。鴻志有必要,但空想終只能是夢,只有躬行方可獲美好。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