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停放得太亂了,得整理一下;堆放的廢品當垃圾直接扔了太可惜,要是能賣掉還能為社區積攢一筆經費……如今,在酒仙橋街道南路社區,這些讓成年人操心的問題,也成了三十多位孩子管的事兒,議事、社會實踐,再到解決問題,辦得有模有樣的孩子們成了居民心中真正的「小管家」。
創新
淘氣的孩子成了社區小管家
「熱愛社區、家人支持社區工作、具有文體美術方面的特長。這三個條件,至少要滿足兩個才成。」南路社區的工作人員說,去年,有著兩千多戶居民的南路社區要招募小管家了。一聽這個消息,近百個孩子報了名,可要想當小管家,那可不容易。
「不過,招募是不定期的進行的,只要有意願的孩子都可自願報名。現在,小管家已有三十多位,最小的8歲,最大的才12歲。」工作人員說。
自從有了小管家,社區的服務中心就熱鬧起來。每到下午放學後,這裡就成了他們的議事廳。別看「小管家」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可參與的都是社區裡的「大事兒」。垃圾分類,光碟行動,自行車怎麼擺放,樣樣不落都會成為小管家的議題。平時淘氣的孩子,在社會實踐和議事過程中長大了,學會了關注社會、社區,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兒……
行動
跟亂停放自行車較上了真兒
「自行車的停放太亂了,有的扔在樓下,有的擋在樓道裡,要是絆倒居民就麻煩了……小區內怎麼沒有停放自行車的區域?」住在亮馬橋9號院的小管家蘆冠澤跟亂停亂放在門前的自行車較上了真兒。
他直接把問題報到了社區,並開始了調查研究。他發現,小區內大部分的自行車並不是閒置狀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規劃出統一的停車地點。
周末上午,南路社區小管家們的議事廳黑板上寫著「小區自行車問題如何治理?」這就是當天討論的主題。
「我覺得應該把小區的廢舊自行車限期清理。」「廢舊的自行車可以來社區換禮品。」「能不能建個車棚呢?」小管家紛紛發言,各抒己見。蘆冠澤走到黑板前說:「我認為應該在每個樓前設立一到兩個自行車停放點,讓居民主動把車放進去。至於閒置的自行車,社區可以先發通知讓車主整改,不整改的再統一回收。」
說完他拿出了自己設計的停放點設計草稿。長5米,寬1米的停放點鋪設了綠色的地膠,上面還畫了自行車的圖案。
「每兩棟居民樓可以保留兩到三個,小區邊角地也可以利用起來。我們是老舊小區,綠色的地膠最醒目,我相信居民願意把自行車停在這。」最終蘆冠澤的提議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如今,亮馬橋9號院內已經設置了十幾處自行車停放點,曾經自行車亂停放的現象已經得到緩解。
影響
小管家讓家長主動服務社區
十一假期後,蘆冠澤的媽媽更忙了,身為社區志願者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前的摸底中,要挨家挨戶走遍六棟樓的每一戶,逐一核對信息。每當晚上7點多她拿著表格走出家門時,作為小管家的蘆冠澤總會跟在媽媽的身邊。
「我是社區的小管家,和媽媽一起進行摸底核查的,請您開門配合我們的工作……」
「您好,您家有幾口人?是我們小區的居民嗎?」敲開門後,不等媽媽開口,活潑的蘆冠澤就開始進行核查。
亮馬橋9號院都是6層樓高沒有電梯的老樓,蘆冠澤和媽媽每天晚上都要爬上爬下,一忙就是十多天。
「我本來就是樓門長,但是以前配合社區工作都是被動的,基本上社區讓幹什麼我就會幹什麼。現在孩子成了社區小管家,看到他積極主動為社區服務,也帶動了我的熱情,作為家長當然要起到表率作用。」蘆冠澤的媽媽說。
延伸
小管家帶動全社區居民自治
「南路社區大部分都是老舊小區,這些小區沒有物業、沒有保安,日常的小區治理工作全都落在了社區工作人員和小區志願者身上。但是小區內的志願者歲數都偏大,他們能做的工作也有限,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動員孩子參與社區工作,進而帶動所有的家庭為建設社區發揮力量。」酒仙橋街道工作人員說。
從一年前社區小管家項目正式啟動後,原本由孩子們組成的議事會上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參與其中,他們逐漸從傾聽者,變成了解決方案的提出者。
「說是社區小管家,其實每一個小管家背後的家庭都參與到社區管理當中。」南路社區的工作人員說。
酒仙橋街道工作人員表示,如今在南路和大山子兩個社區開啟了社區小管家項目,三十多位十幾歲的小管家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社區管理。下一步計劃聯合轄區內的學校等單位,讓他們的視野放大,更多地接觸社會。
解讀
參與管理讓孩子有了歸屬感
「成立社區小管家,通過孩子們帶動家人參與社區自治,這屬於社區建設中比較新穎的方式。孩子們參與社區管理,不僅讓他們更細緻地了解到社區,還可以通過參與管理活動接觸當前社會中的熱點與政策,讓他們對於社區有了一種歸屬感。」社區問題專家陳鳳山說,這讓孩子們也能獲得更好的體驗,也讓居民在社區中找到「家」的感覺。
(原標題:30多個孩子參與社區管理有模有樣 娃娃小管家也能「辦大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群琛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