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技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根據《中共山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關於開展「十四五」院士後備人選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學校高度重視,嚴密部署,認真開展了「十四五」院士後備人選推薦遴選工作。
經學院推薦,人力資源管理處會同科學技術研究院摸底,同行專家推薦,人力資源管理處審核,校長辦公會研究,中北大學共推薦7名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高端領軍人才申報。經上級部門評選、省委審定,中北大學熊繼軍、劉有智、張治民三位教授成功入選山西省「十四五」院士後備人選。
熊繼軍,1971年8月生,現任中北大學校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十四屆中央委員、民進山西省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973計劃」首席技術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組部萬人計劃人選、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三晉學者。
兼任中國微米納米學會理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系統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儀器科學與測控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3年華北工學院(現中北大學)本科畢業;1998年華北工學院(現中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03年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2005年清華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後出站。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劉有智,1958年1月生,原中北大學校長,現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本科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1988年獲太原機械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現兼任全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超重力化工過程強化專家組首席專家)、教育部化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成就獎,並於201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多項,出版了《超重力化工過程與技術》專著,負責起草了我國第一部《超重力裝置》行業標準等。
張治民教授,1956年生,1982年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同年來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任教,1987年7月獲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碩士學位。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兵工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獲得者、國防「973」首席科學家、全國優秀教師。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西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省部級獎16項,國際發明金獎1項、授權發明專利65項,發表論文150餘篇,被SCI收錄22篇、EI收錄29篇,出版專著一部。
張治民教授領銜的團隊入選國防科技優秀創新團隊,帶領團隊已建成複雜構件擠壓成形技術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鎂合金關鍵技術及工藝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鎂基材料深加工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
中北大學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大學,學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軍總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據地創辦的我黨我軍第一所兵工學校——太行工業學校,被譽為「人民兵工第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