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 | 新聞業需要產品思維嗎?詳述記者如何成為產品經理

2020-12-23 騰訊網

長期以來,新聞業生產的內容,被視為有著鮮明特性的作品,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模式和思維逐漸變化,於是有人提出讓「作品」轉換為「產品」,新聞人也要轉型為產品經理,進而將產品思維滲透到新聞實務工作中。

那麼,新聞編輯部真的需要所謂的產品思維嗎?這個頗具網際網路特色的詞彙能賦予新聞業什麼能量?個體新聞從業者又該如何把握這一變化呢?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大家精編Knight Lab的一系列關於產品思維與新聞業關係的文章,帶你了解什麼是產品思維,它又是如何與新聞業結合的。

什麼是產品思維?

簡單來講,產品思維,是指針對用戶的某方面需求,用具體產品的形態來滿足對應需求的一種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的特徵,就是聚焦在產品上,力求以某種產品的新穎性、實用性、便利性等,在最大限度上,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用產品思維去解決問題,要憑藉用戶思維和數據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以效率為導向,解決問題;最後以標準化思維建立問題解決方案。

新聞業為什麼需要產品思維?

傳統的新聞行業都是內容導向,紙質、廣播和電視等媒介作為固定不變的產品,形態已經非常穩定而成熟,編輯的經驗、記者的素養等往往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但現如今這些媒介逐漸被網際網路乃至人工智慧等技術所更迭,新聞產品的顆粒度細化,大到一種媒介,小到一個欄目、一條視頻,都能被設計為產品。

主流的新聞業早就出現了流量危機,於是,當技術上開始接受網際網路的賦能,思維上或許也能有所借鑑。西北大學的裡奇·高登(Rich Gordon)教授就認為,產品思維的確可以拯救新聞業。他表示產品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內容機構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對於新聞業而言,產品思維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能夠長期吸引用戶、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下是新聞業需要繼續發展產品思維的5個原因:

出版物、網站和APP都是產品

當Rich Gordon剛開始在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教「媒介產品開發」課程的時候,他不願意稱呼報紙為「產品」,因為他覺得如果將報紙或網站稱呼為產品,就像把它們降低了等級一樣。

他覺得「媒介產品開發」課聽起來既枯燥,又沒有新聞理想,所以,當學校決定開這個領域的碩士課程時,Gordon教授建議把它命名為「媒介創新課」。但後來他的想法就改變了。

「產品思維」正在成為媒體和內容平臺的必修課。無論是出版物、網站還是移動網際網路的APP,都是產品。當人們決定是否使用一項產品的時候,他們面前都擺著無數個選擇。所以,如果媒介產品想要爭奪受眾的注意力,就必須要和其他產品競爭。

如何生產成功的產品已經成為了媒體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首先,必須要了解受眾的需求,找到更能滿足受眾需求的方法,同時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對新聞業來說,產品思維並不陌生

20世紀70年代後期,當時的Gordon教授在報紙的新聞編輯室工作,那時候的新聞從業者認為,他們工作僅限於報導內容、講故事和頁面排版,不需要思考關於「產品」的事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那時候的報紙行業已經經過了兩個世紀的完善,報紙的商業模式也已經很成熟。從業者只需要製作一份適合所有人閱讀的報紙,然後儘可能分發給更多的讀者,將報紙的銷售價格壓低,資金就會從廣告商流入報社。在那時候,廣告商也不能找到比報紙更好的觸達受眾的途徑。

那麼,這意味著過去的傳統媒體不需要產品思維嗎?並非如此。

回顧媒介發展的不同時期,就會發現,正是因為運用了「產品思維」,一些媒介產品才能獲取成功。

19世紀30年代,《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班傑明·戴(Benjamin Day)開創了「便士報」模式,這是一種薄利多銷的辦報策略,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一便士的售價價格打開了報紙銷路,換取了更多的廣告收入。這是一種存在了長達150多年的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是得益於新技術的發展(更快的印刷速度和更便宜的紙張)。

在威脅和機遇並存的時代,行業需要那些珍惜新聞業的重要性同時知道如何製作引人入勝的媒介產品的人。

數字時代,受眾需求更重要

20世紀80年代初,Rich.Gordon作為一個新人,剛踏入新聞界。他發現大多數的同事,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一無所知。彼時,報紙廣告價格上漲比通貨膨脹還快,利潤率達到20%、30%、40%甚至是50%。那時候本地電視臺的利潤更高,這些電視臺向迫切需要觸達當地居民的廣告商售賣廣告位。

在那段時間,記者不必擔心機構的錢從哪裡來。錢會源源不斷地湧入媒體公司,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那時候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競爭,而是來自貪婪的高管們,他們想要更多利潤。所以,當時的記者也樂於專注報導和講故事,然後讓新聞編輯部以外的部門來完成產品分發、市場營銷以及和受眾溝通的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現在的新聞行業生態已經大不相同了,受眾需求成為真正的中心。如今值得依靠的商業模式不再只是廣告,更重要的是吸引和留住那些足夠關心新聞並願意為此付費的讀者。

產品思維的興起與對訂閱收入的日益關注相呼應,以支持優質新聞生產的成本。例如,《紐約時報》現在從讀者那裡獲得的收入佔總收入的60%,高於2007年的30%。產品思維是讀者收入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機構發現受眾的需求、滿足需求,進而增加用戶訂閱數或增強用戶續訂的意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用戶增長不再僅僅是市場部門的工作。記者、產品經理、編輯等,都在分擔這項工作。

以「產品為中心」的新聞事業正蓬勃發展

新聞機構現在會僱傭設計研究人員、用戶增長專家、軟體工程師,還有越來越多的產品經理。媒體逐漸意識到,如果以數字的方式來分發內容,他們就需要成為一個技術公司。這其中,產品經理負責協調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同時還要使產品的總體「路線圖」與客戶需求和業務戰略保持一致,這個角色顯然非常重要。

但其實不僅產品經理需要擁有產品思維,其他人也是。例如,帶有「產品」頭銜的新聞工作者正在逐漸增多。根據Linkedln搜索,截至目前,《紐約時報》已經有175人的職位帶有「產品」,《華盛頓郵報》有76名。對300名運用產品思維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進行調研發現,他們擁有各種各樣的頭銜,其中三分之一的關鍵詞中帶有「產品」一詞,其他的頭銜包括「受眾」「編輯」「社區」「數據」和「創新」等。

有很多新聞產品專業人員認為,大學的新聞專業,需要開設產品管理和產品思維課程。在「2020年新聞產品社區狀況」調查中,87%的新聞業產品經理同意:「新聞學校應能在課程中納入產品管理課程。」

全面擁抱產品思維任重道遠

2020年新聞產品社區現狀調查表明,在許多組織中,產品思維其實沒有被完全接受。考慮到新聞業面臨的威脅,以及媒介組織必須在數字領域中應對的挑戰,Gordon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十分擔憂。

圖註:2020年新聞產品社區現狀(調查對象被問及他們是否同意這些關於產品工作的陳述,62%的受訪者表示,產品管理是公司的「核心」,但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機會和成長表示擔憂)

調查的具體結果顯示:

一、被調查者不確定能否在現在的組織中看到未來。只有18%的人認同「我在組織中有明確的發展未來」這一說法;只有21%的人認為「新聞業為我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支持」。

二、產品經理面臨持續的挑戰,包括「資源不足」(佔受訪者的58%),「戰略方向不明」(佔48%),「目標不一致」(佔45%)和「部門之間的溝通中斷」(44%)。

三、組織結構還不成熟。雖然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組織擁有專門的產品團隊,但仍有13%的受訪者沒有回答此問題,另有13%的受訪者選擇「不確定」或「人們正在沒有頭銜或資源的情況下從事這項工作」。

如何擁有產品思維?

產品經理正在逐漸成為媒體機構的常規角色,也有很多記者編輯或新聞學子對這個崗位非常感興趣,那如果你是一個媒體從業者或剛入行的產品經理,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有一些小建議。

心態篇

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紐約時報》的故事版高級產品經理凱倫·亨利說:「作為一名產品經理,你必須習慣於質疑現狀。」 Vice Media網站產品總監Breana Jones表示,好奇心驅使她學習新的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產品經理的工作。她也建議多關注網站和APP的用戶體驗設計,如有意識地找出自己使用的APP上不喜歡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

其次,是了解自己的偏見,不要讓它們影響你對用戶需求的判斷。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應該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並且努力使得偏見被控制。看似無害的偏見可能對思維過程產生負面影響。Optimizely的高級產品經理Kris McKee警告說,擁有產品思維的人,在設計解決方案時必須將自己的觀點中走出來。

McKee說,「年輕的產品經理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就是他們的用戶,但其實並不是。」她還建議不要將對於前公司的用戶認知導入到新公司。「這其中存在一些小差別,並且這些小的差別,能夠成為創建一個好的產品和一個不那麼好的產品之間的區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三,是學習做一個系統性思考者。產品經理經常需要需要解決公司內部跨部門的問題。為了更有效率地考慮每個部門的需求和期望,產品經理必須是「系統性思考者」。產品經理需要「跨界」和串聯的能力,以便與新聞編輯室、技術團隊、設計師和業務人員進行溝通和合作。

第四,產品經理必須成為一名通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需要許多技術知識,包括編程和用戶體驗設計。因此,產品經理是通才,而不是只專注於一個學科,他們能夠解決整個媒體組織中的問題。

第五,要安於在幕後工作。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他們的工作是不被很多同事或用戶所看見的。「你可能會做一些內部的事情,例如進行一些小的改進……但是它們並不總是引人注目。」美國《化學化工新聞》期刊的高級產品經理兼新聞產品負責人傑西卡·莫裡森說:「如果你要從事新聞業的產品工作,必須考慮是否能接受自己的某些成就不為人知。」

第六,學會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當你在進行用戶研究並從事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時,傾聽的技巧非常重要。

第七,結果導向。產品經理必須優先考慮產生可以被量化的結果,Vox Media消費產品管理負責人Jenny Friedler表示,在招聘產品職位的時候,她會尋找具備工作能力並專注於結果的求職者。她會問:「你能告訴我你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驕傲嗎?為什麼奏效?或者為什麼失敗?」能夠解釋清楚一個項目為什麼起作用或不起作用的原因,是一個優秀產品思想者的關鍵指標。

技能篇

第一,要習慣和數據打交道。McKee認為,「產品經理所做的一切,都必須以數據為基礎,這就只是你的直覺,而不是你工作的方式。」 查找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使產品經理可以對項目進行優先級排序,然後提出好問題,做假設,定義成功的量度標準、驗證假設。其實,具有超強分析能力的新聞記者,都應該參與產品設計。

第二,熟悉用戶研究和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尤其是用戶調研,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第三,跨團隊協調和交流,掌握組織技巧。產品經理經常負責協調整個流程的工作,如設計、開發、測試和運維等。在這種環境下,同理心和強大的溝通技巧至關重要。

第四,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陷。對於一個產品經理,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管理,是明面上需要做的工作。其次,要知道自己擅長的領域和不擅長的領域,並了解可以形成互補的技能類型。

經驗篇

首先,一定的新聞工作經驗。在新聞機構中,新聞工作經驗通常被視為產品經理的先決條件,媒體產品經理需要了解新聞的文化、報導使命和倫理操守,並且了解新聞生產的流程。

第二,項目管理經驗。如果你的目標是從事產品管理工作,請嘗試通過當前的職位獲取管理項目的經驗。初級產品經理在本質上是項目經理。

第三,熟悉編程。編程的經驗使產品從業者更了解技術團隊,並更好地了解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編程經驗還可以幫助產品經理了解與程式設計師溝通所必須的專業術語。

第四,多重經歷。新聞從業經歷、工程和項目管理經驗都可以幫助你擔任產品經理,但卻無法直接讓你成為新聞業的產品經理。如今,在職的產品經理來自各種背景,包括新聞攝影、數字產品設計和軟體工程。

總之,無論你從哪裡起步,無論你是記者、編輯、市場工作者還是實習生,都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個擁有產品思維的人。新聞業,尤其是嚴肅的傳統媒體,正在面臨艱巨的考驗,產品思維或許可以成為提高行業競爭力的一種方式,希望未來能夠看到傳統的媒體機構在產品思維的加持下,煥發出更蓬勃的生機。

參考連結:

1.https://knightlab.northwestern.edu/2020/11/23/product-thinking-can-save-journalism-product-management-news-media/

2.https://knightlab.northwestern.edu/2020/11/09/journalism-disrupted-can-product-thinking-save-it/index.html

3.https://knightlab.northwestern.edu/2020/11/13/skills-for-great-product-thinkers/index.html

4.林暉.從「新聞人」到「產品經理」,從「受眾中心」到「用戶驅動:網絡時代的媒體轉型與「大眾新聞」危機——兼談財經新聞教育改革[J].新聞大學,2015(02):1-6.

5.李寶華著,品牌密碼 探究品牌真諦 引爆企業利潤,中國財富出版社,2017.01,第30頁

6.http://www.woshipm.com/pmd/3737697.html

相關焦點

  • 記者也得做產品經理?詳述新聞業為何需要產品思維
    來源:財經記者圈文|原載於全媒派(ID:quanmeipai)01什麼是產品思維?簡單來講,產品思維,是指針對用戶的某方面需求,用具體產品的形態來滿足對應需求的一種思維模式。02新聞業為什麼需要產品思維?傳統的新聞行業都是內容導向,紙質、廣播和電視等媒介作為固定不變的產品,形態已經非常穩定而成熟,編輯的經驗、記者的素養等往往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 業務思維,對產品經理真的重要嗎?
    以電商B端商家產品為例,除了思考產品設計外,還要熟悉電商發展趨勢、產業鏈結構、商家類別、招商渠道、經營模式、運營機制、財務結構等。再具體點說就是,市場的情況如何?業務狀況如何?同行有哪些玩家?都是什麼做法?結果怎麼樣,如何衡量?等等。可能有同學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叫「業務思維」,是不是僅針對B端產品經理,與C端產品經理無關?我認為不是。
  • 商業思維,對產品經理有什麼用?
    編輯導語: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往往需要具備很多思維,比如演繹思維、歸納思維、批判思維和辯證思維等等,但是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商業思維。為什麼產品經理還需要具備商業思維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的分析吧。很多產品從業者發現,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對產品經理技能要求越來越精細,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 產品經理面試問題: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編輯導語: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隨著不斷地提升,你的能力也要跟上你的步伐;本文是作者的面試經歷的實例,在面試中被問到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哪些能力時應該如何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相比較我這個階段的產品經理,我個人的優勢是XXXX,然後舉了2個例子。3)回到我們的這個崗位,我覺得需要更好的用戶思維和商業思維上,因為我們是一個偏用戶型的產品,同時也希望從中建立更多的商業模式;而我以前在這2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和成果,舉幾個例子。
  • AI產品經理的必修課:系統化思維
    產品經理要養成一個習慣,精確定義身邊的所有問題,一些現象到底是什麼?哪怕友情,溝通,都可以定義。定義的標準就是可以在任何一個場景可以復現。三、系統化思維1、系統化思維與碎片化思維的差異有個魚缸,裡面有條魚,A角度一個攝像機,B角度一個攝像機(A和B方向垂直),房子裡有個人,只能通過A和B看到魚。
  • 產品助理、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總監都是做什麼的
    產品助理的本職能力在於把「產品經理」大部分的瑣事分1.需求文檔:將需求整理成規範的文檔2.框線圖的完善:將草圖,概念圖,補充成為整套的框線文件3.材料收集收集市場,運營,案例等產品經理所需要的一些材料3.產品發布著手了解各個渠道,平臺的產品發布規則,準備相應的發布資料4.小模塊的獨立策劃這個環節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新思維,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小模塊的環境下,去探索產品思維,要知道產品思維是個很全很寬的面性思維2.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產品經理的跨度非常大,部分公司可以達到
  • 產品經理需要哪些基本素質?
    要想實現成長與進階,在執行之餘,我們更要去思考該往何處發展、發展路上要做到什麼、如何去做等。那麼對產品經理來說,成長路上要做到什麼呢?所需基本素質又有哪些呢?筆者將帶來具體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工作近5年了。
  • 什麼是產品經理,職責是什麼?如何入門?
    03如何入門產品經理入門產品經理之前我們要了解到產品經理都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看公司對產品助理、產品專員、產品實習生等等崗位的要求。我在BOSS找了4家知名的公司總結:公司對於初級崗位來說,招聘方的要求都是通用型的。
  • 工科學生如何進擊「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崗位並沒有特定的對口專業,因此如果你是一名工科學生,如何才能在畢業後成功的成為一名產品經理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工科學生加入網際網路的優勢和劣勢,總結了工科學生在進擊產品經理時應該做什麼準備。
  • 如何用產品思維談戀愛?
    要談好一段感情,需要從前期的追求階段到後期維持感情,同樣也需要兩個人的精心經營,才能夠和諧。而產品也是一樣——要做好一款產品,從前期的需求調研到後續的產品運營,都需要一個/多個人的傾力配合,才能夠做好。
  • 如何定義「失敗的產品經理」
    總有一種錯覺,別人家的產品經理都是神一樣,動不動改變世界的那種。就沒有失敗的產品經理嗎?提出問題的背景前陣子剛剛和阿里、百度的產品經理聊過產品這塊,總結輸出了《騰訊產品流程》和《阿里系項目復盤》兩篇文章。但是聽到這麼個故事,給了我當頭一棒。
  • 五年進階:產品助理(專員)、產品經理、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是...
    為此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產品之路,並談談自己如何從產品助理(專員)—到產品經理,高級產品經理到現在產品負責人進階的情況。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幫助產品人找到共同點,你可以快速定位目前處於哪一個階段,當然有一點需要注意: title並不是你的定位,或許一個產品經理的title目前卻在從事產品專員。
  • 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如何成為一個產品經理中的高手?產品最重要的就是滿足需求;因產品需要在市場上做商業運作,需要在市場上創造價值;也叫交換價值(用戶與企業互相創造價值);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做需求分析的本源2.3. 什麼是需求(不知道需求是什麼;無法證明需求,你怎麼去證偽?)2.3.1.
  • 入行建議|2021年,還要做產品經理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入行難、做好的產品難,拿高薪難,種種難上加難讓越來越多人對產品經理崗開始勸退,並藉機唱衰這個崗位,否定產品經理崗的價值與作用。二、現在乃至十年後,產品經理崗位是否還有價值那麼,產品經理崗位真的沒有價值了嗎?其實不然。1.
  • 新聞業十大未來趨勢:記者將會消失,AI唱主角?
    韋伯說,對於媒體人來說,現在就應該了解人工智慧是什麼、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此外,還需要了解如何談論人工智慧,以及如何利用它。 而編輯部的重點應該轉移到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上,打造更深的沉浸式和互動式新聞。韋伯說:「現在該是完全重新構想如何創作未來高品質新聞的時候了!」1.目標識別韋伯預測,在未來幾年間,地球上的70億人口中,人人都將擁有相機。新聞機構將產生巨大需求:使用所有的圖片以及來自這些圖片的所有數據。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編輯導讀:近些年,B端產品成為行業的「香饃饃」,市場潛力巨大。很多B端產品經理都在討論,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萬字長文:詳談產品思維
    也許,下一個十年,會出現更加不同的產品,及相應的產品創造方式,而作為產品經理,也需要根據網際網路市場的變化,時刻調整改變自身的產品思維。不落地的產品思維就是耍流氓。品牌調性如何?D:有相關的資源嗎?核心功能是什麼?推廣方式是什麼?推廣渠道有哪幾個?推廣經費多少?做什麼活動拉新促活?拋出一個問題,由於其所在崗位的原因,不同角色的人通常關注的點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通常人在經過某個崗位長時間的鍛鍊,思維會逐漸慢慢轉變,以崗位的特性來思考。上面的答案很明顯了,A是產品經理,B是銷售,C是設計,D是運營。
  • 尼曼實驗室2019年度新聞業預測:全球頂尖媒體高層如何預言下半場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需要更多數據,還需要協調研究人員、評估人員和記者之間的工作,整合出本地新聞存在的理由。在歡欣鼓舞之餘,John Saroff提出,用戶收入主流化一定是好事嗎?在廣告世界裡,受眾人群是所有新聞媒體的商業指標,這與新聞提倡的中立,客觀等價值觀不謀而合。正因如此,廣告收入養活了數代公正的記者。而在用戶訂閱世界裡,媒體需要滿足讀者的期望,儘可能地提供使人愉悅的優質產品。顯然,媒體遇到了難關。
  • 產品經理必備乾貨:全面詳細的產品測試知識
    1、寫在前面文章主要涉及產品經理工作上經常接觸到的基礎的測試知識,包括測試的定義、測試何時進行、產品經理應該懂的測試概念、產品經理如何測試驗收產品。2、為什麼產品經理需要懂測試產品每個階段都有驗收標準,比如需求評審階段驗收、開發階段驗收,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測試。
  • 轉型無可避免,美國記者如何度過陣痛期?
    知名傳媒人的頻頻出走再次觸動艱難生存環境下大批同行的敏感神經:傳媒人真的非走不可嗎?如果要走又該往何處去?不光是中國,全球的媒體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是難兄難弟。《達拉斯晨報》的攝影記者Gerry McCarthy在《達拉斯晨報》網頁版的照片博客欄目中發布了名為「離開新聞業,不再回頭看」(「Leaving the business behind and not looking back」)的系列文章,記錄那些前攝影記者們的轉型故事。且看美國記者如何度過轉型「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