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系「懷抱」兩個大黑洞 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0-12-14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一個星系「懷抱」兩個大黑洞 是種怎樣的體驗

  絕大部分星系中心都盤踞著一個龐然大物——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數百萬倍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不等。

  目前觀測數據顯示,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沒有例外。它們有著不同的狀態——有的正在吞噬物質、活躍異常;有的停止「進食」、安靜沉睡。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卻發現星系中心可能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暴發,其中2個為已知源,9個為新源。研究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其中一種便是這些星系的中心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周期性變化信號或是重要特徵

  確定伽馬射線信號的周期性模式,就像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洋中找出由一艘小船駛過而引起的微小、有規則的波紋

  眾所周知,黑洞引力巨大,連光也無法逃脫其「魔爪」。藏匿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被找到的?

  事實上,黑洞處於活躍的「進食」狀態時,其附近物質在被吞噬的過程中相互摩擦釋放能量,形成明亮的吸積盤;有部分物質可能在被「吃」之前沿著旋軸的方向噴射出高能粒子,產生噴流。

  科學家就是通過觀測吸積盤或噴流釋放的電磁波信號,發現了這些隱匿在星系中心的黑洞。「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可通過光學波段電磁信號觀測黑洞吸積盤,而噴流的大部分能量則是以伽馬射線、X射線和射電輻射的形式釋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陸由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便是利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費米太空望遠鏡長達9年的伽馬射線觀測數據,較為系統地梳理了2000多個星系中心的活躍黑洞信號,最終找出11個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的伽馬射線源,變化周期平均2年左右。

  「確定伽馬射線信號的周期性模式,就像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洋中找出由一艘小船駛過而引起的微小、有規則的波紋。」文章第一作者、西班牙馬德裡大學佩尼爾博士表示,這一研究結果或將支持星系中心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觀點。

  星系中心雙黑洞為何可能會導致周期性伽馬射線信號?陸由俊表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雙黑洞相互擾動會導致噴流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如果星系中心存在兩個相互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二者周圍的吸積盤也會周期性「轉圈」,落入黑洞中的物質質量也會存在周期性變化規律,進而影響黑洞發射的噴流亮度,望遠鏡就會接收到周期性伽馬射線信號。

  另一方面,雙黑洞繞轉也會導致噴流的噴射方向發生周期性改變。就像地球同時存在公轉和自轉一樣,雙黑洞模型中,每個黑洞都存在繞另一黑洞旋轉的軌道角動量,以及自身旋轉的自轉角動量。通常,軌道角動量和自轉角動量並不相同,二者耦合,自轉角動量會在軌道角動量的擾動下發生周期性變化,噴流的方向也就會隨之改變。想像一下,原本單一黑洞的噴流方向是固定的,然而由於另一個黑洞的擾動,原本方向固定的噴流在一個周期內以黑洞為中心來回搖擺。由於地球上的望遠鏡始終處於觀測目標的某一特定方向,因此我們接收到的伽馬射線信號也時強時弱,具有規律性。

  「除了伽馬射線,此前也有學者通過梳理吸積盤發射的光學波段信號,以周期性光變作為雙黑洞存在的觀測依據。」陸由俊表示。

  當然,導致觀測信號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並非只有雙黑洞,單一黑洞吸積盤或噴流的進動、黑洞吸積盤本身的準周期振蕩等也可能導致類似的周期性觀測結果。

  早有推斷卻缺乏觀測「實錘」

  雙黑洞以較高角速度相互繞轉,會將靠近的恆星「踢走」,導致星系中心的恆星密度變低

  其實,這並非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提及雙黑洞模型觀點,數十年前就有學者提出過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的理論推測,卻一直沒有在實際觀測中找到「實錘」。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兩個星系碰撞或合併後可能會在星系中心形成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陸由俊說。

  天文學家此前已經觀測到過很多次兩星系碰撞或合併,表明這種現象並不罕見,甚至在宇宙早期發生的頻率會更高。例如,此前《自然》期刊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一次性發現了數個星系合併的例子,星系中心黑洞也在相互靠近。雖然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單星系雙黑洞系統,但經過未來長時間的演化,終將會形成雙黑洞。

  如果星系中心真的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會給星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陸由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雙黑洞以較高角速度相互繞轉,會將靠近的恆星「踢走」,導致星系中心的恆星密度變低。觀測方面,也會出現前文提及的相關電磁信號周期性變化,其光譜各波段的能量配比和發射線輪廓變化也會與單黑洞星系有所不同。

  他進一步指出,若想證實星系中心雙黑洞的理論推測,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通過天文觀測,找到單個星系中心存在兩個亮核,即兩個黑洞,並分別伴有吸積盤、噴流等典型的黑洞特徵圖像。

  另一方面,學界推測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在相互靠近、合併的過程中會輻射出較強的引力波。2016年,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恆星級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當然,如果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靠近、合併過程中釋放的引力波能量就會比此前觀測到恆星級質量雙黑洞的引力波高,但頻率更低。我國正在計劃建設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設備,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探測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雙黑洞併合。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真正讓所有人信服的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的案例。」陸由俊說。

  還需「擦亮眼睛」耐心等待

  接下來還要繼續探索其背後有關星系形成、演化,以及雙黑洞系統特性、合併等現象的機制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何始終沒有找到星系中心存在雙黑洞的「實錘」?

  陸由俊指出,首先是因為望遠鏡的解析度還不夠高。有一種可能性是目前我們在鄰近宇宙中觀測到的某些星系中心確實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但受限於望遠鏡的解析度,只呈現出了一個亮核,被誤認為是單黑洞星系。所以我們還需要一雙更加銳利明亮的天文觀測「眼睛」。

  其次,人類天文觀測的時間尺度遠遠不足。自天文學家伽利略憑藉其製作的一架折射式望遠鏡將天文學帶入瞭望遠鏡時代起,現代天文觀測歷史充其量也僅有數百載。對於人類來說,這或許十分漫長,但茫茫宇宙長河中,百餘年恰如彈指一揮間。「我們也許錯過了宇宙中的很多『精彩時刻』,因此星系中心雙黑洞的證據或許需要未來長時間的等待和探尋,如探測到大質量雙黑洞併合發射的低頻引力波等。」陸由俊說。

  然而,即便我們十分幸運,這一推測能夠在不久的未來得以證實,這也並非終點,而是起點。

  「理解雙黑洞與其周圍環境的關係對於構建星系形成、演化的完整圖景至關重要。」文章合著者、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物理與天文科學系副教授馬可·阿傑羅說。

  陸由俊也指出,就算我們明確找到了星系中心雙黑洞的證據,接下來還要繼續探索其背後有關星系形成、演化,以及雙黑洞系統特性、合併等現象的機制。

  「屆時,可以結合電磁波理論與引力波理論,共同探究黑洞的本質,從而挖掘出有關時空的更多信息,加深我們對宇宙本質的理解。」陸由俊說。(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於紫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焦點

  • 一個黑洞比一個星系還重!比超大質量黑洞還大的黑洞,真的存在嗎
    是否有黑洞比我們觀測到的超大質量黑洞還要大,而且大了很多呢?  超巨型黑洞  理論上來說,黑洞的確沒有質量上限。想一想吧,TON 618距離我們大約104億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已經是它104億年前的模樣了。在最近104億年的時間裡,它不一定吞噬過多少天體,成長到多麼巨大呢!
  • 星系中心的大黑洞和星系哪個先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在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麼問題是,在宇宙物質結構形成的時候,是黑洞先出現,然後將大量物質吸引過來形成星系?還是星系首先形成,然後演化出來的超大質量黑洞呢?換句話說就是黑洞和星系哪個先形成?關於黑洞我們最近說了三個問題:盤點了宇宙中的最大和最小黑洞,以及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咋來的?今天我們在說一下宇宙中不同結構形成的順序。
  • 2020科維理天體物理學獎:星系中央的黑洞限制了星系的規模
    #科學了不起#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它強大的引力可以完全扭曲周圍的時空。任何東西(包括光)一旦落入黑洞的事件視界,都無法逃脫。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美麗的圓盤,直徑約16萬光年。宇宙中有很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它們的中心通常都藏匿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美國宇航局發現遙遠星系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失蹤了
    美國航天局已經用阿貝爾2261星系團對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了訓練。該星系團距離地球約27億光年。 天文學家認為,阿貝爾2261和宇宙中大多數大星系一樣,其中心應該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預計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30億到1000億倍之間,但現在已經無法找到這個黑洞。
  • 原來是超大質量黑洞「殺死」了這隻水母星系!
    伯明罕大學的天文學家卡勒姆·貝爾豪斯將於2019年7月3日,在蘭開斯特舉行的拉斯國家天文學會議上介紹一個活躍黑洞在一個奇異「水母」星系死亡中所扮演的角色。水母星系JO201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剝離氣體並將其拋向太空,加速抑制恆星的形成,有效地「殺死」了整個星系。
  • 人類是怎樣「看見」黑洞的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其獲獎原因是「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一半授予根澤爾和蓋茲,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3位獲獎者的工作均與黑洞有關。那麼,科學家是怎樣給黑洞拍照的呢?請聽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左文文在 「造就Talk」上的演講。「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 黑洞裡面是怎樣的?掉進黑洞會去哪裡?
    黑洞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很早就預言了黑洞的存在。這種天體有別於其他天體,它們自身不會發光,而且還會把光以及其他物質都吞噬掉,從而導致它們無法通過電磁波手段直接觀測到。那麼,黑洞的裡面究竟是怎樣的呢?掉進黑洞的東西都去哪裡了?宇宙中的黑洞是怎麼產生的?天文學家又是如何確認黑洞的存在?
  • 速覽15項天文新發現|天文學|天文學家|星系|恆星|黑洞|銀河系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挑選了其中15個:星系和它們的黑洞1流浪黑洞○圖片來源:Sophia Dagnello/NRAO/AUI/NSF過去,天文學家認為在幾乎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包含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在VLA陣列最新觀測的13個矮星系中,有6個大質量黑洞明顯不在星系中心。這些黑洞之所以會偏離中心,是因為星系正在合併或正在發生相互作用。2黑洞周圍的物質○合併中的星系NGC 6240的藝術效果圖。| 圖片來源:NRAO/AUI/NSF/S.
  • 「黑洞照片」摘得年度自然科學突破桂冠,科學家怎樣發現黑洞?
    目前,恆星級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我們都找到了確切的案例。唯獨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的候選體,這也是待解的難題之一。其實,幾乎已知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我們是怎麼知道它們的呢?首張黑洞照片算是比較直接的證據,實際上,讓我們對黑洞了解更多的,反而是它的間接證據。
  • 一個和銀河系一樣重的超級黑洞居然失蹤了!宇宙這個玩笑開大了
    按照星系質量與超級黑洞大小的關係,在這個明亮的核心中應該有一個超級巨大的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們估計至少是30億倍太陽質量,甚至可能達到1000億倍太陽質量。 美國密西根大學天文學家凱漢·古爾特金(Kayhan Gultekin)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一直致力於找出這個黑洞,測出它的質量等屬性。
  • 孤獨的流浪恆星,從星系中間飛速向外「逃逸」
    恆星一般都存在於星系內,很多星系可包含數千億顆恆星,但是有的星系中少數恆星卻以很快的速度逃離星系,在宇宙中「流浪」。恆星因為質量大的關係,只有星系這樣整體質量很大的天體系統可以將它們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但是在宇宙中,星系也時常因為引力的關係相互作用,最終融合為一個新的星系。
  • 在59億光年外,鳳凰星系團的中心:發現氣體冷卻和黑洞噴流共存!
    天文學家探測到位於鳳凰星系團中心的星系中有一個黑洞噴出熱氣射流,該星系團位於59億光年外的鳳凰座,這對於理解星系團中的星系、氣體和黑洞的共同演化是一個重要的發現。星系在空間中並不是隨機分布的,通過相互引力,星系聚集在一起形成被稱為星系團的集合,星系之間的空間並不完全是空的。
  • 宇宙中各種天體中的「霸王」,最大的黑洞、最大的星系你知道嗎
    其絕對尺寸和質量未必能穩坐榜首,但是它的光環大到令人驚愕的地步。它的光環直徑可達數千萬公裡,形狀類似於土星光環一樣的扁平狀。如果把它放在土星的位置,我們肉眼看到它的光環甚至比滿月還大!最大的恆星目前發現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其直徑是2375828000Km,是太陽的1709倍。
  • 一個1立方釐米的黑洞接近地球會怎樣?
    一立方釐米的黑洞看上去像個玻璃彈珠差不多,如果這麼小的一個東西靠近地球的話,結果很嚇人,因為它會把地球吃掉的。可能有的朋友不相信會這樣,然而根據現有的理論推測就是這樣的,黑洞不管你的個頭有多大,只要你不是比它大的黑洞,它就照吃不誤,不要說地球,就是太陽也會被它吃掉。
  • 太空中有一頂發光的「墨西哥大草帽」,核心竟然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墨西哥大草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星系,它位於3100萬光年,這個星系非常龐大,而且從望遠鏡中看它,就好像一個墨西哥草帽,因此而得名!
  • 星系——恆星的家園
    科學家們認為星系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也只有黑洞才有足夠的引力支撐如此之大的星系。宇宙中的星系不僅形態多樣,而且大小不一。有像銀河系一樣的旋渦結構,也有紅色和黃色的老年恆星組成的巨大球體;從含幾十億顆恆星的矮星系,到含有萬億顆恆星的巨星系。
  • 黑洞會摧毀地球嗎?史蒂芬霍金的預測,黑洞也可能會消亡
    還有伽瑪射線暴、超新星等能在瞬間對我們造成巨大傷害,但是這都沒有黑洞的存在恐怖。大家都知道黑洞是質量非常大的一個球體,質量達到足以改變空間和時間這種抽象的存在。它就像是一個無盡的深淵一樣,還會吞噬掉周圍的一切,我們已知的最快速度光速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黑洞的存在就像是宇宙吸塵器一樣,將一切都吸入到自己內部。那麼像黑洞這樣的存在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嗎?
  • 兩個奇怪的X射線能量團正從星系中心旋轉出來
    數百萬年前,一次強大的爆炸震動了銀河系的中心,形成了兩個強大的衝擊波。它們波及到了周圍的星系,加熱了路徑上的所有氣體和塵埃,並留下兩個發光的高能量伽馬射線團。現在這些能量團被稱為費米泡泡,它的寬度只有銀河系的一半。
  • 宇宙中最神奇的15個星系
    這使得仙女座星系成為約100個可觀測到的藍移星系之一。仙女座星系相對於銀河系的切向或側向速度相對小於切向的接近速度,因此預計它將在大約40億年內直接與銀河系相撞。碰撞的一個可能結果是,星系將合併形成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甚至可能形成一個大圓盤星系。這種事件在星系群中的星系中很常見。還不知道發生碰撞時地球和太陽系的命運。
  • 假如一個黑洞進入了太陽系範圍,將會發生什麼?質量不同結果不同
    黑洞在正常情況之下是我們無法觀測到的,因為它有一個強大的能力,那就是無所不吞,是一個只吃不出的怪獸。不管是恆星,行星還是光子,只要是進入了它的視界範圍,那麼基本就不要想著出來,最後都會被它吞噬掉。黑洞如果在不吃東西的時候,我們是無法觀測到它的,那個時候它隱藏在黑暗的宇宙中。只有當大質量的黑洞開始吞噬周圍天體的時候,天體被不斷撕裂在黑洞周圍形成了一個異常明亮的吸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