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很多人心中的聖地,尤其是冬天,白雪皚皚的聖山更讓人覺得神聖莊嚴。所以,每年過年都有人哭著喊著「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兩茫茫!」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藏冬季的美食,為大家過年旅行提前做個準備!
===============================
中國人過冬天一般最喜歡聚在火鍋邊,又暖和又管飽,西藏同胞們也不例外,不過藏式火鍋和內地火鍋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去西藏吃火鍋可看好了,別鬧出笑話。
西藏火鍋主要食材為高山草原特有的牛肉,豬肉和菌類,素菜。藏式火鍋的湯底色澤清亮,微微泛著奶白色,因為湯底是用犛牛骨頭敖制而成,藏式火鍋都是清湯,湯底的好吃與否是最關鍵的因素。
特點
最傳統的藏式火鍋一開始用的是陶製容器,後來從內地引入了涮羊肉用的大銅鍋,炭火也變成了電磁爐。與其他火鍋不同的是,藏式火鍋是把各種葷菜、素菜提前煮熟然後整齊擺放在鍋中,加入犛牛骨高湯一起燉煮,有點像北方的暖鍋。
製作原料
正宗的藏式火鍋裡共有十樣菜,分別是雞肉、牛肉丸、藏香豬肉、犛牛舌、犛牛肉、胡蘿蔔、木耳、白蘿蔔、青筍、土豆片,所有的肉類都是已經提前煮熟的。碼放整齊後,鋥亮的大銅鍋立刻變成了一件藝術品,鍋內環繞一圈的各式菜品色彩斑斕,搭配合理,格外賞心悅目。在這十樣菜的底下,還有海帶、粉絲、大白菜以及香菇等墊菜。
製作方法
用當地出產的犛牛小腿骨頭和藥材手掌參一起入鍋慢火熬湯,在熬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去掉湯表面的浮油,才能保證湯的色澤清亮,味道可口,湯汁像牛奶一樣潤白。除此之外,還要在湯內加入一些秘制配料,文火慢燉七八個小時,熬製出來的犛牛骨湯方可鮮香濃鬱。在等待開鍋的時間裡,可以專門乘上一碗犛牛骨湯細細品味。據說,當地的藏式火鍋店每天熬製的犛牛骨湯也只供當天使用,從來不過夜,否則湯的口味就會改變,進而影響整個火鍋的口感。
至於藏式火鍋的油碟反而會比較簡單,很多本地人往碗裡加點湯底就可以了,一般並不需要添加什麼,這也和藏族人民喜歡保持食物天然味道的習慣有關,當然如果客人需要,也可以添加點蔥、蒜、香菜、辣醬等。
=========================================
【生牛肉醬】
拉薩招待貴賓必有的生牛肉醬就是幾種可入味的藏藥與搗碎的新鮮生牛肉,再加入藏式綠色的香草,已最奇妙的混合,配製出獨特的味道,猩紅的顏色,興烈衝鼻的口味,吃下肚更是暖洋洋熱烘烘的一團。
【祛瑞】
將夏天的鮮奶酪裝進皮袋內,擱置陰涼處,長久悶存發酵製成奶渣,來年春季取出後,搗碎成小圓塊,待用。在鍋內倒適量水、肉片、麵粉、幹辣椒、鹽巴,加入圓塊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鍋,盛放適量的水煮碎麥片,煮八熟後,既將麥片糊倒入主鍋內攪勻,用文火悶煮熟即成。祛瑞是藏族群眾、尤其是農區的群眾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松茸高湯】
燉鍋松茸、靈芝、冬蟲夏草、羊肚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菌」.西藏林芝是松茸主要產地之一,去林芝沒吃過松茸等於白來一趟。
【烤藏香豬】
藏香豬又名「人參豬」,是西藏特有的一種瘦肉型豬,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山間密林中,吃野外植物,是我國唯一的放牧型豬種。因其肉質營養豐富,被稱為「高原之珍」。
【土豆包子】
在西藏品嘗一下地道的西藏土豆是必須的,因為高原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以土豆澱粉含量高,吃起來特別粉香甜美。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必備的飲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時候可以驅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飢餓的時候可以充飢;睏乏的時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時候,還可以清醒頭腦。
【糌粑】
糌粑,藏語,即用青稞炒熟磨成的粉面。食用方便,不僅可以用茶水拌合食用,而且在不宜生火和情況下可以拌雪食服或冷水衝服。所以藏民常稱糌粑是「百食不厭」的食物。
【青稞酒】
青稞酒主要是藏族、土族等民族的民間傳統酒精飲料,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及雲南等地藏族、土族聚居區。 青稞酒,藏語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產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製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糌粑肉粥】
糌粑可以說是藏家人民的主食之一。糌粑除了可以做成糌粑團之外,也可以做成香濃的「糌粑肉粥」。如果你不喜歡糌粑團黏黏的感覺,那麼香噴噴的美味糌粑粥就會更加適合你哦!現在拉薩許多藏餐廳都可以吃到這一美食。
【藏香雞】
藏香雞是西藏特有的雞種,適應高原寒冷惡劣多變的氣候環境。藏香雞終年放養,無餵料習慣,夜間棲息於畜圈的梁架之上,露宿於宅旁的樹林之中,基本處於半野生狀態。藏香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奶渣包子】
奶渣包子顧名思義就是用奶渣做餡,奶渣是什麼呢?奶渣是提煉酥油剩下的物質,經燒制和水分蒸發後製成的奶渣。奶渣可以做成餅乾、奶塊等。新鮮的奶渣外表雪白,吃起來酸酸的,用來做包子餡。
【香寨】
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飯時的最佳菜餚,味美色深,調料芳香可口。
將土豆煮成八成熟,濾幹,去皮,切成小塊,待用。洗淨去皮之蔥段,放入油鍋內稍煎後,取出放入石槽中搗爛,盛入小碟內,待用。用涼水把咖喱粉拌成糊狀,倒入油鍋內,做成油咖喱,待用。把羊肉剁成塊,用適量酥油烹炒後,放入鍋內加水悶煮,後加入土豆、油咖喱、鹽巴、生薑、茴香、丁香、胡椒、藏蔻等調料,攪拌煮熟後即成。吃時可撒上蔥泥。
【松茸燉藏香雞】
松茸燉藏香雞是西藏的特色菜。藏香雞,鳥綱雞形目雉科。藏香雞生長在海拔3200-4000多米的高原上,藏香雞做為高海拔地區養禽業中的當家品種,有人這樣形容藏香雞:「草原雞的自然,烏雞的滋養,珍珠雞的玲瓏,取之精華,集之大成,世界脊梁上,孕育出這雞界的珠穆朗瑪。
【藏族酥酪糕】
藏族酥酪糕是西藏自治區的著名糕點,在藏族同胞的家裡常用作款待客人的美味點心。而且它本身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能夠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又滋補身體。
【藏族血腸】
藏族血腸是藏族自治區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藏族血腸其實是我們熟知的香腸中的一種,然而不同的是,它裡面灌的不止是鮮肉,含有更多的是動物的血,因此得名血腸。藏族地區的農、牧民,每宰1隻羊,羊血不單獨煮食,而是灌入小腸內煮熟吃。食用起來,具有不碎、不渣、不脫皮的特點,口感清香軟嫩,不膩不柴。
【藏面】
藏面也是具有拉薩特色的食物,藏面要事先壓出來煮熟,然後晾乾,吃時放入滾燙的牛肉湯中即可。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湯,清清淡淡的肉湯,加上少量的鹽和蔥花,就成了一碗難得的美味。喝進嘴裡,又熱又香,令人回味無窮。
【火燒蕨麻豬】
蕨麻豬為甘南草原特產,因當地人所飼養的豬常在草原覓食蕨麻而得名。這道菜是以蕨麻豬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製而成的。特點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別鮮美。
【拉薩甜茶】
拉薩甜茶可以說是拉薩一道非常傳統的飲品,到今天已經優酪乳幾百年的歷史,到現在都非常的受人們的歡迎。拉薩的甜茶食用紅茶熬製成的,然後在裡面加上牛奶或者是白糖進行調製,味道非常的可口,而且營養也非常的豐富,非常受當地的居民和遊客們的喜愛。
【冬季風乾肉】
冬天晾風乾肉也是不少拉薩家庭每年必做的課題,晾肉多選擇在冬至那一天,過早晾曬的肉會硬,咬起來不脆,太晚也不行,因為風乾肉可是藏曆新曆裡最具規格的宴客零食。拉薩家庭製作的風乾肉與牧區有很大不同,後者更多是為貯存每年入冬之前宰殺的牛羊肉,拉薩人不缺鮮肉也不用為貯存鮮肉費神,製作的風乾肉是讓家人耐過嚴寒冬季的下午和夜晚時隨手可取的零食,因此拉薩人製作風乾肉極為精細,將耗牛肉――因為是零食,一般會選取瘦肉,洗淨用刀劃拉成細條,稍作醃製後掛在簷下陰涼處,讓冬天的幹風徹底帶走其中水份。晾好後的風乾肉放在竹簸蘿裡,細長如一支箭矢,隨手一掰,斷口處揚起細細的碎沫來。每年晾曬的風乾肉可供家人持續吃到來年雨季來臨之前,雷雨過後,空氣中水份增多,風乾肉吃起來不再那麼脆,咬到嘴裡不再有沙沙響聲。這時,這一年的風乾肉即可謝幕。
【紅花羊排】
原料:藏紅花少許、羊排骨2斤、鹽8克、水攪豆粉2錢、生薑5克。
做法:先把少量藏紅花放入冷水中浸泡。羊排骨切成塊狀,在化好的酥油中燒好,放入鹽、生薑、水,快要燒熟的時候加上事先浸泡好的藏紅花和水攪豆粉,再燒至出沸泡即可端上菜碟,火候中等。
【貝母雞塊】
原料:雞胸肉6兩、貝母1兩、生薑2錢、鹽4錢、水攪豆粉2錢、酥油2兩。
做法:先把貝母浸泡在溫水中。把雞胸肉切成小塊用酥油把雞塊炸好,加上鹽和生薑,再加貝母和少量水用慢火煨熟,快煨熟的時候加上水攪豆粉燒至片刻可以端上菜碟。
【炸灌肺】
西藏菜。藏語音洛乍。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羊肺為主料配以酥油、麵粉等先煮後炸而成。特點是色澤淡褐,外酥脆裡軟、味香美。
【蟲草魚肉丸】
原料:冬蟲夏草10根、鮮魚1條、鹽2錢4克、酥油5兩、生薑2錢、野生蒜1錢、雞蛋1個、豆粉2錢、水拌豆粉1錢。
做法:蟲草加少許冷水盛入碗內放在蒸籠中蒸熟。去掉鮮魚的骨刺和魚皮,用刀背砸成肉泥。蛋清和幹豆粉攪和,魚肉泥在攪和的豆粉蛋清中做成肉丸子,在化好的酥油中炸熟。從蒸籠中拿出蟲草一根根地插在魚肉丸子上,整齊在擺在菜碟中。用微火把菜鍋中的酥油化成液體後加入生薑片、鹽、野生蒜、少量水、水攪豆粉,煨成出現沸泡的時候,澆在魚肉丸子上蟲草魚肉丸這道菜做成了。需要注意的是火不宜過旺,化酥油的時候千萬不能燒焦,把固體的酥油化成液體即可用了。
【蟲草雞塊】
原料:冬蟲夏草15根,雞胸肉4兩、雞蛋1個、豆粉1錢4克、生薑1錢、胡椒2錢、蔥1錢、水攪豆粉2錢、鹽3克、酥油6兩。
做法:先把蟲草蒸熟。雞胸肉切成塊狀,雞肉表面上塗上攪和好了的蛋清豆粉,然後在熔化成液體的酥油中炸熟。再用微火化好酥油後加上鹽、生薑、胡椒、蔥、炸雞塊、蒸蟲草、水攪豆粉。煨上片刻即可端上菜碟中。
【蛋插人參果】
原料:雞蛋14個,煮熟的人參果2錢、鹽3克、酥油1兩、水攪和豆粉2錢。
做法:洗好的人參果在水中煮熟。雞蛋的蛋清和蛋黃分開,加上鹽和水攪豆粉後放在蒸籠中蒸熟。蒸熟的蛋清,蛋黃切成塊狀、擺在菜碟中,蛋清、蛋黃塊上插好人參果。菜鍋中再放少許酥油再微火中化成液體後加上少量的水攪豆粉煮至出現沸泡的時候澆在菜碟中的雞塊上,蛋插人參果這道菜做成了。注意:火不宜過旺。
【藏族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
【香煮油脾】
藏語音才也。主要流行於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以羊脾、羊油為主料煮製而成。特點是味鮮香、肥而不膩。
【麻森】
麻森在盤子裡放上適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紅糖,攪混揉合,盛入一方形小木盒內,用手塞滿、壓實,即可製成麻森方形糕,其味香甜可口。
【藏式咖喱】
常見的有藏式咖喱牛肉,乃西藏、印度、尼泊爾一帶的口味,麻辣有勁。
【夏河蹄筋】
以羊蹄筋為主料,配以木耳、黃花等分別蒸、煮而成。特點是柔滑鮮香。此菜始源於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帶,據傳明代已著名。
【燉羊頭】
除了燉羊頭,藏族還有隆果卡查,即將羊頭煮熟,剔骨取肉,加咖喱、茴香、味精、鹽等調料拌勻即成。
【林芝石鍋雞】
石鍋雞可以說是林芝最有名的美食之一,乳白色的雞湯裡翻滾著雞肉和菌菇,咕嘟咕嘟冒著香氣,讓人食慾大增。
【犛牛肉】
「吃冬蟲夏草,喝礦泉水」的犛牛,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被譽為牛肉之冠。
【吐巴】
可謂藏族的團圓飯,一般在臘月二十九享用,類似於內地的餃子包硬幣。有些麵團吐巴裡會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線等。每一樣都有特定的含義,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心腸硬,毛線表示心腸軟,木炭表示心腸黑,辣椒表示嘴如刀。這是一種飲食娛樂,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於是在哄堂大笑中,節日的氣氛也就愈熱鬧起來。
【加加面】
加加面的歷史無從考證,只能從字面上來理解,不是一次吃一碗,而是每次都很少,吃完以後再往裡面添加。加加面是那麼與眾不同,首先它的面極少,一碗只是五六根,用筷子一挑,一口就送下了肚。接下來就等著店家繼續來送,送過來的面也還是如此,吃完再送,如此反覆,肚量大的要吃上幾十碗。所吃的碗數主人並不用筆去記,而是在桌子上放石頭,吃完一碗,就放上一顆,等臨走的時候按照石頭來結帳。據說,這一傳統已經保持幾百年了。
加加面和其他的面相比,做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和面的時候,多費了一些工夫,揉、按要許多次,出來的面拇指粗細,長十來釐米,筋道有味,自有一番滋味。加加面的作料也極其講究,是用當地的豬肉做成肉沫,吃的時候再加上去,麵條同肉沫混合在一起。
下面幾個是實在找不到介紹的:
【藏族酥酪糕】奶味甜點,有滋補強身功效,為藏胞待客糕點。
【藏家宴三絕】
【奶渣】
【辣牛肚】
========================================
【西藏三大碗】
西藏三大碗是藏式民俗特色佳餚,相傳從吐蕃王朝代代相傳至今,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很高,經過三百多年的改良,越來越符合大眾的口味,成為來西藏必吃的美食之一。
【雜糧燉犛牛肉】
雜糧燉犛牛肉距今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傳說是松贊幹布最喜歡的一道菜,當時松贊幹布從山南一路統一吐蕃,成為雪域唯一的王,雜糧燉犛牛肉便成為以後贊普家宴賓宴必備的佳餚,在西藏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到的美食。雜糧犛牛肉不僅色澤誘人,汁液鮮嫩,而且葷素搭配嚴謹,具有豐富的營養。隨著時代的進步,雜糧燉犛牛肉,這道原本屬於布達拉宮的菜餚逐步走入百姓家,讓大家都可以品嘗到最地道最正宗的西藏王室美食。
【咖喱羊排】
咖喱羊排是具有濃重尼泊爾特色的拉薩美食,赤尊公主從尼泊爾遠嫁吐蕃王朝,因其思念家鄉,所以便用尼泊爾帶來的王室咖喱和西藏特有的雪域羔羊,烹製了一道特別的菜餚,慰藉其思鄉之情。咖喱羊排其選用的咖喱則是赤尊公主從尼泊爾王室特的供咖喱,具有濃鬱的異域風情,同時加之藏族的傳統烹製方法。將羊排用特殊的作料醃製上色,之後再加入其它輔料烹調,最後再用雞湯,咖喱等調料燜熟出鍋,肉肥汁美,讓人慾罷不能。咖喱羊排是在拉薩不可多得的美食。
【藏紅牛肉】
藏紅犛牛肉是拉薩一道非常著名的美食,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文成公主進藏,不習慣傳統藏式美食,便命其所帶的御用廚師改良犛牛肉的做法,加入唐朝宮廷秘制的烹調方法製成藏漢合一的獨特菜餚。其選最鮮嫩的犛牛肉的腿肉,耗牛腿肉的肉質細膩,肉香味濃。同時用犛牛骨和宮廷秘制調料熬製濃湯,色澤紅亮,味鮮爽口,讓人垂涎欲滴。因為高原特有的烹調技法,所以只有在拉薩本地烹製的藏紅犛牛肉是才是最地道雪域美食。
大風降溫天的中午到了,我們是不是該開飯好好吃熱乎點了?扎西德勒!
資料來源:中國西藏網、青海日報、中國網、東隊旅遊、網易旅遊、搜狐旅遊
西藏阿米羅羅戶外俱樂部,只為帶你看最美的西藏,更多活動資訊,
可微信:教主 13889042544,或 阿米羅羅小助 amll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