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們欣賞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中的代表傑作,今天,「貝多芬之旅」將繼續前進,在他的中期鋼琴奏鳴曲中尋找時代的剪影。
同九部交響曲的軌跡相似,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到了1800年以後,漸漸擺脫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固有形式,對傳統的奏鳴曲式進行了大膽的突破。而且在歐洲啟蒙運動的時代大潮後,貝多芬尤其關注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的終極命題,並傾向於在音樂中融入個體的情感。這些在音樂史上散發著耀眼光芒的鋼琴奏鳴曲,也早早就預示了浪漫主義時代的到來。
將「奏鳴曲式」進行到底的「暴風雨」
《D小調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 No.2》創作於1802年,三個樂章自始至終使用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充滿了緊張和激情,極富戲劇性;
第二樂章「柔板」則描繪了一幅詩情畫意、充滿無盡幻想的畫卷;
第三樂章「小快板」充滿無窮的動力,第一主題經過多次變奏,如同生命的腳步快速走過。
很多人將這部作品與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聯繫在一起,這種說法不無道理。貝多芬確實和《暴風雨》主人公普洛斯彼羅一樣,堅持與命運作不屈鬥爭,熱愛生活並保持崇高理想,在苦難中涅槃。
《暴風雨》中的米蘭達 1916
一掃陰霾的「黎明」
《C大調鋼琴奏鳴曲「黎明「,Op.53》創作於1804年。
「黎明」這個標題並沒有經過貝多芬「批准」,很有可能是出版商為了銷量「KPI」杜撰的。貝多芬把這部作品題獻給長期幫助自己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所以這部奏鳴曲更常見的標題是「華爾斯坦」。
「黎明」和《第三交響曲「英雄」》都是貝多芬在度過「海利根施塔特」危機之後創作的,這部作品中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這時貝多芬的創作已不再拘泥於曲式上的戲劇衝突,而在鋼琴上創造出更多富有交響性的色彩,真正把鋼琴變成了一支「小型交響樂團」。
「熱情」中「放飛自我」的展開部和尾聲
《F小調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的標題又是出版商起的,但這回出版商顯示出了水平。
「熱情」聽起來確實令人精神振奮,充滿激情。貝多芬的個人情感在這部作品中揮灑地暢快淋漓,他用最簡潔的音樂素材、最精煉技法寫出了最豐沛的情感。
「熱情」也徹底突破了古典主義鋼琴奏鳴曲的常規結構,把展開部建立在呈示部基礎上的同時,又融入一個全新的、節奏果斷的主題,進一步鞏固音樂主題中的意志、決心和必勝的信念。而全曲的尾聲(Coda)也被再次發展,在沸騰的音樂達到頂點時插入一個急板,使沸騰的熱情再次衝破所有束縛,鼓舞人心的力量預示著最後的勝利,使之成為貝多芬所有奏鳴曲中最震撼的尾聲。
「告別」舊時代,這回是貝多芬自己起的標題
《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Op.81a》記錄了貝多芬與他的朋友、學生魯道夫大公在動亂中分別直到重逢的場景,時間線從1809年5月拉到1810年1月。這次,貝多芬沒等出版商「下手」,自己就起好了標題。
「告別」的標題運用貫徹始終,三個樂章的小標題分別是「告別」、「離開」、「重逢」,貝多芬將這幾個單詞的字母用對應的音符「編碼」,寫成每個樂章的主導動機。
貝多芬開始給奏鳴曲起標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浪漫主義歷史浪潮的勢不可擋,也是人們越來越渴望自由表達情感的真實寫照。也許,貝多芬音樂最為動人的地方正在於,他的情感就是作為一個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他所經歷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高潮與低谷、苦難與希望,都是我們每個人正在經歷的。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到此還沒結束,下期我們走進貝多芬的晚年~
音樂相伴:
演出相伴:
文案:暮寒
編輯:陸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