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銀河與岱崮地貌奇觀。攝影/劉篤龍
人人那個都說,琅琊風光好哦
濟南和青島,演繹著屬於山東省的「二人轉」,這兩張面孔濃縮了人們對山東的認知。
廣袤的魯西北平原和山東半島之外,山東還有被忽略的1/3,那就是以蒙山、沂山、尼山為骨架,以沂河、沭河為血脈的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俗稱沂蒙山區。
▲ 東汶河與沂河交匯處。攝影/劉篤龍
臨沂,山東的「第三張臉」
在地貌上,山東大致分為三大單元:魯西北平原(非特指西北部,而是覆蓋山東西部平原地區)、膠東丘陵平原、魯中南山地丘陵。
▲ 三維地形看臨沂。 製圖/伍攀
如果把山東比作一隻大鼎,那青島、濟南、臨沂,就分別是粗壯的三足,分別充當著各自地理單元的中心。
▲ 臨沂主城區,祊河、柳青河匯入沂河處,故稱「三河口」。攝影/劉篤龍
濟南背靠黃河、南依泰山,城市有泉、湖的滋養,好似北國江南;青島周邊丘陵起伏、海岸彎曲,營造了「綠樹紅瓦碧海藍天」之城。
▲ 一個個崮崮崮......仿佛一座座金字塔。攝影/劉篤龍
臨沂的氣象更為壯闊、立體、多彩,從僅次於泰山高度的蒙山之巔到海拔幾十米的衝積平原,她更像一幅有著起承轉合的山水畫。
相比濟南的「平」、青島的「曲」,臨沂更像是山東多種地貌的縮影:從高到低,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海拔200-400米的丘陵,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幾乎各佔三分之一,組合近乎完美。
不到臨沂,不知山東之大
臨沂,是「最山東的山東」。典型的山東,在這裡可以淋漓盡致地呈現。
▲ 山影重重的沂蒙山區。攝影/劉篤龍
首先是,她是「大山東」的代言人:兩個「硬核指標」,臨沂均列山東之首:17191.2平方公裡的面積,超過了北京;超1100萬人口的規模,傲視全省十六地級市,佔了全省人口的1/9。
山東人闖江湖的兩大著名法寶——大蒜、大煎餅之所以知名,臨沂功不可沒。昔日叫蒼山,今已改名的蘭陵縣,所產優質大蒜號稱「天下第一蒜」。曾發生過8.5級大地震,以出產金剛石、銀杏聞名的郯城同樣是「大蒜之鄉」,年產量超過6000萬斤。
▲ 山東大煎餅的宇宙中心——臨沂。製圖/F50BB
不是所有山東人都是「煎餅俠」,但幾乎每個臨沂人都是。外地人眼中的山東,每一寸土地都吃煎餅,其實有2/3的人口和區域不吃,吃煎餅的1/3區域,又以臨沂為中心。
臨沂,擁有山東境內的大山與大河。
▲ 蒙山沂水,大開大合的畫卷。攝影/劉篤龍
山東地形中間凸起、四周低緩,但其實海拔500米+的區域僅佔1.26%。臨沂的海拔高度,幾乎代表了山東的高度:
泰山之外,臨沂境內有500餘座山峰海拔超過500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餘座,最突出的是海拔1156米的蒙山龜蒙頂、海拔1032米的沂山玉皇頂,兩山各取一字,泛稱「沂蒙山區」。
▲ 層巒疊嶂的蒙山山脈。攝影/暉色軌跡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從山東入海,但其不在山東境內發源,沒有形成廣袤的流域。而流經臨沂、匯入淮河的沂河與沭河,以超過1.6萬平方公裡的流域,恩澤了臨沂的三區、九縣,是山東省內發源的第一大水系。
▲ 河水流過山丘,仿佛天然油畫。攝影/劉篤龍
不到臨沂,不知山東之奇
臨沂,又是「最不山東的山東」。作為山東緯度最南的地區,臨沂除了擁有北方的底色,還呈現出別樣的南方風情。
▲ 仿佛置身某座南方城市 。攝影/劉篤龍
這裡的河流向南方,屬於淮河流域。淮河,不僅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更是一個擁有眾多支流、流域面積達27萬平方公裡的龐大水系,其北岸支流沂沭泗河均發源於沂蒙山區。沂河、沭河作為主動脈,從臨沂腹地流經,沿途收納較大支流1035條,中小支流15000餘條,使臨沂水資源量佔山東省的1/6。
▲ 青山倒映在水庫之中。攝影/劉篤龍
最壯觀的水系,匯聚在臨沂城區。如果借我們一雙鷹眼從空中俯瞰,之前關於山東城市的印象被徹底抹平:沂河、祊河、柳青河、涑河、陷泥河、青龍河、南涑河、李公河8條河流穿城而過,沂河及支流祊河在主城區交匯成「Y」形景觀,就像是武漢「兩江、三地、四岸」格局的翻版。
▲ 沂河最大的支流——祊河。攝影/劉篤龍
臨沂人充分利用上天的造化,尤其是河岸灘地、水中小島,將「三河口」變成了岸邊有園林、河中有溼地的「中央公園」,光是市區就形成48.5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相當於8個杭州西湖的規模!
▲ 河灘上形成的的溼地公園。攝影/劉篤龍
這裡的山,也與典型的北方山區不同,一年四季都有飛瀑流泉,充滿靈秀之氣。蒙山因為有沂河水系的氤氳,而顯得靈氣十足。這裡,春有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有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有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冬有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 蒙山鷹窩峰的秋季美景。攝影/劉篤龍
在臨沂行走,你還會被另一種景觀所驚呆:這裡的許多山頂,仿佛戴上了圓柱形帽子。戴著「平頂帽子」的山,屬於地貌上的「桌形山」 或「方形山」,當地稱為「崮」,其中最典型的為南北岱崮。
▲ 霧靄朦朧中的岱崮群山。攝影/劉篤龍
這種景觀,不僅在我國稀缺,放眼全球也是一枝獨秀。2007年,它被正式命名「岱崮地貌」,與喀斯特、張家界、嶂石巖、丹霞地貌並列的「第五大造型地貌」。
▲ 多彩的沂蒙山梯田。攝影/劉篤龍
地勢、水流朝向南方的地理環境,也讓魯南的臨沂與鄰近的蘇北、皖北和豫東地區有了難以割捨的聯繫。在方言上,他們有共同的交流工具「中原官話」,在風俗、飲食上也近乎一致:
▲ 山東方言的「三足鼎立」。製圖/F50BB
魯南煎餅,也是蘇北煎餅
蘇北地鍋雞,也是魯南地鍋雞
皖北糝湯,也是臨沂糝湯
▲ 上圖:沂蒙山煎餅。攝影/渺渺kan世界 ,圖/ 圖蟲·創意;下圖:糝湯。攝影/劉篤龍
與其他山東地方不同,臨沂人的骨子裡充滿著商業基因。這個1994年才設地級市的地方,目前是北方最大的商貿和物流中心,正如業界所言:
「南義烏,北臨沂。」
▲ 臨沂商品城全貌。攝影/劉篤龍
特色產業的發展,讓臨沂的GDP總量從全國150名開外躋身50強。一時間,「臨沂速度」被拿來跟「深圳速度」相提並論,這種現象級的成就被視稱為臨沂模式,與南方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並稱。
另一個很不山東的現象是:臨沂的民營經濟貢獻率居山東之首。截至2018年9月,全市市場主體突破64萬家,民營的就有62.8萬戶,佔比達到驚人的98.1%!
▲ 臨沂蒙山路高架橋。攝影/劉篤龍
「魯南旗艦」,是2500年的錘鍊
臨沂的地理資源不可謂不優越:山地孕育了山林、丘陵造就了果園、平原帶來了糧倉。這塊多山、多水的地區,很早的時候就有了人煙。
▲ 臨沂市皇山的東夷文化園,鳳鳥是東夷人的圖騰。攝影/劉篤龍
但對於今天的臨沂來說,傳承有序的建城史,始於《左傳》記載的「啟陽」。
那是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此時的孔子完成了周遊列國,魯國也不斷兼併周邊小國,大夫季孫斯、叔孫州仇在今臨沂城區建造了啟陽城。那時以來,臨沂地區的城市中心,也幾乎固定在「三河口」一帶。
▲ 圖1:臨沂東夷文化博物館展覽,攝影/觀海聽濤1900,圖/匯圖網;圖2,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攝影/秦唐3220,圖/匯圖網;圖3:臨沂市博物館神雀銜魚香爐,攝影/喵星人mm,圖/匯圖網
臨沂之地,背向齊魯腹地、面向淮海地區,向來是南北方諸侯、政權來回拉鋸之地,其行政區版圖,每到改朝換代,必經歷一番變動。按照發展脈絡,我們不妨將2500多年的建城史大致分為琅琊、沂州、沂蒙、都市四個時代。
風華絕代的「琅琊時代」
我們無法確知是誰最早命名了「琅琊」(又稱琅邪),但可以確定——它從一誕生,就充滿美好寓意:「琅」,一種珠玉;「琊」,似玉的骨。秦朝所設三十六郡,其中之一為琅琊郡,覆蓋今臨沂大部分地區。
▲ 臨沂市琅琊園與諸葛亮雕像。攝影/劉篤龍
西漢時期,琅琊郡治所遷往今濰坊諸城境內的東武城;東漢,琅琊郡變成琅琊國,中心從諸城遷到臨沂的啟陽城,為避諱皇帝「劉啟」的名字,啟陽改名開陽。此後「琅琊」的中心就留在了臨沂城區。
這是屬於臨沂的高光時刻:「琅琊」遷至臨沂後,形成了一個個名門望族,如琅琊蒙氏、琅琊諸葛、琅琊王氏、琅琊顏氏。
▲ 臨沂市書法廣場。攝影/劉篤龍
先秦登場的蒙氏家族,以「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裡」的蒙恬為代表。漢代形成的琅琊諸葛,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諸葛亮為代表。
晉代興盛的琅琊王氏,以王羲之為代表。除了書法,這個家族權傾朝野,王覽、王導、王戎、王融、王儉、王肅、王敦等大人物都是琅琊王氏。於是時人稱為:
「王與馬,共天下」。
(註:馬指的是皇族司馬氏)
▲ 臨沂王羲之故居。攝影/劉篤龍 圖2,3攝影/石耀臣
興盛持續最久的當屬琅琊顏氏,從東漢名將顏良,到南朝文學家顏延之、《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隋唐經學家顏師古,再到顏真卿、顏杲卿,幾乎代代都有明星。
「琅琊時代」的臨沂,巾幗也不讓鬚眉,僅以漢末三國為例,臨沂女人就可以改變天下局勢:武宣卞皇后,為漢魏公曹操正妻;糜夫人,為漢昭烈帝劉備之妻;大懿皇后,為吳大帝孫權皇妃。她們,都是臨沂人。所以說:三國紛爭,其實就是臨沂女婿打架。
科舉時代庶族崛起,士族輝煌走向衰落。隨著唐初廢郡,「琅琊」之名也被新設的「沂州」取代。
中規中矩的「沂州時代」
公元578年,北周改北徐州為沂州,因州城東臨沂水而得名。從此「沂州」的名字經歷隋、唐、宋、元、明、清,延續了千年之久。
▲ 「沂州」時期,臨沂境內曾發生8.5級地震,圖為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製圖/伍攀
並不位於通衢大道的臨沂地區,主要充當戰略上的配角。一直都是「縣級」的沂州,到了清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升格為沂州府,也基本確定了今臨沂市的版圖範圍。清朝滅亡後,「沂州」消失,「臨沂」誕生。
比肩延安的「沂蒙時代」
狹小的臨沂城外,是廣袤而深邃的沂水蒙山。抗戰至解放戰爭期間,一方佔據臨沂城,以城市為據點;另一方則進入群眾基礎深厚的沂蒙山區。
▲ 永不磨滅的「沂蒙精神」。攝影/劉篤龍
走進深山的沂蒙革命根據地,充當了我方山東省會的角色;解放戰爭時,臨沂更是成為華東暨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與陝甘寧邊區東西遙望的沂蒙根據地,被稱為「山東小延安」。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等平民英雄書寫了與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並稱的「沂蒙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臨沂城百廢待興。此後至今,新臨沂迎來了全新的「都市時代」。
▲ 燈火通明的臨沂城區高架橋。 攝影/劉篤龍
大城臨沂,會是「山東第三極」嗎
今日的臨沂,是山東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1986年之前的臨沂其實更大,當時日照還屬於臨沂地區,東臨黃海的臨沂甚至稱得上「沿海城市」。
不過,這個龐大的臨沂,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老少邊窮」的印象也來自那時。作為日照母體的臨沂,直到1994年才從地區變為設區的地級市。
▲ 繼續逆襲吧,臨沂!製圖/伍攀
從那時起,著名的「臨沂速度」「臨沂模式」開始創造奇蹟。2019年,山東GDP經過「擠水」,臨沂經濟總量超越濟寧、淄博,進入全省前五。
除了經濟總量,臨沂還被賦予更大的重任——區域中心城市。最新規劃的膠東經濟圈、濟南經濟圈、魯南經濟圈中,臨沂成為僅次於青島、濟南的區域中心城市。
▲ 臨沂,正在成為「魯南領頭羊」(圖中人口規模指城區常住人口)。製圖/伍攀
鐵路和港口,曾是臨沂發展的痛中之痛。但臨沂人硬是憑著一股子拼勁,把自己打造成了北方最大的商貿之都和物流樞紐。
▲ 商貿物流,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活力。攝影/劉篤龍
如今,隨著日照港的崛起和魯南客運專線、京滬第二高鐵的交匯,臨沂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高鐵樞紐和第二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新橋頭堡。
蒸蒸日上的臨沂,終於有了「勇當魯南經濟發展排頭兵」的底氣。擁有千萬級人口規模和魯南中心區位的她,已具備成為「山東第三極」的一切條件。
▲ 有了高鐵,臨沂的活力將會徹底釋放。 製圖/伍攀
約1800年前,臨沂人諸葛亮未能實現匡扶漢室、克復中原的夢想。公元234年,北伐曹魏的他病逝於關中五丈原,那裡距離故鄉尚有1000公裡之遙。
1800年後,琅琊諸葛氏的故裡臨沂,正在努力地追呀追,希望能夠追上甚至超越那個最好的自己——琅琊。
▲ 臨沂,加速行駛在快車道上。攝影/劉篤龍
- END -
文 |大羽
圖編丨王家樂
地圖編緝丨伍攀、F50BB
來源:地道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