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禮記》有感:自省自律,誠意正心,方為君子

2021-01-08 天天語文

何為君子? 以仁德為明鏡,以自省也;以明理為約束,以自律也。自省、自律後方求得「誠意正心」也。

正如古文中所記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的是態度端正鮮明,「誠意」指的是對自己對他人無所欺瞞。正心誠意,方成君子。

古有學子求學「程門立雪」的佳話,也有為官者清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傲骨,更有豫讓行刺,終死不悔的壯行。他們都不失為君子,是態度端正鮮明的仁者。「程門立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任憑時空穿梭,依然給人帶來感動和驚嘆:對師長的尊敬,對求學的熱愛,對規行的恪守,主人公體現的是「正心」。陶淵明在官場中摸爬滾打數十年,一顆心仍未被世俗沾染,面對高官強權,他仍遵守自己的本心,一身正氣,無所畏懼。而促使他做到這點的,是自省,一個人只有時刻反省自我,不斷錘鍊和提高品行,才能做傲立寒風中的那朵雛菊。

而最讓我為之震撼的是豫讓。一個刺客,卻讓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風雪中的仁善,秋風中的傲骨,澄明乾淨的心思,恪守品行的堅強。他,才是真正的君子,也是勇士。 豫讓能為知音拋頭顱,灑熱血,在亂世中知恩圖報並為之堅持不懈,並用最光明磊落的方法來復仇,他在紅塵莽莽中,開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一一君子之路。眾所周知,豫讓在拒絕朋友提出的假意投誠後再暗中下手的建議後說了這麼一番話「我不會為了報仇而重新擇主而事,我也要讓那些心懷二心而為人臣的人感到羞愧!」。

一番言語,風輕雲淡,卻吹起了潔身自好、心胸坦蕩的亮潔之風。他敢於面對多次行刺未果的自己, 敢於面對自己的良心,用最端正的誠信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責任,敢於面對鮮血淋漓的事實,他,是真正的君子!

何為君子? 以仁德為明鏡,以明理為約束,誠心正意,在紅塵莽莽中不斷反省自身,不斷提高自身的品行,君子如此,方能當之無愧。

人生短短數十載,做一位坦坦蕩蕩的君子,不枉此生!以仁德和明理鋪平前進的道路!

聲明: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原創不易,請尊重原創,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經典讀後感:誠意正心,日新其德;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我們學習,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禮記·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誠意正心」則一直被我們所推崇。從古至今,有許多關於「誠意正心」的故事被人們熟知: 商鞅的城門立木、季布的一諾千金……家齊, 國治,天下平的前提是修身,是正心。唯有心正,方可談治國、平天下。若是一個人的心不正,意不誠,會有人信任他嗎? 那麼又何談遠大的志向呢?
  • 感知日照|以「正心」促誠信,以「誠意」求清朗
    同時,辛巴公司表示,在此事件中團隊在選品、質檢方面未能甄別出品牌方提供的產品信息存在誇大宣傳的內容,存在疏漏。雖然這起「燕窩糖水」事件在網紅主播的道歉賠償中收場,但沸沸揚揚的輿論背後,網絡直播帶貨的網絡誠信問題卻再次浮出水面,且只是冰山一角。什麼是網際網路的基石?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石濤 作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是比自律更高級的境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慎獨,是不放縱慾望,是一種可坦然臨對的磊落,是心中有方圓,可無人時、細微處不越軌、不逾矩。若如一,則始終如一。
  • 你還沒開始自省與自律?2則小故事,讓你知道它對人生的影響
    mp306:45來自一善行說有句老話說的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意是指,人的一生很短,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首先就得比別人經歷的更多!人生,可能會失敗,但不得不努力。想要成為人上人,必須學會自省自律。因為,人越努力,就能更幸運;人越自律,就能愈發出眾。優秀與平凡的差距,就是自省自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一句出自《增廣賢文》的名言。我們的生活就如同逆流而上的船,如果不努力,終將被人超越。
  • (何為誠意正心)
    止字為棲息互通,類似鳳凰止於梧桐!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然後致其知,就是說學習了,這裡所說的學習特定指的是學習聖賢書(古語有言:非聖書,屏勿視,壞心志)當有了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時候開始繼續進修聖賢書,這個時候讀聖賢書獲得了方法,開了眼界,見多識廣,以後遲早有一天會用得上,就相當於方法論了!這是通過外在的學習,並未介入到實際的修養功夫!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6講《禮記》:為往聖繼絕學,從大小戴到朱熹
    《禮記》:為往聖繼絕學,從大小戴到朱熹 從「禮儀之邦」與「禮義之邦」說起人們形容中國常說「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說到山東則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後來,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四十九篇《禮記》得以傳世。《禮記》內容駁雜,有專記某項禮節的,如《奔喪》《投壺》。有專說《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有記載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 經典儒家文化傳承,「射禮」之道德教育,學會了你就醒悟了
    仁與禮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內涵,而禮又被譽為中華文化的靈魂。儒學強調要以禮輔仁,即行仁之際,務必以禮作維繫根基,同時更有賴個人道德品格之修為,明德與敬德,是為自己行為負責條件之一。射禮是眾多禮儀中的一種,在五禮中屬嘉禮。
  • 你讀我聽|不可之處絕不可 自律之時必自律
    不可之處絕不可 自律之時必自律——讀《續太平廣記厚德部曹鼐》有感明朝太和,有個典史曹鼐,捉到一絕色女賊,押解回衙途中,因路遙日昏,夜宿破廟之中,女賊以色誘之,曹鼐在心猿意馬之際揮筆寫下「曹鼐不可」四個大字貼於牆上,警醒自我。每當思想動搖時,便揭掉燒毀重新再寫。
  • 揚棄與整合:中國政治經濟學是如何借鑑儒家文化的?
    中國政治經濟學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不同於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經濟學以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為邏輯主線,揚棄了高度推崇計劃經濟體制的蘇聯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經濟學以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的辯證統一為實踐支撐,超越了推崇市場萬能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說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三綱領提出了修身治國的總途徑,這裡提出的八目則是更詳細的步驟。所謂八目,就是指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 讀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有感
    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 在正心明道中修身立德
    習主席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年輕幹部強化自我修煉,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做到有原則、有底線、有規矩。」心者,身之主宰;道者,事之所宗。自我修煉,正心明道,既是孜孜以求的修養境界,又是淨化提升的修煉途徑。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一課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五年級傳統文化第一課《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二、教學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一) 背景介紹,導入新課(二)讀原文: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1)學生自讀(2)同桌互讀(3)指名讀(4)齊讀1. 學生談感受:(1) 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
  • 參加共讀傳統文化活動有感
    」的文化盛宴,親臨現場感受到了「共建書香如東」的迫切氛圍,也深深領悟到了「共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蓉蓉的致辭讓我看到了「共建書香如東」的遠大願景,也給如東百姓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文化的養身之道。 而我一向佩服並敬仰的吳金明校長以題為《跟習近平總書記學中國傳統文化》解讀了習總書記在各級會議中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習總書記的一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讓我心靈震撼。
  • 君子之道之於中國 - 關公文化彭允好
    君子之道之於中國作者:彭允好餘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說:「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君子是具有自覺的主體意識及對儒家道德精神的追求,建構了中華民眾思想主流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積澱成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楷模、社會精英原型。
  • 誠意正心,由內而外散發出人格魅力
    《大學》解讀之五 誠意正心上一篇文章,我們對《大學》八目中的前兩目「格物致知」進行了解讀。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誠意正心」。《大學》第七章,曾子解釋誠意為「不自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王陽明認為「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心的本質是至善無惡的,但因為意念發動,就容易產生各種欲望,所有要通過格物去為善去惡,從而達到誠意的境界,格物是誠意的功夫。《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天道規律,做到真正的誠意,就是把握了天道運行,自然無往不利。
  •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誠意」要從《大學》和《中庸》講起,它們原先都是《禮記》中的篇章。《禮記》內容博大精深,後來南宋的朱熹為了突出這兩篇文章的重要性,把它們抽取出來,單獨成書,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學》和《中庸》。《大學》有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高考作文輔導154:唯自律,方自由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請將這幾則材料聯繫起來思考,以「自律」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使用對偶式題目、並列式結構,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唯自律,方自由》《常懷自律,可得自由》《自律益成長,慎獨助夢圓》《殘月色不改,律己德常新》《自律之,篤行之》《行以自律,為則慎獨》《非自律無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