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許許多多無怨無悔、傾情奉獻的無名英雄,他們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在航天液體動力這個大家庭裡,一支來自11所(京)的團隊,伴隨著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成功發射實現「王者歸來」,也走到了世人面前。
這個團隊的名字,就是11所(京)氫氧發動機團隊。這個擁有「越磨礪越堅強」特質的團隊,展示了液體動力人「艱難困苦何所畏,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卓然風採,做出了平凡崗位上的非凡貢獻。
這是一支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從2017年7月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利後,兩年多的時間裡,11所(京)氫氧發動機團隊就開始艱苦卓絕的技術歸零和質量提升工作,一直過著下班無休、周末無休的生活。據統計,僅2019年二三季度,短短六個月,型號隊伍累計加班23000小時。最多的一個人,單月加班268小時,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奮戰在辦公桌前、試驗場內。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這支團隊沒有一句怨言,他們努力推動著故障分析歸零不斷向前,實現「保成功、保交付」的任務目標。
這是一支越挫越勇、越磨礪越堅強的隊伍。面對歸零過程的一波三折,面對問題極其複雜、難題接踵而來、難關此起彼伏的重重考驗,研製團隊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以大無畏的精神攻堅克難。他們不信邪,相信科學就是一個不斷增強認知的過程。真理的探尋之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韌勁,經得起風霜,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困苦,都能直面而上,勇往直前。他們用實際行動,執著守護著六院人心中那股壓不破、澆不滅的航天報國信念,用熱愛、堅持和堅守打贏了一場型號產品故障歸零和質量改進的肉博戰,實現了50噸級氫氧發動機的浴火重生,推舉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王者歸來」。
作為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巨無霸」,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在氫氧動力的支撐下,一飛沖天,順利完成這一舉世矚目的發射任務。從2017年7月的發射失利,到今天的王者歸來,期間的每一步,每一次跌宕起伏,都有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氫氧發動機團隊艱難困苦、涅槃重生的信念與堅守。
這是一支特別能奉獻的隊伍
兩年多的時間裡,型號隊伍都過著下班無休,周末無休的生活,研製進度計劃擺在面前,各項任務交付節點就在那裡,必須奮力拼搏,戰鬥到底。
據統計,僅2019年二三季度,短短六個月,型號隊伍累計加班23000小時。最多的一個人,單月加班268小時,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奮戰在辦公桌前、試驗場內……
高強度的工作,這群可愛的人沒有怨言,他們努力地推動著故障分析不斷向前,「保成功」是這兩年裡他們心中最大的事。
渦輪泵設計部副主任林奇燕,同事們都形容他是「住在辦公室的人」,如果所大樓還有一盞燈亮著,那光八成從他的屋裡傳來。有著一兒一女的他可謂是人生贏家,可這兩年的他,在家庭生活中卻成了隱形人。早上天未亮出發,晚上深夜才回到家,年幼的女兒經常問爸爸去哪兒了,懂事的哥哥會指著家裡的火箭模型,跟她說「爸爸在做一件很厲害的事」。
「愛人也是航天人,所以很能理解我。」
林奇燕和愛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就是不問他什麼時候回家,因為答案是不知道,只能什麼時候完成了任務什麼時候回家。他可能需要通宵畫圖,可能一晚上待在沒有信號的試驗臺檢測數據,可能在不能攜帶手機的車間裡查看發動機裝配情況。
「苦了愛人和父母了」,林奇燕滿滿的愧疚寫在臉上。「偶爾回去的早,看著小孩子的笑臉,就又充滿了力量,就感覺不到累了」說到孩子,他的眼睛又亮了起來。
深夜十二點,設計部總體組的幾位同事終於完成手中的工作,準備回家。組員蔣文山、黃克松都住在較遠的城裡,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到家。可最讓組長葉小強擔心的,是青年設計員李小芬的安全問題。
「放心吧,組長,最近我老公出差回來了,可以每天來接我下班。」 李小芬的話讓葉小強安了心。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李小芬的愛人每天晚上都出現在大院門口接她回家。
這位老公,被大家評價為「航天優秀好家屬」,陪著航天隊伍一起加班,守護「航天女將」的安全。大家開玩笑的說心疼他,可他心裡是非常樂意這樣做的。李小芬對信念的堅定,對工作的專注,對事業的熱愛,都讓他欣賞,讓他心甘情願成為航天人背後的堅實力量。「我也有航天情懷的,我能做到的支持,就是做好後勤,讓她心無旁騖」,「好家屬」這樣說。
夜晚的裝配車間,燈火通明。總裝組胡堅勇看著裝配好的發動機,終於鬆了口氣。一個月時間裡,組裡成員們每天晚上輪流在車間配合裝配、調試、驗收,必須把三臺發動機順利完成交付總體,這樣高的工作量,把大家都壓得繃緊了神經,好在今天終於暫告一段落。
出了車間,簡訊聲響起。拿起手機,「報告看完了,寫得不錯,作了略微修改,你看一下,有問題及時跟我反饋」,是孫慧娟主師的簡訊。看看時間,23:00。胡堅勇定了定神,向家的方向走去。「好好休息,明天再戰」,他對自己說。
在這個隊伍裡,每一個人都有關於「奉獻」的故事。有肉眼可見瘦了20斤的所長;有身體不舒服堅持幹完手中的活兒,晚上再去看急診的指揮;有家裡小孩兒需要手術,為了不耽誤工作,提前一天通宵寫完報告,第二天白天趕去醫院陪護的骨幹;還有把婚紗照拍攝一拖再拖,拖到不能再拖才出現在影樓的青年...
「把事兒做好,這才是真實的」,問到「奉獻」,總裝組的王志雲淡淡地說。
大家都把奉獻這件事看得很簡單,就是幹好活兒,站好崗,對得起手中的工作,對得起航天事業,對得起國家。
這是一支讓青年人快速成長的隊伍
「這兩年裡,青年隊伍的表現很棒,非常出彩」,副所長顏勇對於所裡青年隊伍的快速成長非常欣慰。
近兩年,型號隊伍補充了很多年輕的新鮮血液,「學習能力超強」的他們,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更是各放光芒。
凌晨四點半,周圍一片寂靜,在處理完手上最後一組數據後,主推進發動機設計部的周寧終於放下手中的活兒,趴下小憩。一夜的工作,有進展,有成效,夜沒白熬,周寧內心總結道。但他不敢多想,要抓緊時間利用好難得的休息時光。再過三小時,辦公樓陸續有員工來上班,新一輪的連軸轉即將開始。
「年輕就是資本,熬得起」,在問到是否會累時,這個小夥兒滿臉微笑,陽光地答道。
在所裡讀研兩年,入職一年,這位新員工、90後,在異常頻率數據分析上擔起了重任。其編寫的振動數據分析軟體,解析度高,效率高,而且能夠進行批處理,提取到詳細的信息進行規律研究。
「把自己該做的、能做的做到極致」。周寧說。「要提高我們的設計、分析能力,開發適合我們自身的高質量、高效率工具,將我們的時間更多地用在分析和總結,而不是重複勞動上」。
周寧也按照他所說的話在實踐著。入職不久,在同事的幫助下,他開始研究頻譜分析程序,並不斷琢磨,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優化,如今,在數據已有的情況下,可在不到兩小時內對振動數據進行頻譜分析並形成報告。周寧,正是當代青年有想法,敢實踐,能擔當的真實寫照。
在一次交流討論會上,渦輪泵設計部的李龍站起來說出了跟大家不太相同的觀點。一個年輕人能在專家面前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讓大家對「敢於發聲」的這個小夥兒刮目相看。
「所裡和設計部裡氛圍都特別好,能夠鼓勵我們去表達」,李龍說到。「看了很多國內外的文章,有一篇外文文獻跟我們的情況很像,應該可以參考借鑑。」
他的「敢言」,源自於對科學態度的堅持,更源自於主動翻閱大量文獻典籍後的理論自信。「多看點,多學點,儘可能地用理論支撐技術改進。」
五一節假日一早,李龍踏上了去哈爾濱的路程。哈爾濱工業大學負責相關仿真計算工作,而作為聯絡及基礎數據提供者,李龍還是覺得去看一看更放心。「前期沒時間,正好利用假期,可以去看一下,確認一下初始條件、邊界條件等是否與我們情況完全一致。畢竟是發動機產品,我們自己的理解最透徹,去了肯定是對仿真計算的準確性有益」。李龍說道。在從哈爾濱回來的第二天,他沒有片刻休息,加入了組裡的加班隊伍。
在坦途中,青年們不疾不徐地全面成長;在挫折中,青年們更增添動力,主動吸取營養急速成長。如今,他們已經實現了從航天「生力軍」到「主力軍」的跨越,在各個崗位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釋放著巨大能量。
這是一支越磨礪越堅強的隊伍
黑暗是什麼樣子,副總師王維彬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被失眠困擾的他,總是睜眼到天明,而這兩年多的時光,也是「在黑暗中探索,在摸索中前進」中度過。
到了2019年的4月底,這種失眠變的更嚴重了,必須藉助安眠藥,才能睡上一個完整的好覺。情況的出現源自一條頻譜圖上的伴隨頻率。
試車數據出現異常,打亂了型號隊伍的計劃。
「我們已經進行了一系列小改措施,按道理應該不會再出現問題」,疑惑與不解困擾著王維彬,而不停思考,尋求解決辦法的念頭24小時充斥著他的大腦。
此時,從不抽菸喝酒的他,痛風的老毛病隨之而來。趕來所裡給他送藥的愛人吳平生氣道:「你怎麼總是一幹事就不顧自己了。」嘴上說著氣話,吳平的眼眶卻因心疼而溼潤。
王維彬只能苦笑地說,「再堅持一下,馬上就有結果了」。
可什麼時候才是最終結果,還需要堅持多少下?
不止一次看到曙光,可總在關鍵時刻給人以致命一擊。在夢想裡,最難的從來不是努力,而是期待後的失望,等待後還是等待。是突然看不清未來的方向,是對之前作出努力的自我懷疑。這些,時常在夜晚侵蝕著他們堅定的心。
這種時候,沒有任何人說「放棄」。領導鼓勵他們說,「咱們再梳理一遍,看一看有沒有遺漏環節」;專家們提醒,「查看一下往年的試車記錄,做全面的對比分析」;骨幹們會說,「我把所有的試車數據導入新版軟體再批處理一下,看看結果」;青年們查閱各類國內外相關資料後,會大膽在會議中站起來說,「我認為可能是這種原因,...」。每一個人都越挫越勇,越磨礪越堅強。
因為他們就是不信邪,他們相信科學就是一個不斷增強認知的過程。
真理的探尋之路,本身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韌勁,經得起風霜,要他們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困苦,都能直面而上,勇往直前。
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去拼命守護那股壓不破、澆不滅的航天報國信念,也用熱愛、堅持和歲月打一場與故障的肉博戰。
最終,他們勝利了。
「故障本身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回過頭來看,就像是萬裡長徵,最終走到了勝利的終點。」主任設計師何昆這樣總結到。
駐守靶場兩個多月的王維彬,在迎來成功的第二天,終於睡了一個踏實覺。
為了長五遙三成功發射,他們走了好長一段路。從2017年的7月走到2019年年底,一個個青年設計員成長為骨幹,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專家,一批年輕領導危難中擔起重任,挑起大梁,他們一路都艱難地走過來了。
「航天報國的志向,堅定了我們戰勝困難的信心;航天強國的信念,讓我們越磨礪越堅強。」所長嶽文龍說到。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也要迎難而上,向著成功出發,這就是11所(京)氫氧發動機團隊的責任擔當,更是他們堅定不移的信仰。
孟俊賢/文
圖片由11所(京)提供
何怡/編輯
張美書 張平/審核
歡迎訪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投稿郵箱:httjnews@sina.com
主辦:航天六院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