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諸葛亮無疑是三國群英中最為璀璨的那顆星。但要問誰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不分伯仲,恐怕非司馬懿莫屬。無論才幹、膽識、生平業績,司馬懿都足以和臥龍諸葛亮平分秋色,不讓諸葛專美於前。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司馬懿對三國歷史進程的影響,還要超過諸葛亮。兩人出生年齡僅僅相差兩歲,但司馬懿卻比諸葛亮多活了19年,一口氣活了72歲,在三國而言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壽星。因此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繼續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一度成為三國後半期的主導人物,對三國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司馬懿的才能不遜於諸葛亮,但從道德品質而言,司馬懿卻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諸葛亮一生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心全意為國為民,絲毫不考慮個人得失與家族利益。但司馬懿卻正好相反,個人權位與家族利益在他心目中遠超國家,他才會背叛辜負曹丕曹叡兩代皇帝信任,鳩佔鵲巢,一手篡奪魏國皇權,成為毀掉魏國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不僅毀掉了魏國,還曾犯過一次不可饒恕的歷史罪行,給中國歷史發展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患,危害中原王朝長達數百年,更為離奇的是,300多年後讓隋煬帝成了最大受害者。
此事還要從三國初期說起。東漢末年,天下不僅有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割據勢力逐鹿中原,各地還分布著眾多武裝集團,擁兵自重稱霸一方。在遼東一帶,也就是如今的東北三省一帶,存在著一個割據勢力:公孫家族。公孫家族的第一任掌門人是漢朝遼東太守公孫度,他眼看漢末天下將亂,也拉起一支隊伍,當起了遼東土皇帝。
到三國後期,公孫家族傳到第三代公孫淵手裡。公孫淵自恃遠離中原,兵精糧足,在公元237年悍然自立為帝,建立大燕國,與魏國分庭抗禮。魏明帝曹叡勃然大怒,派遣太尉司馬懿帶兵四萬,殺奔遼東。公孫淵雖然也是一代梟雄,但到了司馬懿面前卻根本不是對手,經過兩個多月激戰,攻破燕國國都襄平,公孫淵家族被殺戮無遺。
本來首惡已經授首,遼東已經劃歸魏國版圖,此事即可告一段落。但陰險狠辣的司馬懿,為了一勞永逸永絕後患,在襄平城內展開一場大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被殺光。不僅如此,司馬懿還按照花名冊,把遼東居民四萬餘戶、三十餘萬人被強制遷徙內地,使得人煙稠密的遼東成為一片荒無人煙的空曠地域。司馬懿滅公孫淵,成為三國歷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以至於在《三國演義》中都對此事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很多人都從《三國演義》中第一次記住了公孫淵。
司馬懿出此昏招,給中國歷史發展帶來一場持續數百年的嚴重後患。原來遼東地區北部,還存在著一個小國高句麗,又稱「句驪」。此國也是以農耕立國,有著極強的擴張野心。但在公孫家族存在期間,屢次出兵討伐此國,「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使之屢次遭受重創,南下擴張之路被徹底遏制。
但司馬懿卻對遼東公孫淵家族和地方百姓,進行了一次斬草除根式的掃蕩,導致繁華一時的遼東從此迅速衰落,成了荒無人煙之地,無人駐防也無人耕種。而隨後三國進入拼殺更加激烈的後半場,魏滅蜀,司馬家族篡魏,西晉滅吳,嗣後又是連年混戰的南北朝,鬧得沸反盈天,再也無暇北顧。
遼東北方的高句麗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急速擴張,把整個遼東收入囊中。到隋朝時期,它已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勝兵數十萬的強國,不僅雄踞東三省,而且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隋煬帝清除認識到這一點,為了收復遼東、解除這一巨大威脅,他先後三次出動上百萬規模的大部隊,進行收復遼東之戰。由於戰事曠日持久,隋朝百姓不堪繁重的勞役、賦稅、兵役,高唱「無向遼東浪死歌」,紛紛揭竿而起,隋朝最終在隋末農民戰爭的濃煙烈焰中滅亡。此後唐太宗、唐高宗等人前後歷經將近一個世紀,數次大舉出兵出兵遼東,耗費沉重人力物力代價,才在公元668年徹底擊滅此國,遼東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版圖。可見司馬懿的那次遼東之戰,堪稱一次不可饒恕的歷史罪行。
參考資料:《三國志》《舊唐書》《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