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範迪克接受了英國國家媒體BBC的採訪,在採訪中談到關於利物浦的英超衛冕前景:
「當你到達最高點,之前仰望你的人都希望看到你從最高點開始跌落的過程。「
「高處不勝寒。想永遠保持在最頂端是最困難的事,比從低攀到最高還要難。」
「對我而言,我只想要做到問心無愧。我要竭盡全力,這樣直到我退役那天,我就不會因為自己沒有努力過而留下遺憾。」(保爾-範迪克-柯察金?)
就訪談主題「利物浦的衛冕前景」來說,範迪克形容自己的球隊作為衛冕冠軍站在最高點,一點毛病都沒有。確實,對更多的(非利物浦球迷)觀眾而言,沒有什麼比衛冕更無聊,也沒有什麼比看到冠軍落難更有戲劇性和話題度。
範迪克對困難的想像也合乎現實:利物浦不光要迎接冠軍競爭者發起的挑戰,不斷打敗他們;還得時刻警醒自我,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對冠軍的飢餓感,不能讓自己躺在功勞簿上過完這個賽季。
只是從「想到「到「得到」,中間還有個「做到」。
維拉7-2利物浦,從雙方場上的精神面貌來看,跑動更積極的一方是維拉,隊伍更團結的一方是維拉,對勝負更在乎的一方還是維拉。
所以範迪克提出的要求,利物浦並沒有真的「做到「。
那麼範迪克自己,又做到了嗎?
先來看看著名的足球評分網站Whoscore對範迪克的歷史評分情況:
可以看到,範迪克除了本賽季(20-21)和在凱爾特人的第一個賽季(13-14),其他賽季聯賽評分都在7分以上。高光時刻接近場均7.5分。
2018-19歐冠平均評分7.08(當賽季奪冠),2019-20歐冠略下滑到6.88,歐國聯賽事同樣在6.88分。
後衛場均評分7分以上是什麼概念,我們先來看看皇馬後衛拉莫斯的評分來做個對比:
拉莫斯的職業生涯太長,我們只選從2012年西班牙近年最後一次奪得洲際大賽(2012歐洲杯)開始看:
無論西班牙國家隊還是皇馬,拉莫斯一直是隊長兼絕對主力。2012年西班牙奪歐洲杯,拉莫斯場均7.30分;2015-16、16-17、17-18皇馬連續三個賽季奪得歐冠,拉莫斯評分分別是7.56、7.26和7.10。其他時候,拉莫斯基本也在場均7分以上。
所以,很直觀地可以得出結論:從評分來看,範迪克跟拉莫斯是同一級別的後衛。雖然兩者有差距,但差距也很小。
問題就出在範迪克本賽季的評分上面,4場聯賽平均6.47分——僅比曼聯的林德洛夫本賽季均分(6.42)高0.05分,而林德洛夫表現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範迪克飄了「並不只是一句玩笑話。他本賽季的表現失去了以往的穩定性,以前的超大範圍補位不見了,聰明的攔截不見了,球門前給球迷和隊友的信心也不見了。
如果說這隊利物浦的最高點是2019-2020賽季奪得英超,那範迪克個人迄今為止的頂點就是2018-2019奪得歐冠。當時,英超流傳著範迪克整個賽季沒有被過過一次的傳說,他榮膺英超最佳球員和歐洲最佳球員,手握歐冠獎盃,成為2019年的金球獎最大熱門。
轉折點出現在和金球競爭對手之一C羅直接對話的歐國聯決賽。最終葡萄牙1:0戰勝荷蘭,C羅為自己的榮譽欄又加一個獎盃,為金球之爭增加一個砝碼;而範迪克賽後卻落選了歐國聯最佳陣容,他的隊友德裡赫特入選。
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梅西有西甲、歐冠、歐洲三個金靴頭銜、西甲最佳球員和西甲冠軍;範迪克有英超最佳球員、歐洲最佳球員和歐冠冠軍;C羅有意甲冠軍和歐國聯冠軍。最大熱門是風頭正盛的範迪克,他有望繼莫德裡奇之後徹底終結梅羅壟斷金球獎的年代。
頒獎前採訪,記者問道:「C羅今晚沒有來,是不是少了一個爭金球獎的對手?」範迪克可能是為了活躍氣氛,說出一句頗具爭議的話:「他是對手嗎?」儘管範迪克後面補充了解釋:「我認為他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人們只記住了前半句,並且認為這是範迪克目中無人的表現。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梅西力壓範迪克奪得個人第6座金球獎。
回顧這次的金球之爭,論實力,當時範迪克號稱整個賽季沒被過一次;輪榮譽,他拿到本年最高榮譽歐冠,英超也僅差1分屈居第二。比起梅西,範迪克的表現絕對不差,榮譽猶有過之。那到底輸在哪?
可能,就是範迪克的個人影響力還不夠。
(範迪克:就因為這個?)
這一點,看看評選金球獎的《法國足球》今年舉辦的歷史最佳球員評選就明白:在中衛位置上的10個候選人裡,近10年來的球員和現役球員都僅有一人,而且是同一人,他就是我們前文提過的塞爾吉奧-拉莫斯。
如果說範迪克上兩個賽季的表現不遜巔峰拉莫斯;但他在中衛位置上的影響力和成就,都還遠遠比不上拉莫斯。
試想一下,如果是巔峰拉莫斯去跟梅西競爭金球,又有幾成勝算呢?在球迷而言,承認拉莫斯「歷史級優秀」的最多只有一半,還是會有很多人反對的;但如果是範迪克有拉莫斯的成就和榮譽積累,可能他真的能贏梅西拿到金球。
成就和獎盃趕上同位置的拉莫斯,影響力上升到可以真正跟梅西競爭金球,範迪克要是還沒做到這兩樣,又談何自己已經站到最高點呢?
加油吧,利物浦的菲爾吉爾-範迪克。
(本文由頭條號:粉皮at王 原創發布,歡迎關注,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