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前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
這個問題,似乎有兩個預設條件——
第一,默認「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是正確結論。
第二,默認商、周屬於奴隸制社會。
請恕冒昧,題主還有一個不很嚴謹的判斷,春秋戰國也屬於周,是東周裡的兩個不同階段。
怎麼說呢?
首先,如果稍微留心的話,可以發現,現在不少書籍文章中,已經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平民起義」了,而不是再說「農民起義」。
這個新的說法,可能更為嚴謹。陳勝,或曰陳涉,本為「戌卒」,參與起義者裡有農民,但一定也有其他平民參與其中。《史記.陳涉世家》裡已經說得很清楚。
其次,如果說陳勝吳廣是「平民起義」,那就不是「大規模的第一次」了。
《國語.邵公諫力王弭謗》云:「厲王虐,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史記.周本紀》曰:「(厲)王暴虐侈傲,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彘」,指現在的山西霍縣一帶。
這事發生在公元前841年,西周中後期。既然國人「襲厲王」,肯定可以算作是起義了。而且,國人,不僅包括貴族,也包括平民,或許還包括奴隸。
這樣說,陳勝吳廣起義,也不能算「大規模的第一次」。
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問題。
不短時間裡,郭沫若先生1929年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說法,屬於主流觀點。
他的主要論據,是「不在於人們生產什麼,而在於用什麼生產」,因此,鐵器作為生產工具,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關鍵。
他認為,魯宣公十五年,即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時間點。
郭公之觀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已產生巨大影響,其後又持續影響了史學界數十年。
上個世紀最後十年中,中國許多史學界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這種新觀點,不完全是從理論出發,而是依據了已經相當豐富的考古成果。
「新觀點」的總體邏輯是——
人類歷史,經考古已經證實存在蒙昧和文明兩大階段——舊石器時代為蒙昧時代;新石器時代進入文明時代。
人類在進入文明時代過程中,經歷了由原生社會之最後階段——農村公社向新的社會制度的演進。
而這種演進,有兩種方式——可能演變為奴隸制社會;亦可能演變為封建制社會。
此時——第一,任何社會之形態的演變,都是一個漸進過程;第二,在此種漸進過程中,很可能呈現「相互包含」的狀態,例如,家庭中奴隸和農奴同時存在。
由此,結論是——奴隸制並非是任何一個社會的必經階段;奴隸制與農奴制也不是必然前後銜接的社會形態的演進規律。
越來越多學者,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中國遠古到上古時期,沒有一個獨立的、持續很長時間的奴隸社會階段。而 「夏」,屬於文獻記載中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商」,屬於發展了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周」,特別是「西周」,屬於「宗法封建制」社會。
夏,暫不可考。商、周,確有奴隸存在。比如西周初期,古籍的「鬲」、「歷」、「黎」、「隸」等,均表示「隸屬」關係,很可能即指「奴隸」。
但也在西周,奴隸,更多稱為「臣、妾」,《書》《易》《左傳》均可為證。
總之,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當時存在一個龐大的與奴隸主階層相對應的奴隸階層。
如是,以奴隸社會不會形成農民起義,就不是站得住的論據了。
那是不是秦以前有農民參加的「平民起義」少呢?
或許。
原因,之一,起義可能有,但文獻沒記載,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秦以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平民和君王之間的矛盾。
蘇秉琦先生認為,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王國時期」。
夏,仍然不去說。
商,從前1600-前1047,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商滅夏,然後是開拓四土的戰爭。
如鳴條之戰、仲丁伐藍夷等等。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商與夏以及商與四土方國的矛盾。
第二階段,九王之亂,商王族內部爭奪王權的亂鬥,導致商亳五遷。
第三階段,武丁之後的徵伐及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
武丁時期,卜辭記載的戰爭約六十起,如對宙方、基方、亙方戰爭;對夷、巴、龍等戰爭;對土方的戰爭,等等。
還有廩辛、康丁對羌方和其他方國的戰爭;武乙、文丁對西北方國的徵伐;帝乙、帝辛對夷方、盂方的戰爭,等等。
從卜辭看,武丁以後,幾乎永遠在打仗。打仗,就要全國動員,反而會掩蓋其他矛盾。
西周,從前1046-前771,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王伐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
除了立國,還是穩固政權,特別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打了好幾年,然後又大量移民。整個國家,處於全體動員和管控之中。
第二階段,成康時期,這是西周最穩定的幾十年。
這期間,西周宗法和分封以及井田制,都得到全面落實的機會,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三階段,昭王至幽王時期。
此階段,西周一方面對外大闊疆土,另一方面,國內矛盾也不斷積累。厲王被逐,發生於這個階段。
此外,遊牧民族入侵也成為大患。
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總體是貴族與貴族、西周貴族與周邊方國,以及與遊牧民族的矛盾。間或存在國內統治者和平民之間的矛盾。
東周,從前770-前221。
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這兩個階段中,主要矛盾是諸侯之間的矛盾。
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諸侯,戰國初年只剩二十餘家;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春秋即開始爭霸;戰國二百五十五年中,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幾乎年年在打仗。
不是這些時候的平民生活美滿安定,而是統治者與平民之間的矛盾被戰爭「衝淡」和「掩蓋」了。
秦朝,繼西周之後第二次實現了大一統,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統,中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最高封建統治階層與平民間的矛盾,除去外族入侵的時候,成為平時的主要矛盾,「平民起義」也就或大或小輪番上演了,尤其是在每個王朝的後期,土地集中加劇,民不聊生,特別是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就更容易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