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秦朝以前為什麼從來沒有聽過「農民起義」這檔子事

2020-12-17 無敵紫荊

「秦朝以前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

這個問題,似乎有兩個預設條件——

第一,默認「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是正確結論。

第二,默認商、周屬於奴隸制社會。

請恕冒昧,題主還有一個不很嚴謹的判斷,春秋戰國也屬於周,是東周裡的兩個不同階段。

怎麼說呢?

首先,如果稍微留心的話,可以發現,現在不少書籍文章中,已經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平民起義」了,而不是再說「農民起義」。

這個新的說法,可能更為嚴謹。陳勝,或曰陳涉,本為「戌卒」,參與起義者裡有農民,但一定也有其他平民參與其中。《史記.陳涉世家》裡已經說得很清楚。

其次,如果說陳勝吳廣是「平民起義」,那就不是「大規模的第一次」了。

《國語.邵公諫力王弭謗》云:「厲王虐,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史記.周本紀》曰:「(厲)王暴虐侈傲,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彘」,指現在的山西霍縣一帶。

這事發生在公元前841年,西周中後期。既然國人「襲厲王」,肯定可以算作是起義了。而且,國人,不僅包括貴族,也包括平民,或許還包括奴隸。

這樣說,陳勝吳廣起義,也不能算「大規模的第一次」。

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問題。

不短時間裡,郭沫若先生1929年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說法,屬於主流觀點。

他的主要論據,是「不在於人們生產什麼,而在於用什麼生產」,因此,鐵器作為生產工具,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關鍵。

他認為,魯宣公十五年,即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時間點。

郭公之觀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已產生巨大影響,其後又持續影響了史學界數十年。

上個世紀最後十年中,中國許多史學界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這種新觀點,不完全是從理論出發,而是依據了已經相當豐富的考古成果。

「新觀點」的總體邏輯是——

人類歷史,經考古已經證實存在蒙昧和文明兩大階段——舊石器時代為蒙昧時代;新石器時代進入文明時代。

人類在進入文明時代過程中,經歷了由原生社會之最後階段——農村公社向新的社會制度的演進。

而這種演進,有兩種方式——可能演變為奴隸制社會;亦可能演變為封建制社會。

此時——第一,任何社會之形態的演變,都是一個漸進過程;第二,在此種漸進過程中,很可能呈現「相互包含」的狀態,例如,家庭中奴隸和農奴同時存在。

由此,結論是——奴隸制並非是任何一個社會的必經階段;奴隸制與農奴制也不是必然前後銜接的社會形態的演進規律。

越來越多學者,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中國遠古到上古時期,沒有一個獨立的、持續很長時間的奴隸社會階段。而 「夏」,屬於文獻記載中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商」,屬於發展了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周」,特別是「西周」,屬於「宗法封建制」社會。

夏,暫不可考。商、周,確有奴隸存在。比如西周初期,古籍的「鬲」、「歷」、「黎」、「隸」等,均表示「隸屬」關係,很可能即指「奴隸」。

但也在西周,奴隸,更多稱為「臣、妾」,《書》《易》《左傳》均可為證。

總之,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當時存在一個龐大的與奴隸主階層相對應的奴隸階層。

如是,以奴隸社會不會形成農民起義,就不是站得住的論據了。

那是不是秦以前有農民參加的「平民起義」少呢?

或許。

原因,之一,起義可能有,但文獻沒記載,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秦以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平民和君王之間的矛盾。

蘇秉琦先生認為,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王國時期」。

夏,仍然不去說。

商,從前1600-前1047,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商滅夏,然後是開拓四土的戰爭。

如鳴條之戰、仲丁伐藍夷等等。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商與夏以及商與四土方國的矛盾。

第二階段,九王之亂,商王族內部爭奪王權的亂鬥,導致商亳五遷。

第三階段,武丁之後的徵伐及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

武丁時期,卜辭記載的戰爭約六十起,如對宙方、基方、亙方戰爭;對夷、巴、龍等戰爭;對土方的戰爭,等等。

還有廩辛、康丁對羌方和其他方國的戰爭;武乙、文丁對西北方國的徵伐;帝乙、帝辛對夷方、盂方的戰爭,等等。

從卜辭看,武丁以後,幾乎永遠在打仗。打仗,就要全國動員,反而會掩蓋其他矛盾。

西周,從前1046-前771,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王伐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

除了立國,還是穩固政權,特別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打了好幾年,然後又大量移民。整個國家,處於全體動員和管控之中。

第二階段,成康時期,這是西周最穩定的幾十年。

這期間,西周宗法和分封以及井田制,都得到全面落實的機會,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三階段,昭王至幽王時期。

此階段,西周一方面對外大闊疆土,另一方面,國內矛盾也不斷積累。厲王被逐,發生於這個階段。

此外,遊牧民族入侵也成為大患。

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總體是貴族與貴族、西周貴族與周邊方國,以及與遊牧民族的矛盾。間或存在國內統治者和平民之間的矛盾。

東周,從前770-前221。

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這兩個階段中,主要矛盾是諸侯之間的矛盾。

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諸侯,戰國初年只剩二十餘家;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春秋即開始爭霸;戰國二百五十五年中,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幾乎年年在打仗。

不是這些時候的平民生活美滿安定,而是統治者與平民之間的矛盾被戰爭「衝淡」和「掩蓋」了。

秦朝,繼西周之後第二次實現了大一統,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統,中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最高封建統治階層與平民間的矛盾,除去外族入侵的時候,成為平時的主要矛盾,「平民起義」也就或大或小輪番上演了,尤其是在每個王朝的後期,土地集中加劇,民不聊生,特別是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就更容易爆發了。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是農民起義嗎?
    分封制天子封的是諸侯,由諸侯再分封卿大夫,由卿大夫再分封士,一級一級分封下去,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天下雖然統一,分封雖然消除,可是受分封制影響的那批人並沒有消滅,六國雖然滅亡,諸侯雖然消失,但原東方六國的諸侯之後、卿大夫、士並沒有被消滅,或者因為軍功成為秦國官吏,或者失去世襲權力成為平民,更有甚者成為秦朝的階下囚。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這篇文章叫《陳涉世家》,出自漢朝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是《史記》中的第四十八篇文章。《陳涉世家》主要寫了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喊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農民起義,是中國古代社會裡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 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說起農民起義大家可以想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更替時期都有這種事情發生,可為什麼其他人起義就被稱之為謀反,但是農民起義的鼻祖陳勝吳廣起義卻被稱為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陳勝領導的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以農民為主導起義的事件,所以這次起義在歷史上的影響很深遠,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名言流傳。可為什麼作為農民的陳勝和吳廣要一起反了秦朝的統治呢?
  • 宋朝農民起義居歷朝之冠,為何卻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有無數的王朝,這些王朝各有各的強勢,也各有各的弊病,但無一例外,都會因為土地兼併而使農民生存空間越發狹窄,最終農民忍受不了被迫起義,在農民起義軍和北方異族的打擊下,王朝滅亡。秦朝亡於陳勝吳廣起義,漢朝雖不是亡於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深深動搖了漢朝的根基,隋亡於農民起義,唐亡於黃巢起義,明亡於闖王,清末有太平天國。
  • 大澤鄉起義:太史公在書中記下的這句話,隱藏著巨大的歷史真相
    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他的爆發反映了秦朝社會的深刻矛盾已經到了無法圜轉的地步。作為這場起義戰爭的領導者,陳勝因此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並因此被太史公列入世家之列。但這場農民起義僅僅經歷了九個月就以失敗告終,陳勝死於非命,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也就此告一段落。關於這場起義,還有一些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尋。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獲得成功的有兩個人,一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
  • 「揭竿起義」為何會突然爆發在秦朝,而不是發生在夏商周與春秋戰國?
    在這裡我並沒有使用「奴隸起義」或者「農民起義」等帶有鮮明階級標籤的詞語。因為在中國就沒有完全純粹屬於某個階級的大起義,特別是「農民起義」。因此,我不願意對於凡是來自民間的起義加入階級意識形態,更願意統稱他們為「揭竿起義」或者「平民起義」。這樣也可以避免在農民、國人與奴隸等階級身份與界定歷史時間上進行糾纏。
  • 當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才會感到心酸
    熱鬧開場、倉促收場,這也幾乎成了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通病。古往今來,真正的農民起義幾乎就沒有成功的,要麼逐漸變性,要麼徹底消亡。因為農民起義都會遇到幾個先天性的缺陷: 1、人才匱乏。像陳勝吳廣起義,雖然響應的人多,但真正能辦事的卻少。
  • 中國史上最霸氣的五大農民起義的口號,各有千秋,你更喜歡哪個?
    1、陳勝、吳廣起義他們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可以說是大家最熟悉的。中國第一個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末年,在秦二世的昏庸殘暴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 王莽建立的新朝與秦朝幾乎一樣長,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秦始皇雖然被黑了兩千多年,更是被冠以「暴君」惡名,秦朝也僅傳兩帝一王,國祚約15年,最大疆域約340萬平方公裡,但秦始皇及其秦朝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影響那是巨大而深遠的。對於王莽和新朝相信不少人是陌生的,特別是新朝這個比較奇怪的國號,可能有人都沒聽過。王莽的新朝也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享國15年,與秦朝差不多,疆域巔峰時約405萬平方公裡,比秦朝還大。
  • 山洞古墓挖出秦朝竹簡,陳勝吳廣真實身份被曝光:不是農民!
    ,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所以,我們從小就認為,陳勝吳廣是農民,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我們學習的的歷史知識中,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不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命數,於是他們揭竿而起,點燃了人們心中抗秦的怒火,一時間雲集響應,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帝國大廈。
  • 大一統王朝頻頻出現的「農民起義」,在先秦時代為何很少發生?
    從流傳下來的歷史典籍來看,中國的歷史以秦朝為分界,在改朝換代一事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秦後封建王朝的滅亡多半和農民起義脫不開關係,但是先秦時代似乎很少出現農民等被統治階級的起義現象。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真相超出你的認知!
    臺灣當代學者傅樂成則使用較為中性的「民變」來稱呼「農民起義」。1. 從領導層來看,「農民起義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農民起義」,首要之務,是考察其領導層的基本構成。事實上,所謂「農民起義領袖」,幾乎沒有種地的農民,他們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貴族後裔。這些人起事之初,亦無人懷抱「反抗地主階級」之目的。
  • 宋朝為何沒有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文/寂寞的紅酒農民起義,是我國古代困擾中原王朝的一個大問題。歷代中原王朝都對農民起義非常頭疼,因為在古代農民起義是常有的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爆發農民起義,而且很多都是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很多王朝就是被這種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推翻的。不過有意思的是,宋朝時期,我國境內農民起義數量非常頻繁、但起義的規模卻很小,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更是幾乎沒有。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宋朝為何沒有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首先,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人的生活質量是非常高的。
  • 為什麼農民起義大多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打通任督二脈
    而這,才是我們值得探究原因的那部分農民起義。這樣的農民起義也還是有很多,像陳勝吳廣起義、黃巾大起義、孫恩盧循起義、隋末農民大起義、黃巢起義、王小波起義、紅巾軍起義、明末農民大起義等等。,反之則循環第二步或直接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農民起義,我們都找不到痕跡的原因,因為沒能引起廣泛的共識,他們在第一步就撲街了,因此只能在某些地方官員的列傳中找到蛛絲馬跡。
  •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僅僅只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嗎?還是另含私心
    陳勝吳廣所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它來也猛,去也猛,雖然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但至少也點燃了反秦的怒火,使得無數英雄豪傑紛紛湧起,讓強大的秦國也終究逃不了覆滅的命運。陳勝吳廣之所以會鋌而走險地起義,毫無疑問是因為秦朝毫無人道的暴政,但他們兩人僅僅只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有沒有私心包含在裡面。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古代的農民起義,哪句口號最霸氣,最讓人熱血沸騰?
    凡是朝廷不作為或是出現暴政時,農民生活難以為繼,往往會爆發起義。所謂官逼民反,便是如此。作為被統治者,農民物資短缺,所依仗的是一腔熱血和人多勢眾。為儘快招兵買馬,建成一支起義軍隊伍,起義軍首領往往會用口號號召眾人,到清朝義和團時期,甚至會走上街頭宣傳。
  • 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這是來自於大澤鄉起義青年的一句靈魂拷問。自以為可以「傳之萬世」的秦王朝,在這位「翁牖繩樞之子」領導的暴動之下搖搖欲墜,走向了崩潰的邊。然而,這位起義的始作俑者卻慘死於自己的車夫莊賈之手,為天下笑,何也?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 春秋戰國之前為何沒有農民起義?答案或許本身就是個笑話!
    如果說後來的秦國因為尚武而爭霸天下,那麼這個時期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尚武之國,都有爭霸天下的機會。就是這樣尚武的時代裡,我們卻很少看到有民間的起義之事,或有的也只是零散的盜賊嘯聚山林,還稱不上起義,稱不上與當時的諸侯國直接對抗。這些盜賊不過是些被逼得無法生活下去的良民,最後選擇了一條最不想選擇的道路而已。可是,很奇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