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葉分為6大類或說6大茶系: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其中綠茶經過窖花處理可製作成花茶,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菊花茶、玉蘭花茶、珠蘭花茶、勿忘我花茶、金盞花茶、百合花茶等(前幾日品嘗到梔子花茶,是窖制的花茶,並非茶葉愛好者把自己喜好的花的品種與茶葉混合然後衝泡的這種形式、這種應屬於調味茶、如果使用過濾材料包裝的話就可以稱之為「袋泡調味茶」,下面會講到)。
普洱熟茶從屬於黑茶,普洱生茶具體從屬於什麼茶系,眾說紛紜(有說是綠茶的,也有人說是黃茶、白茶、烏龍茶),其實運用茶葉初制、精製生產工藝來區分的話,也並不是很難,主要看此批次普洱曬青毛茶的茶廠茶農具體使用的是什麼制茶工藝,則屬於什麼茶,如黃茶的製作工藝中關鍵點是悶黃,如果此批次普洱生茶工藝確實是依據黃茶或者類似黃茶生產工藝而製成,則可稱之為黃茶;具體各茶類製作生產工藝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此類參考資料很多,主要區分在於生產過程中是否發酵以及發酵的程度,如綠茶(發酵度:0)不發酵;白茶(發酵度:5%-10%)微發酵茶;黃茶(發酵度:10%-20%)微發酵,稱為「悶黃」;青茶(烏龍茶)(發酵度:15%~70%)半發酵茶;紅茶(發酵度:70%-90%)全發酵茶 【特點】;黑茶(發酵度:100%)重發酵、後發酵。從而形成各茶的內質(包括)特點特徵,如清湯綠葉、黃湯黃葉、紅湯紅葉、綠葉紅邊、青褐烏褐、紅豔明亮等
袋泡茶是成品茶的一種加工包裝形式,關鍵點為用過濾材料包裝而形成;原料是一定規格(如長短、粗細、顆粒大小、碎度、克重等)的茶樹的、芽、葉、嫩莖以及上面說到的花茶。依據GB/T 24690-2018(袋泡茶推薦性國家標準)的理解,除花茶袋泡茶外(花茶袋泡茶,原料為經窖制的花茶、允許剩有少量的花碎或整花),其他袋泡茶原料只應為6大茶系的其中一種茶,如紅茶袋泡茶、綠茶袋泡茶、烏龍茶袋泡茶、白茶袋泡茶、黃茶袋泡茶、黑茶袋泡茶;不應有如紅茶綠茶袋泡茶、紅綠袋泡茶、紅黑袋泡茶等;更不應有非茶葉類與茶混合而成而命名的袋泡茶,如荷葉袋泡茶、枸杞袋泡茶、牛蒡袋泡茶等;如果確實需要生產此類產品但不屬於袋泡茶的命名方式,則應依據調味茶以及代用茶標準生產及命名,如荷葉紅茶袋泡茶應命名為「XX袋泡調味茶」、如荷葉袋泡茶應屬於「袋泡代用茶」;袋泡茶、調味茶、代用茶本質上都是茶葉生產分裝包裝的一種形式,本質上都是飲品,但工藝上有不同的要求,如調味茶必須標註「營養成分表」,袋泡茶、代用茶可以不標註。詳情可參照GH/T 1347-2019(調味茶推薦性行業標準),GB/T 1091-2014(代用茶推薦性行業標準)等。
以上部分內容相對偏向於生產加工個人及集體,作為一個普通的茶葉消費者來說需要了解些什麼呢?編者總結以下幾點。
一、購買散茶,除應了解此款茶葉的鑑別評茶能力外,還應查看或者索要「食品生產許可證」(在相互方便的情況下可以自行列印、複印或拍照之類),茶葉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首先是商品即需有商品應該有的屬性,另外茶葉屬於食品即需有食品應該有的屬性;從茶農手上直接購買的則不一樣,茶農可以將茶葉作為農產品銷售。關於「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理解以及解釋請自行查閱,暫不作補充。
二、購買包裝茶,如袋裝、盒裝、灌裝等。和購買其他食品一樣,首先是查看標籤標,生產許可證號、執行標準號、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如執行標準號,正如以上所說各類茶葉有各自的生產標準,如陳皮普洱茶應屬調味茶、陳皮普洱袋泡茶應屬袋泡調味茶,生產廠家生產許可證明細頁內應有這一項資質、沒有則為超範圍生產、為違規違法行為,標籤內應有營養成分標籤【執行企業標準的話會有所區別,如該企業針對此產品申請並通過了一套標準如「含茶製品企業標準」,具體內容需要查閱該企業的此企標方能知曉;地方標準可以自行查閱,也屬於特殊情況;即某產品通過企業申請被地方以及市場監督管理局審核通過的標準】)
三、購買後,拆包裝品嘗評茶。如遇到品質惡劣、欺詐等情況怎麼辦呢?首先與銷售方或者生產廠家取得聯繫,陳述事實以及希望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法;未能解決即可告知想要通過向有關部門投訴解決,還是不予以解決的話;則向生產廠家所屬的或者購買者當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投訴解決【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的申請取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少則幾十萬元,百萬元、千萬元也很正常;所以一般只要消費者不屬於職業性打假人員,不屬於真正的無理取鬧,一定會在被投訴之前,為消費者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