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火一樣的熱烈,火一樣奔放,痴情的人啊,心上有了她,有種幸福叫地久天長……」近來,一首《火紅的薩日朗》在網絡上爆火,歡快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歌詞,充滿濃鬱的草原民族風情,備受大家喜愛,傳唱度極高,各種翻唱、舞蹈也層出不窮。
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著名詞作家、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劉新圈。他從2007年開始歌詞創作,先後發表原創歌曲五百餘首。耳熟能詳的《套馬杆》《我要去西藏》《天籟傳奇》《萬馬奔騰》《風到湘西會唱歌》等都出自他手。近日,劉新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歷程以及創作理念,他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歌聲,和個體對世界的感知、生命的理解,讓更多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平常心看待《火紅的薩日朗》的爆火
《火紅的薩日朗》是歌手烏蘭託婭2012年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劉新圈作詞。這首歌清新自然,濃濃的草原民族風融入流行元素,一經推出便反響不俗。近來,歌手「要不要買菜」對這首歌進行翻唱,以清新歡快的吉他聲配以柔和細膩的男聲,再一次掀起傳唱熱潮。眾多網友也紛紛錄製《火紅的薩日朗》的翻唱或舞蹈視頻發在網上,這首歌已經一首「全民熱歌」。
劉新圈說,當時寫《火紅的薩日朗》是想傳遞一種人生的美好。薩日朗是蒙古語,是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花,火紅的顏色給人熱烈奔放的感覺,用一朵花的名字去寫具有草原風情的歌曲,給人一種空間的想像,同時借著這種花去表現人們對美好自由的嚮往。而且採用流行音樂加入民族元素的寫法,更吸引年輕人,擴大了它的受眾層。
「我一直都很努力地寫歌詞,每一首歌火起來都有它的機緣巧合,跟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時隔近十年,《火紅的薩日朗》再次翻火,劉新圈並沒有覺得特別意外,他表示,這首歌符合人們對美好的嚮往。歌手「要不要買菜」把這首歌翻唱成民謠風,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而且靠網絡特別是短視頻平臺廣泛傳播迅速地火了起來。他坦言,這首歌的爆火,說明受眾對自己作品的認可,這也是每一個詞作者渴望的。但歌曲火不火,都不影響自己一如既往地對詞創作的認真、嚴謹的態度。在他看來,歌曲火起來需要好的作品加上機緣巧合,但有的作品不火也不能說它不是首好歌。「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不是奔著它的火去創作,它不火就很著急,不是這樣的,只有創作出打動自己的歌曲,才能感染別人,首先得把自己的作品寫好了。」
從事歌詞創作第二年就寫出紅遍大江南北的《套馬杆》
劉新圈生於1968年,現居河北石家莊。說起劉新圈的創作經歷,繞不開紅極一時的《套馬杆》,這是他從事歌詞創作第二年就寫出來的作品,轟動歌壇,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不足一個小時寫就這首歌也成了一段佳話。
這首歌與同年他創作的《我要去西藏》等多首歌曲收錄在烏蘭託婭的專輯《我要去西藏》中,該專輯獲「2009年第一季度最佳唱片獎」。《套馬杆》還獲得了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舉辦的「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歡的歌曲;獲得由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中國音樂金榜聯合主辦的「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巡禮·原創十大金曲」以及由美國DTS公司舉辦的「DTS 10周年慶典」金曲獎等獎項,並成功登上2014年央視春晚。
劉新圈認為,在短時間內寫出這樣受歡迎的歌曲,跟自己二十多年的文學積澱分不開。他從小就喜歡文藝,在歌詞創作前,就寫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17歲時就在刊物上發表詩歌。
劉新圈從事歌詞創作是在2007年。「當時正處於詩歌創作的迷茫期,正好有音樂人通過網絡找到我,請我為已經譜好曲的歌填詞,當時還對於歌詞還沒有清晰的概念,但自己平時也喜歡聽歌,而且詩歌和歌詞很相近,就根據已經定好的曲調和字數進行填詞。」劉新圈說,沒有想到填完之後就有市場。這也是對於自己作品質量的一種認可,他好像又找到了另一個方向,從此開始學習歌詞專業方面的知識。
在劉新圈看來,好的歌詞和優秀的詩歌一樣,看了讓人心動。一首歌能火起來除了機緣巧合,更要有思考在裡面。歌詞創作者需要關注時代的發展、大眾的心理,思考時代與音樂的關係。「在這個時代的節點,受眾在想什麼,嚮往什麼?如果創作的作品符合大眾的心理,就會被廣泛認可。」劉新圈回憶,創作《套馬杆》的那段時間,他感覺無論是身邊的人,還是自己,生活壓力都很大,嚮往著回歸自然,過上自由、美好的生活。《套馬杆》就符合了大家對於遠方的嚮往。「歌詞創作者自己也處於這個時代中,真誠地『我手寫我心』,也會引起大家的共鳴。」
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人生美好
十多年來,劉新圈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且和一些知名歌手合作,包括鳳凰傳奇演唱的《天籟傳奇》、何靜的《天邊的格桑花》、騰格爾的《萬馬奔騰》、龐龍的《向南的窗子》、劉和剛的《金珠瑪米》《最美的月亮》《你還有多少老朋友》、金志文的《一個人的城市》、蒙克的《草原請你來》、張也的《心向陽光》、陳思思的《風到湘西會唱歌》等。
這些作品積極陽光、清新質樸,貼近生活,富有對理想對生活的熱情,充滿正能量。並且不少歌曲融入民族元素,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
「傳遞人生美好、傳播中國文化,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創作的一個方向。」劉新圈說,如果說剛開始寫詞,有意尋求民族元素和流行音樂的結合,那麼後來覺得這更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創作思路也越來越清晰,甚至上升到一個民族文化的高度。歌曲也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詞作者也要有社會責任感,向世界傳播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不管是不是世界的,都是最中國的。」劉新圈告訴記者,他已經創作了二十多個民族的歌曲。包括他曾獲得的由中國音協立項,中國文聯和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創作十首歌曲,分別是漢族、藏族、壯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的歌曲。他還想為更多的少數民族創作能夠流傳下來的歌曲。
此外,他也想向受眾傳遞一種真情和正能量,「希望通過自己的歌聲,和個體對世界的感知、生命的理解,讓更多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用簡單自由的心態寫歌
雖然眾多名曲傍身,並獲得了不少獎項,劉新圈依然保持低調,用簡單自由的心態寫歌。閒時他會種種小菜園、和圈內的老友聚聚探討業務。而他更多的時間在採風創作。
「採風很重要,寫一個地方的歌,一定要對它有所了解,包括人文、歷史、地理、信仰、風土人情等等。」劉新圈說,除了採風外,還可以通過紀錄片、影視劇以及其他材料等積累素材。每寫一首歌,他都做了大量的功課。在他創作的《廣西廣西》中有句歌詞「沿著徐霞客的足跡,走進徐悲鴻的煙雨」,十分驚豔。「大家都知道現在陽朔到桂林這條旅遊線,是沿用徐霞客考證風景最好的線路,也知道徐悲鴻一生畫馬,或許不知道徐悲鴻少有的山水畫代表作畫的就是灕江。」劉新圈說,這和平時的積累分不開。
劉新圈也帶著責任感不斷嘗試不同的創作風格,包括流行歌曲,少兒歌曲等。他還參與創作了一批重大題材的作品,並多次參加公益活動。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創作了歌曲《生命》,2016年創作李保國先進事跡題材歌曲《我們需要像您這樣的人》,2017年響應中國文藝志願者「文藝扶貧」號召,為湖南瀘溪縣創作扶貧歌曲《風到湘西會唱歌》,2018年參加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隊赴高鐵建設線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創作歌曲《時光站臺》,並多次參加中國音協「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系列活動,創作《藏》《嚮往拉薩》《心向陽光》等,以及河北省音樂家協會「歌唱祖國、禮讚英雄」主題活動,創作了歌曲《一字千言》《最親最近的人》等作品,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劉新圈剛剛創作了幾首扶貧題材的歌曲,最近也正在進行一首雄安主題的歌曲創作。他還會為建黨100周年創作。在他的計劃中,重大題材的創作越來越多,「文藝作品首先要關照現實,要和時代產生聯繫,這是一個創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劉新圈說,接下來,他還將為河北創作更多的歌曲。
(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