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地道的北方人,能夠有幸去我所嚮往的南方的機會寥寥無幾。小時候地理課上講,我國劃分南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我就在秦嶺山脈北側一直生活著,秦嶺就像一道天塹,阻隔了我對南方城市的嚮往。這次就來介紹我去且僅去過一次的兩座城市的經歷,成都和武漢。
這兩座城市位於同一緯度,氣候相似,也都是所在區域發展最好的城市,更是年輕人所鍾愛的網紅打卡城市。但這篇文章不蹭流量,只是談談我對不同城市文化的感受。
打開成都的地圖,就像是一片蜘蛛網,也有人說是八卦圖。道路交通布局是和北京類似的環形放射狀,但沒有正東西向和正南北向的路,都是垂直於環路的斜45度走向,所以方向感即便不強,但也絕不會走錯路。我從火車站去南二環,乘坐的公交車給我的印象就是貴,起步就要3元,而且不走近路非要繞二環走半圓才能到。
武漢的道路布局就更隨意,根本沒有指向性。整座城市幾乎都找不到一段筆直的道路,像我這樣號稱大腦自帶GPS導航的人也無濟於事。我坐908路公交從武昌火車站去江夏,從地圖上看只知道是往南走,但車沒走多遠到了梅家山立交,繞得我徹底迷失方向,懷疑人生,車在路口繞了360度,又好像是450度,司機才選到他喜歡的那條路徑。
成都是夏天去的,恰逢雨季,天天早晨下雨,中午雨過天晴,晚上又開始下。作為北方人特別不適應這種溼熱的氣候,空氣溼度大,風小還吹不散溼氣,就像蒸籠一樣。這也許就形成了成都人喜歡吃辣的飲食習慣。南方城市綠化率真的是高,路邊兩排全是不知名的參天大樹,葉子比巴掌還大而且很濃密,遮天蔽日讓陽光幾乎不能曬到路面。
武漢是冬天去的,本來在北方已經習慣了光禿禿的樹幹,沒想到在武漢依然隨處可見花紅柳綠,枝繁葉茂。我甚至在想南方的樹全年無休一直生長,會不會過勞而早衰。武漢的冬天空氣溼度也大,得益於長江穿城而過,還有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武漢號稱「千湖之城」一點不誇張,別的城市都是在地面上挖個坑灌點水就叫湖,而武漢感覺是在一大片湖面上填幾方土蓋房子就形成了城市,所以前面說武漢的道路錯綜複雜也是有原因的。
成都的景點很多,我幾天時間分別去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錦裡,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都江堰。這裡就不詳細講解景區介紹了,這些都代表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真的讓我流連忘返,都江堰景區還能隨處可見當年汶川地震殘留下來的痕跡,又讓人感慨生命的珍貴。有人說是趙雷的《成都》把這座城市唱火了,我就特別反感這種無腦的吹捧,真的是沒有擺正一首歌的價值和一座城市的地位。
去武漢因為時間不充裕,沒去太多地方,就逛了戶部巷,東湖,然後路過武漢大學。在戶部巷吃遍整條街的小吃還不捨得走,蓮藕排骨湯和三鮮豆皮算是我最鍾愛的。我站在東湖邊上,就滿足了我一個來自大西北的人對於看海的奢望。今年的疫情,讓武漢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過年時候看到一篇武漢封城的視頻,裡面有很多熟悉的地點,但又陌生的場面,都讓我觸景生情。這真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