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向天歌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編者按:大多數時候我們淹沒在日常之中,偶爾浮起吐氣,反問自己一句: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或在突如其來失眠的夜裡,或在馬不停蹄趕路的途中,或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你有沒有感受過人生荒誕無常的時刻,又是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
雖然年輕人嘴上時常念叨著「頹」,但認真起來去想,大多還是「告別虛無」「享受當下」。五條人的歌詞裡有一句:「雖然說人生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愛情確實讓生活更加美麗。」
人生果真沒有什麼意義嗎?除了愛情,還有哪些讓生活更加美麗的事?現在就來《中國青年》,一起討論「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吧。
「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系列報導②
此時此刻,是最不虛無的生活
@文/向天歌
年齡長了,會覺得王小波形容得精準: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挨錘之後,人時常會被一種虛無感佔據。這種感覺一點都不好受,甚至比沮喪、悲傷更折磨人。當我感到虛無的時候,就像有個精靈跳到我面前,指著鼻子告訴我:「你的生活毫無意義,不值得一過!」
與虛無感的抗爭,我試過很多種方法。最常見的莫過於讓自己忙起來,變身一個工作狂,手和大腦時時刻刻被佔據。我一度堅信這種應對方法一定是有效的,就像那句話說的:「有時候想得太多,99%來源於——你太閒了。」
然而事實是,虛無感沒有消除,倒是患上了頸椎病。說來奇怪,忙碌的時候,手腦不停,但我的內心依然感到緊張。於是,我嘗試了第二種方法——談戀愛。
如我所願,我戀愛了,多巴胺爆炸式分泌,每天都是甜蜜的體驗。我感到肚子裡似乎有蝴蝶,內心飽滿得吃不下飯。很長一段時間,另一個人消解了我的虛無感,讓我感到踏實安心。
然而,好景不長,當熱戀的激情退去,體驗日趨平淡時,我們會因為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而爭執,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相互賭氣,那種虛無感又悄然地爬了回來。
我是一個不願意承認失敗、更不願意認輸的人。我與虛無感之間的戰爭總在繼續,又一個新方案自然而然誕生了,即為生活找一個目標。很多前人叮囑過我們,做人呢,一定要有目標,就像登山,衝著山頂去,才會不辭辛苦地堅持攀登下去。目標如同旅人的北極星,少了它,人大概率會迷路,迷路之人自然會感到虛無與迷茫。
我在內心偷偷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目標——每周讀一本書。為了增強現實感,我甚至分解到每天應該讀多少面,然而現實是,我堅持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因為被設為目標後,原本讓人享受其中的讀書似乎變成了一種自我懲罰,硬著頭皮完成任務之後,感覺並沒有想像中讀完一本書的歡欣雀躍,甚至感到更虛無了……
類似的目標我換了很多,包括減肥、化妝、穿搭、運動健身、繪畫等,無一例外,設為目標的那一刻,即是我對其喪失興趣的開始。
為什麼呢?哪裡出了問題?我一直感到不解,直到我前兩天看了電影《心靈奇旅》。原來我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喬伊,因為不想過自己不喜歡的人生,我們都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可追逐的目標。
喬伊為了熱愛的爵士樂,每天只想著如何登上舞臺演出,其他與演出無關的生活,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可當演出結束的那一刻,理想實現了,他卻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追尋什麼。
而我,一直以來試圖與人生的虛無感對抗,這成為我生活的目標。在費力戰勝虛無的過程中,我警惕地自我審視,用保守的態度過濾生活,試圖分析出終極原因,再將它斬草除根。結果是,虛無如同潮汐,起起伏伏,可能間歇,但永不缺席。
看完電影回來,我隨手翻開床頭的書,恰好看到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倘若衝著山頂攀爬,那麼只有登頂的那一刻才是真實的歡愉,而攀爬的過程,會變成無法忍受的、臨時的、一次性人生,反而是讓人備感虛無的。
到這時,我才頓悟,對抗人生虛無感的終極辦法,就是放棄對抗它的念頭,放下因為它而產生的執著、焦慮,回歸最真實、最日常的生活。冒著熱氣的早餐、擁擠的地鐵、絢爛的萬家燈火、北國的冬天……此時此刻的生活,才是最不虛無的生活。
原標題:《理想實現了,然後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