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恆大在決賽第二回合以1比2不敵江蘇蘇寧,從而以總比分1比2無緣球隊第9冠。經過110天的角逐,2020中超聯賽的16隊座次今晚全部排定,明年最後一個中超名額還需要在武漢卓爾和浙江綠城之間通過兩回合附加賽決出。對於新冠肺炎疫情時代最特殊的一屆中超聯賽,我們看到了哪些變和不變?
天: 賽制巨變帶來全新挑戰
受疫情的影響,中超聯賽從原定的2月底開鑼一直推延到7月25日才正式揭幕,創造了中國職業足球歷史上開球時間最遲的紀錄。
為了配合防疫工作,中國足協對今年的中超採取了分兩個賽區進行集中賽會制的全新嘗試。兩個階段以「常規賽+淘汰賽」的方式進行,每隊共進行了20輪比賽,耗時僅110天,創下了中國職業足球聯賽歷史上用時最短、輪次最少的紀錄。
作為中國職業體育最重要的一個IP,中超聯賽能在疫情下順利進行,對中國體育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的110天,對於中國足協、所有中超俱樂部、裁判員、大連和蘇州兩個賽區的工作人員以及媒體和球迷來說,都是一段特殊而難忘的回憶。
在全封閉的特殊管理環境下,中超聯賽的所有參與者經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客觀困難。平均三天一賽的高強度賽程導致每支球隊都經歷了意外的傷病、球員長時間無法和家人見面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高負荷運轉的場地導致比賽的草皮條件參差不一,空場比賽令中超面臨商業價值貶值的巨大挑戰......
所幸,在中國足協和兩個賽區工作人員的努力付出下,本屆中超的後勤工作贏得了所有人的肯定。尤其在最為緊要的防疫工作上,中超聯賽為今後其他大型體育賽事在疫情下如何舉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當然,本屆中超聯賽採取的這種「聯賽+杯賽」的混合賽制設計,確實存在不少漏洞。尤其天津泰達在第一階段未勝1場,但第二階段首輪僅僅憑藉一場勝仗就取得了保級資格,引來了外界的大量抨擊。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如果明年中超依然採取兩個階段的賽會制,希望中國足協在第二階段能把「杯賽」制改回「聯賽」制,而且最好把第一階段的積分也帶入第二階段。
能在疫情下完成中超聯賽固然已經不容易,但如果在賽制設計上更合理一點,無疑會提升競爭的公平性,對中超的品牌價值也是一種加持。
地:中超整體競爭格局不變
由於本屆中超賽制特殊,加上各隊因受疫情影響面臨外援歸隊時間太遲、意外傷病太多等問題,因此今年中超在淨比賽時間、比賽強度等指標上是有比較明顯的下降的,也增加了不少比賽場次結果的偶然性。但是,從最終16隊的名次排行來看,中超聯賽過去10年的大格局並未發生質的改變。
江蘇足球今年一路殺到決賽,最終在主場奪冠,獲得了江蘇足球歷史上第一個頂級聯賽冠軍。廣州恆大決賽失冠,未能創造9冠的紀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恆大的統治力正在下降。但如果縱觀蘇寧目前的整體實力,因該說暫時還不足以認為蘇寧已經可以改寫中超的格局。
北京國安這兩年都是恆大最具威脅的實際競爭者,他們在外援質量、國腳數量、歸化球員數量方面與恆大不遑多讓。半決賽國安和恆大的兩回合無疑是本賽季中超最具技戰術含量和觀賞性的對決。從數據上看,國安本賽季的進攻能力很強,但防守端必須提升才能更上一個層次。
本賽季中超開始前外界不少聲音都預測上港今年是重奪冠軍的最好時機。但從上港的實際比賽來看,他們並未表現出足夠的爭冠統治力。尤其是第二階段的6場比賽,上港居然在常規時間內一場未勝。
今年上港的外援配置看上去很強,但胡爾克不斷弱化、奧斯卡受傷病困擾、阿瑙託維奇始終未融入體系、「標王」洛佩斯得不到重用。在失去外援的強大合力之下,上港本土班底實力略顯平庸。一旦在接下來的亞冠賽場表現不佳,上港或許又要接受一個「三大皆空」的賽季。
山東魯能今年因個別場次遭遇誤判爭議,似乎總扮演著「受害者」的悲情角色。但事實上,連續兩年未能躋身中超前四,魯能在隊伍結構和戰術建設上都存在值得反省之處。他們如今的目標或許就是全力爭奪足協杯冠軍。
中超連續兩個賽季都是由恆大、國安、上港、蘇寧、魯能佔據前五位,不但體現了中超目前的整體競爭格局不變,而且上述5個地區的GDP佔據全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足以支撐他們成為當今中國職業足球最發達的地區。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中超代表,大連人雖然今年有「東道主」的優勢,而且在轉會市場上投入也不小,但他們最終僅能取得第12名。東北因多年經濟不振導致職業足球積弱的局面並非短時間內可以改變。明年長春亞泰重返中超,或許對東北職業足球板塊是一個利好的刺激。石家莊永昌作為「升班馬」僅僅在中超生存一年就重回中甲,其背後也和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地域足球底蘊不足有直接關係。
人:誰是主角,誰是配角?
本賽季中超因為賽制特殊,對每隊的主教練都帶來了全新的考驗,帥位成為每家俱樂部壓力最大的位置。從7月份中超正式開始至今,中超共發生了7次換帥事件。除了郝偉在山東魯能的上位是因為前任主帥李霄鵬出於身體原因請辭,其他6次換帥悉數與保級球隊的「自救」有關。
賽季開始前,洋帥和土帥的佔比為13比3,到賽季結束這個佔比變為11比5。在5大土帥中,最成功的莫過於王寶山和吳金貴,他們都把天津泰達和青島黃海這兩支在第一階段被看做是降級大熱門的球隊留在了中超。
武漢卓爾,本來第一階段在洋帥何塞的帶領下一度處於小組前列,但後來受球員傷病所累掉入保級組。但俱樂部為此炒掉何塞,讓中方教練組組長龐利帶隊打第二階段,結果卻一路低迷結果如今淪為要和浙江綠城打附加賽的「死緩」境況!
受疫情影響今年各隊外援直到中超開鑼還沒有全部回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各隊在第一階段上半程的實力差距。
不過,外援依然扮演各隊大腿角色,射手榜上前10位被外援包攬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保利尼奧、奧斯卡、比埃拉、特謝拉、費萊尼這些大牌外援依然是5強球隊的絕對核心。
尤其是特謝拉,決賽次回合幾乎憑他一人之力把恆大擊敗。同樣靠外援救命的還有天津泰達和河南建業,在第二階段得到強援支援之後,他們奇蹟般完成保級任務。
國內球員雖然未能躋身射手榜前10,但國內球員整體進球數字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提升。另外,U23年輕球員上場時間也大幅增加,這和疫情期間單場比賽換人名額的增加有關。
各隊的國腳級的老將和中生代球員依然是主流力量。00後的球員雖然出場次數比去年要多,但真正能擔負主力的寥寥無幾。
在U23球員方面,本賽季比較突出的是廣州富力打滿全部比賽的門將韓佳奇、大連人的新晉國腳童磊。韋世豪以8個進球蟬聯兩屆中超本土射手,張玉寧和林良銘也貢獻了不俗的進攻數據,他們都是未來李鐵麾下國腳的重要棋子。
「歸化」政策的改變,令今年部分入籍球員擁有了中超國內球員的註冊資格。目前,艾克森、蔣光太、李可、費南多、阿蘭恐怕是未來李鐵率國足徵戰40強賽的主要歸化國腳來源。
整體而論,中國球員在本屆中超正在努力進步,但進步幅度不大,未來各級國字號球隊能否在亞洲賽場形成突破還是未知數。
當然,今年球迷最不希望看到的中超「主角」莫過於裁判。疫情影響之下,今年除了第二階段的部分比賽邀請了兩名韓國主裁判執法,其他比賽全部使用本土裁判。
但遺憾的是,本賽季在VAR的介入和判罰、進球是否有效的判斷、紅牌的判罰等方面,發生了多起因尺度不一而引發的爭議事件,甚至鬧出了「魯能球迷查裁判論文」的風波。中國本土裁判的能力依然是中超急需解決的「天花板」。
勢:逐步回歸追求「性價比」的務實軌道
過去10年,「金元中超」的話題始終是外界關注的熱點。2020賽季,中超的「金元化」其實已經到達了一個終結的臨界點。
去年,中國足協為了限制中超俱樂部的投資過熱,出臺了詳細的「四大帽」限制政策。因此,今年中超出現了10年來在國際轉會市場上表現最冷靜的一個賽季。
區區500多萬歐元的洛佩斯成為今年中超「標王」,但他在上港的表現乏善可陳,與此前中超那些數千萬歐元的超級外援相比確實「一分錢一分貨」。
事實上,隨著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整個中國職業足球的投資市場從去年開始降溫。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今年國內的三級職業聯賽俱樂部總量也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
各中超俱樂部的投資方不僅僅是因為受「四大帽」限制而減少了買外援的投入,而是自身的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再像以往那種大手筆搞軍備競賽了。
除了明顯減少了購置內外援的支出,各家中超俱樂部普遍在今年的球隊運營、工資獎金等方面也大幅度壓縮。
由於中國足協對外援購買的限制,以及對球員新籤合同的限薪,很多即將合同到期的超級外援將颳起一股「中超撤退潮」。
富力賽季中已與扎哈維和薩巴這對以色列雙星分手,上港的胡爾克也已發表「臨別感言」,魯能的佩萊也決定賽季結束後離隊。從明年開始,中超在外援方面將逐步回歸追求「性價比」的務實軌道。
另外,明年中國足協會對包括國腳在內的國內球員出臺進一步限薪政策,這對內援的轉會市場也將造成新的影響。
從目前的疫情形勢來看,明年中超要恢復之前的正常賽制並不容易,各中超俱樂部將繼續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局,10年「金元中超」落幕基本成為定局。
在俱樂部投資縮水、超級外援退潮、國足前景未明、優秀青訓人才尚未井噴的多重不穩定因素衝擊下,進入「後疫情時代」的中超何去何從將成為最大的謎題。
2020中超最後名次排行
1.江蘇蘇寧
2.廣州恆大
3.北京國安
4.上海上港
5.山東魯能
6.重慶當代
7.上海申花
8.河北華夏
9.河南建業
10.天津泰達
11.廣州富力
12.大連人
13.深圳佳兆業
14.青島黃海
15.武漢卓爾
16.石家莊永昌
2020中超射手榜前3名
1.巴坎布(國安)14球
2.保利尼奧(恆大)12球
3.馬爾康(河北)11球
3.馬裡(深足)11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廖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