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戰馬多為公馬,為何其長途遠徵時,卻要攜帶大量母馬隨行

2020-12-22 李時針的時針

南宋末期,經歷過金兵侵略的南宋,再次被遊牧民族的恐懼所支配,其費盡心機,與金國求和,以維持兩國的穩定,以期望能夠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草原之上,原本混戰不斷的各個部落,卻被孛兒只斤氏統一,草原民族成為了強悍的一支力量。

於是,南宋與金國軍隊與蒙古騎兵作戰時才發現,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要比金國騎兵高几個檔次。很快,金國、南宋全都倒在了蒙古騎兵的刀下,蒙元成為了時代的王者。但這並沒有結束,當他們將中原地區統一之後,並沒有停下徵服的腳步。

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蒙古鐵騎曾橫掃歐亞大陸。蒙古人的馬糞被丟棄在萊茵河的河畔之上,蒙古騎兵對於當時的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噩夢一般的存在。蒙古騎兵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一方面成吉思汗高超的指揮藝術有關係,另一方面便是蒙古人與胯下的蒙古馬在長期的磨合中已經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

騎兵,在於冷兵器時代,就好比坦克部隊一般,他們可以長距離突襲,短距離衝殺,步兵一旦被騎兵衝散陣型,那馬背之下的士兵就好比靶子一般。因此,中原王朝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困於沒有好的戰馬,沒有強悍的騎士,備受西北遊民民族的滋擾。

蒙古馬並沒有西方馬匹的高大威猛,它們體型不大,沒有極強的爆發力,但卻擁有著極強的耐力。但恰恰蒙古騎兵就發揮了蒙古馬的優勢,才迸發出如此巨大的戰鬥力。蒙古馬有著極強的耐力,而蒙古騎兵又能在馬背上如履平地,那麼,長距離奔襲便成為了蒙古騎兵的優勢。

當年成吉思汗遠徵花剌子模國時,便充分利用了蒙古馬長途奔襲的優勢,白天退兵後,花剌子模軍隊放鬆警惕,然後蒙古騎兵一夜奔襲500公裡,猶如天神下凡一般,擊敗了花剌子模國。

速度中等不要緊,但不停歇就能彌補速度上的不足。因此,蒙古士兵一般在行軍過程中,一個人要有3-5匹的馬,供他們替換。因此,蒙古騎兵對於蒙古馬的數量要求頗為龐大,他們得益於追逐水草而行的特點,因此後勤補給方面的壓力基本為零。

公馬對比母馬來說,擁有更強的爆發力,但為何長途遠徵時,他們還要攜帶大量的母馬隨行?在下以為,之所以有如此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生馬駒並不是第一要務,因為遠徵作戰並不適合戰馬的休養生息,母馬的存在,一方面是擔任替補馬匹的作用。優先使用公馬,但在戰鬥中,公馬損失供應不足之後,便由母馬補上。畢竟,大軍對於馬匹的消耗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僅僅挑選公馬遠徵,留在後方的馬群便會出現比例失衡的情況,因此為了維護馬群比例的均衡,遠徵的戰馬並不會全選公馬,而是要一定比例母馬隨行。

其二:作為戰備資源隨行;蒙古軍隊是沒有後期補給的,他們一般是打到哪搶到哪。但戰爭會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每當戰事吃緊,前方攻堅不順利,便會讓蒙古騎兵出現供給危機。這時候母馬的作用便凸顯了出來,他們產生的馬奶便可以為士兵們提供口糧。馬奶可以釀成馬奶酒,做成奶酪,馬肉還可以做成肉乾。其富含豐富的脂肪,能夠迅速為士兵補充能量。

其三:母馬還是天然的運輸部隊,作戰繳獲的物資,總不能靠騎兵手提肩扛。在當時處於行軍中,也沒有運輸卡車,這些多餘的母馬就要承擔起運輸的作用。這樣公馬優先作為戰馬,母馬充當運輸與糧食供應的作用。

其四:母馬也會生出大量的小馬駒,這些小馬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很快便可以成長為成年馬匹,維持戰馬數量的平衡。多餘的還可以作為糧食供給以及承擔運輸任務。在戰事順利時,小馬駒的生長環境優越,大量的馬駒被應用於戰利品的運輸,解決了財富難以攜帶的問題。如果戰事不順利,供給困難,小馬駒還可以被用來當作食物,減輕隊伍負擔,充當消耗品。

其五:在當時,作戰便伴隨著傷病,醫療條件簡陋,酸馬奶不但可以飲用,當作食物,還可以治癒創傷,驅寒,活血,舒筋的功效,一旦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酸馬奶的藥用效果便得到了體現。成吉思汗在一次戰鬥中受傷,便是用酸馬奶治療傷病,最終挽回了性命。

其六:馬除了提供食物,承擔運輸工具的作用之外,馬的皮可以做成護甲、皮靴、帳篷,馬的糞便還可以燃料,馬尾與馬的鬃毛還可以製成繩子。

存在即是合理的,除了以上六點原因之外,必然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但不管原因如何,蒙古騎兵就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橫掃了歐亞大陸,迄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都沒能完成這一成就。

相關焦點

  • 蒙古騎兵四處徵戰,需大量戰馬,為何還要帶數量龐大的母馬隨行?
    在必要的時候,出現糧草短缺的情況下,還可以屠宰之後,當作救急之用,保證蒙古士兵不會因為糧草短缺而挨餓。所以,蒙古軍隊在徵戰時,帶上大量母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軍隊的糧草問題。第二,能為騎兵生育戰馬蒙古騎兵的戰馬也是有壽命的,這些戰馬年老體衰之後,就不再適合長途奔襲的作戰。
  • 蒙古騎兵四處徵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你知道原因嗎?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蒙古軍隊數次西徵,均以騎兵為主力部隊,而且每次西徵都歷經數年之久,騎兵的戰馬也並非特意帶上母馬隨行,但在戰爭狀態下攜帶大量母馬也的確有蒙古軍隊的特殊考量,母馬也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蒙古騎兵四處徵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而且更令人費解的事,蒙古騎兵哪怕戰線拉得很長,又或者是橫穿到敵方後方,部隊也都不會亂更不會投降。 蒙古人的戰鬥力為何如此強大呢?這實在是個冷兵器戰爭史上不可迴避的大問題。但仔細想想,除了蒙古騎兵本身綜合實力強大以外,其實還跟他們徵戰四方的時候,都會帶上大量母馬隨行密切相關。
  • 蒙古騎兵對外徵戰,為何隨軍攜帶大量母馬,原來有這麼多作用
    蒙古騎兵蒙古軍隊作戰,是男女老少、拖家帶口全部出徵,同時還攜帶大量的牲畜,主要是馬、牛、羊等,而且在這些牲畜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母馬,往往每次出徵都會攜帶大量的母馬,而這種方式主要用於西徵,為何如此呢?蒙古母馬公馬主要用於戰馬,母馬除了能用於戰馬之外,還能充當提供食物的來源,除了馬奶能喝,馬肉也能吃,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或者母馬受傷的情況,馬肉也成為蒙古人的糧食,可以解決行軍打仗的糧食問題
  • 蒙古騎兵四處徵戰,為何總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這樣做好處多多!
    我們在看到蒙古人徵戰的歷史資料和描述蒙古人打仗的電影電視裡,經常看到蒙古騎兵的隊伍裡,除了戰士每人配備一匹烈馬之外,還跟著無數的馬匹。很多人一定對此大惑不解,每匹馬都長著一張嘴,都是一個吃飯的機器,都會消耗大量的糧草,蒙古人打仗為什麼要帶著若干多餘的馬匹。豈不是自討苦吃?
  • 解決戰馬生理問題?蒙古軍隊徵戰天下,為何帶上大量的母馬隨行!
    因為馬生下來一、二年間在草地上進行精心騎乘訓練後,在長出四齒就要對他們進行去勢,也就是閹割,用蒙古語稱就是「阿塔思」,漢語說就是騸馬或閹馬。經過這樣處理的馬矯健勇壯,而且有力柔順,能耐寒冷氣候,見到母馬的時候不會情不自禁亂了陣腳。那麼,蒙古騎兵出去徵戰的時候,帶這些母馬,又要消耗,又是累贅,到底有什麼用呢?
  • 冷兵器時代聞名天下的騎兵部隊——蒙古鐵騎為何這麼厲害?
    蒙古軍隊作戰也是深諳此道,他們略帶原始的遊擊圍獵策略不但打獵管用,打仗也很見成效。他們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
  • 蒙古馬跑得慢、體型小,口碑最差,為何蒙古騎兵一天奔襲80公裡?
    作為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其騎兵的機動性能是舉世聞名的,遊牧民族均能騎善射,但是蒙古騎兵卻創造了之前的遊牧民族不曾創造的遼闊帝國,除了當時的世界格局以外,這和騎兵的重要裝備—戰馬有很直接的關係。由此可見,蒙古戰馬具有很強的忍耐力,可以經受長時間的行軍,這也就使得蒙古騎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並且可以在經過長途行軍後立刻投入戰鬥。前面已經提到:蒙古馬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耐力。但是對於一匹馬來講,它的耐力再強,也會有疲憊的時候,尤其是在長途行軍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導致戰馬喪失體力。
  • 二戰期間,日本騎兵從哪裡來那麼多的戰馬?
    二戰期間,日本騎兵從哪裡來那麼多的戰馬?二戰期間日寇的軍隊中有許多騎兵,那麼這些馬匹從何而來呢?
  • 戰馬飛馳 一鞭斜陽裡 絲綢塵煙滾滾來
    其次進行最大變革的是趙國,地處中國北部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結合作戰方式,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尤其是遇到溝壑、山嶺,行動極為不便,每每交鋒,連吃敗仗。為了改變這一糟糕的狀況,趙武靈決定富國強兵,實行「胡服騎射」,要求全國人民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為胡人的緊身服裝,以方便騎馬射箭,長途奔襲。
  • 【騎兵】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何能無敵於天下,震驚了...
    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徵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 蒙古人才是閃電戰鼻祖!蒙古輕騎如何成就最大版圖?取代重騎兵
    中國重裝騎兵的衰弱出現在隋末唐初,當時各地農民起義蜂擁而起,他們改變傳統的作戰樣式,大力裝備輕騎部隊,以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重創隋朝軍隊,重裝騎兵逐漸喪失了原來的壟斷地位。唐朝時期,重裝騎兵作為一個兵種雖繼續存在,但已不是主力,戰馬卸去了沉重的鎧甲進入輕裝時代。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編者按:最近網絡上關於秦漢騎兵的話題比較熱。冷兵器研究所的《羅馬騎兵完勝大漢?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徵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
  • 蒙古騎兵:裝備 編制與戰術
    可以說,蒙古騎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高速機動性,在作戰時,蒙古騎兵往往快速進軍,避實擊虛,如庖丁解牛一樣分割,包圍敵軍,最後取得勝利,堪稱閃電戰的鼻祖。那麼,蒙古騎兵如何達成戰略上的高速機動性呢?首先,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都是騎兵(廢話),保證其高速機動性,《蒙韃備錄》記載,「韃人生長於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祖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故無步卒,悉是騎兵,起兵數十萬。」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能橫掃歐亞?
    在與金國、西夏、南宋作戰過程中,擁有了大量的鐵等金屬資源以及各種工匠之後,蒙古人的武器與戎裝逐步升級換代,其皮甲升級為鐵甲,並且有了甲、盔、盾全套的防禦器。按照阿徹·瓊斯的說法,蒙古人擁有一支非常類似安息人的騎兵部隊,其中大約五分之三是帶有備用弓和三袋箭和至少一匹備用馬的輕型騎兵,五分之二是重型騎兵。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還能橫掃歐亞?
    蒙古草原本身就有充足的馬匹資源,而後在攻金戰役中又數次掠奪金國的群牧監,使得戰馬儲備成為世界之最。還由於大部分的蒙古戰馬都是母馬,而蒙古士兵也習慣於依靠喝馬奶生活,這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 蒙古騎兵簡介 蒙古騎兵創建者 蒙古騎兵裝備
    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時,蒙古的重裝衝擊騎兵也十分強大。蒙古第二次西徵時,重裝騎兵佔整個騎兵軍隊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 你是不了解馬蹄多貴!這才是戰馬戰鬥的打開方式
    母馬產駒後,出於護駒,攻擊性增強,很溫順的母馬亦可變得兇猛。爭鬥最常見於公馬身上,經常爭鬥的公馬只要相遇,會立即轉入應急狀態,準備爭鬥。由於中樞神經分析能力減弱,性情反常,往往會攻擊周圍的人類。因此,公馬,特別是相互仇視的輕種公馬,廄門一定要堅固,以防發生事故。外出拴系時,要保持相當距離,將仇視馬相互隔開,位置不能隨意變更。
  • 蒙古騎兵:入侵俄羅斯,打到維也納,它厲害的原因,在於這3點
    強盛的蒙古帝國要歸功於蒙古鐵騎的所向無敵,要不是後期王室內亂,今天的世界歷史恐怕得改寫。讓歐洲人聞之色變的蒙古鐵騎兵團,它的建立得益於成吉思汗鐵木真,正是成吉思汗把一個多部落、不斷爭戰的民族,建成了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
  • 公馬靠近母馬反遭一腳狠踹 倒地不起當場斃命(圖)
    來源:看看新聞網近日在巴西的一家馬場,有一匹正處於發情期的公馬,一看到隔壁圍欄裡的母馬,便興奮不已想要求愛。工作人員見狀後決定讓它們在同一個圍欄裡相處看看,沒想到母馬直接用後蹄朝著公馬的頭部狠踹,一腳便讓對方倒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