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面」到「空中」 打造立體救援通道-新聞中心-北方網

2020-12-22 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上午,市應急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在薊州區於橋水庫南岸東山北頭舉行冬季森林滅火演練,檢驗我市森林火災監測情況與撲救人員救援能力,並對救援裝備進行實戰化測試。

  地面:「專業隊」「民間隊」協同作戰

  「我們用煙罐模擬了兩處起火點,位置在東山北頭。」伴隨指令的發出,薊州區森林防滅火專職隊救援人員迅速趕到火場,準備採用風力、水車+風力、水車+水囊+水泵+風力、脈衝水槍方式滅火。

  薊州區林業局森林防火專業隊大隊長吳建斌說,風力滅火一般撲救火焰高度在1.5米以下的幼林或次生林、荒山草坡等一般地面火災;水車+風力滅火撲救垂直高度在500米以下地形的森林火災。「當起火位置在垂直高度500米以上,高壓水車無法接近火場,我們就用水車、水囊、水泵和風力組合的方式滅火;脈衝水槍主要對樹冠或山崖等實施定點滅火。」

  在「專業隊」行動的同時,我市一支社會救援力量──天津嶺俊應急救援中心志願服務隊的隊員也到達現場,輔助森林消防人員進行初期火災處理。

  圖片由市應急管理局提供

  空中:無人機直升機齊上陣

  除了地面救援,空中「消防戰隊」──無人機、直升機也前來支援。

  大疆M300無人機搭載多功能相機啟動高空偵察,並將火場影像實時回傳至應急指揮大廳的屏幕上,幫助指揮人員及時掌握火情。記者了解到,該無人機依託熱紅外相機,可在黑夜、大霧、荒野等環境中搜尋和定位被困人員,還能藉助搭載的喊話器,向被困人員喊話指引。

  隨後,中國通用航空公司執飛的新型Mi-171直升機懸掛吊桶進入視線,據測算,該直升機懸掛吊桶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80公裡、單次吊桶灑水可達4噸、實用升限6000米。

  薊州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安對記者說,此次演練從「地面」到「空中」,打通了立體救援通道,同時表示,他們將根據冬季滅火特點,制定應對方案,確保水源隨時可用。(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相關焦點

  • 從「地面」到「空中」 打造立體救援通道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上午,市應急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在薊州區於橋水庫南岸東山北頭舉行冬季森林滅火演練,檢驗我市森林火災監測情況與撲救人員救援能力,並對救援裝備進行實戰化測試。地面:「專業隊」「民間隊」協同作戰「我們用煙罐模擬了兩處起火點,位置在東山北頭。」
  • 市空中救援中心相關負責人談廈門...
    臺海網12月19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12月17日,東山以南100公裡處海域,「閩東漁62562」1名漁民在作業時被漁船皮帶打到腹部,出現脾破裂、呼吸困難急需救援。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簡稱東二飛)立即派出機組,成功地點對點將傷者送往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據悉,去年1月份以來,東二飛共點對點轉運傷員21人,涉及救援19起。
  • 西北空中應急救援中心在陝西西安正式成立
    作為西北地區首個綜合性空中應急救援中心,西北空中應急救援中心將充分發揮西安航空產業優勢,組建起空地聯動、覆蓋西北地區的航空應急救援網絡,打造「地空結合、多方聯動」的立體化救援格局,促進應急產業加速聚集,引領全國航空應急產業創新發展。本次大會由西安市應急委員會主辦,西安市應急管理局、西安航空基地管委會承辦。
  • 直升機跨城救援 萊州危重患者50分鐘飛抵青島市立醫院
    火速組織空中救援,為生命讓行從萊州到青島,如果選擇公路交通,即使是一路暢通也需約4個小時,考慮到患者病情,經不起路途顛簸,當地醫院決定採用空中救援。青島市急救中心接到急救任務後,在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確認符合航空醫療救援指徵後,當地醫院、急救中心與青島市市立醫院同時展開行動,迅速啟動航空救援。
  • 我省正式開通空中醫療救援通道
    9月29日上午,我省首個屋面直升機停機坪落成及醫療救援直升機首飛儀式在蘭大二院舉行,這標誌著我省正式開通空中醫療救援通道。  開展直升機航空救援,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後的黃金時間內,迅速將急需救治的重症傷員轉運到省級大醫院,挽救傷員生命。直升機救援是安全可靠的空中生命線,是提升我省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能力,打破陸地交通條件限制的有力舉措。
  • 黃海海域,一場覆蓋空中、水面、水下的立體救援演練正式展開
    黃海海域,一場覆蓋空中、水面、水下的立體救援演練正式展開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胡佳傑 段江山責任編輯:烏銘琪2021-01-17 08:26
  • 新蔡縣病人黃金99分鐘,直升機救援開闢「空中救命線」.
    接到豫東南分院緊急電話後,省人民醫院「航空醫療緊急救援系統」隨即啟動,立即調動就近空中救援直升機直飛新蔡縣佛閣寺鎮,由於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需到豫東南分院做緊急處理。11點04分,直升機將殷老漢平穩送至豫東南分院。
  • 臨沂危重病患「飛來」青島 空中急救再次實現跨城救援
    半島網12月21日訊  近日,一場跨越近300公裡的空中跨城救援在臨沂和青島上演。臨沂一名62歲病人突發腹痛、腹腔積血,在當地醫院進行急症剖腹探查後未找到出血點,緊急時刻,家屬向青島市急救中心求救,急救中心緊急派出直升機跨城救援,53分鐘內順利將病人轉往青島搶救,及時挽救老人生命。
  • 天津優化空間布局 打造雙城發展格局-新聞中心-北方網
    貫徹新發展理念,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增強城市承載力和服務輻射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提出,「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顯著增強,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眼下,濱海新區衛健委正在加快完善專項規劃。「十四五」期間,濱海新區將打造「2個龍頭、4個中心、加上5個專科醫院」的醫療體系。
  • ​廈門成立空中救援中心 目前常備4臺直升機
    廈門晚報訊(記者 廖勇飛)昨日上午,廈門市空中救援中心舉行揭牌儀式。揭牌儀式後,市空中救援中心在五緣灣舉行了直升機海上救援演練。緊握滑索而下的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簡稱「東二飛」)隊員,在直升機螺旋槳捲起的水波中,將「遇險者」救上飛機。東二飛副隊長丁正國說:「此次演練意在展現我們完備的海上救援力量。市空中救援中心的建成,將提升我們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能力。」
  • 中華電信攜手雷虎科技,打造空中基站系統
    芯科技消息(文/李泰宏),臺電信商中華電信攜手雷虎科技,各自以旗下的衛星行動搶修車及無人機,共同組成中華電信空中基站系統(Chunghwa Telecom Unmanned Air Systems;CHTUAS),通過無人機與4G/5G行動通信網路的結合,打造先進的防救災緊急通信系統。
  • 「空中120」落戶四川攀枝花!通用技術集團搭起航空救援生命線
    「這是攀鋼集團總醫院的醫療救護直升飛機,它的到來,將打通攀西地區的空中救援通道。」 據工作人員介紹,醫療救護直升飛機將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待命於攀鋼集團總醫院,由醫院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採取緊急救護等。
  • 市地方水上應急救援中心展示智能化救援裝備作業,完善水上應急體系
    11月24日,市地方水上應急救援中心在嘉陵江重慶段化龍橋水域進行無人船、無人機、多波束掃測設備等智能化救援裝備作業展示。一系列智能化新裝備的引入,進一步增強了重慶市水上應急救援力量,完善了重慶市地方水上應急體系。
  • 打造空中生命救援線 永仁縣人民醫院加入攀鋼集團總醫院航空救援醫療聯合體 《雲南經濟日報》20201229版
    打造空中生命救援線  永仁縣人民醫院加入攀鋼集團總醫院航空救援醫療聯合體打造空中生命救援線永仁縣人民醫院加入攀鋼集團總醫院航空救援醫療聯合體美麗的永仁,蔚藍的天空中,一架「空中120」駛入永仁縣政務中心賽裝廣場。
  • 快速通道、全程VIP…杭州飛北京、廣州有空中快線了
    快速通道、全程VIP…杭州飛北京、廣州有空中快線了 2020-12-22 2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慈善與社會救助法治研究中心揭牌-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為加強慈善與社會救助法治研究,促進我市慈善事業和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12月14日,由天津市慈善協會與天津工業大學聯合組建的「天津慈善與社會救助法治研究中心」,在天津工業大學揭牌成立。
  • 技術要點丨繁榮冬夜——北方城市如何打造冬季夜色經濟
    既然冬季的北方出門如此寒冷那麼就造出不用出門的夜色經濟既然冬季的北方,室外溫度是阻止人們走入良夜的頭號殺手,那麼能否讓人們不用出門就能享受到夜色經濟的繁華?這,可以做到。加拿大蒙特婁市中心地下城入口圖片來源:flickr.com然而,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如此土豪!在城市中心建設地下城造價十分昂貴,據測算所需費用是地面建築的3-4倍!
  • 上海聯通聯手瑞金醫院打造5G應急醫療救援專網
    上海聯通聯手瑞金醫院打造5G應急醫療救援專網 2020-08-1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升機落地到病人進手術室不到5分鐘,武漢又添一條空中生命通道
    11月30日下午,泰康同濟(武漢)醫院,直升機救援演練現場。 記者苗劍 攝長江網11月30日訊(記者張劍)11月30日下午,位於泰康同濟(武漢)醫院住院部15樓的停機坪迎來驗收試飛。一架直升機從外地將一位模擬病人轉運到醫院樓頂,通過垂直電梯迅速送至3樓手術室。
  • 無人機小飛手 放飛科學夢想-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由東麗區科協、東麗區教育局、東麗團區委聯合主辦的東麗區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無人機)展示活動在劉臺小學、濱瑕實驗中學開展。科技輔導員老師向學生們講解飛行技巧、改裝要點、場地設置等內容,指導學生們完成空中展演、運輸等項目。(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