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站是報社根據需要在其登記地之外設立的,專業從事新聞採訪、組版、通聯的派出機構。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受到網絡媒體的衝擊很大,特別是報刊媒體受到的衝擊更大。這就給傳統媒體帶來很大的挑戰與考驗。像經濟類報刊記者站,要想高質量地完成報社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同時又得到地方黨委和政府及人民群眾的支持與配合,就必須立足自身特點,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記者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基於此,筆者認為要做好行業報刊記者站工作,就必須要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牢記宗旨,杜絕違法亂紀
應該說,各級新聞媒體記者站的建立延伸了新聞的觸角,為拓寬新聞渠道、豐富報導內容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部分報刊記者站的建立卻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並未完全將心思放在新聞報導上。當然,這絕不是哪一家報社或哪一個記者站想故意而為之,是現實情況中不得不為之而又充滿矛盾的一個事實——刊發新聞是報刊媒體的使命,創收是它的生命。報社要刊發新聞報導,必將要付出新聞採集、編輯、出版和發行等費用。特別是行業報刊媒體普遍自負盈虧,它的生存和發展完全要靠自己。這些事實情況擺在面前,行業報刊媒體單位包括駐各地記者站,該如何有效規避風險,杜絕違法亂紀現象發生?筆者認為,首先要嚴格按照新出臺的「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規定辦事,記者站須接受所在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的業務指導、監督和管理;堅決執行「記者站記者就是做好新聞採訪、發稿和通聯工作」,決不能承擔報刊發行任務和從事經營創收任務。
當然,這必須事先強調報社媒體單位本身不能將記者站視為報社的經濟增長點,或出賣牌子、變相承包給個人或下達經營任務、規定創收指標,否則,行業報刊記者站包括所有新聞媒體記者站必出差錯,嚴重地將受到法律嚴懲。
二、新聞採訪要注意「三個意識」
作為行業報刊媒體記者站,在平時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好「三個意識」。首先,要有工作主動意識,一個記者站工作成績的好壞,首先是與記者站平時工作的主動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記者站長期遠離編輯部,往往又是單獨一個人從事新聞採訪工作,如果記者站工作整天依賴編輯部下達編採計劃,缺乏工作主動性的話,別說寫不出有較高質量的新聞稿件,就是連單位平時交給的一般工作都很難完成。
特別是像我們行業報刊記者站,如果平時不主動深入基層去與地方黨委、政府及人民群眾聯繫起來,根本別想得到鮮活的新聞素材。沒有鮮活的新聞素材,記者就更別想寫出有價值的新聞報導來。假如說一個記者站常年不能夠為報社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稿件,那麼這個記者站還有它存在的實際意義嗎?
其次,記者站記者在採訪新聞報導時一定要有很好的宏觀意識。因為記者站記者長期在基層,若不能及時把握新聞報導中的宏觀指導思想的話,即使是能夠捕捉到一些鮮活的新聞素材,也很難寫出具有一定引領價值的優秀稿件來。特別是像我們經濟綜合類的行業報刊媒體,每天除了要刊發一些新鮮、典型、有指導經濟發展價值的新聞之外,還應具有引領社會發展經濟方向的導航作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行業報刊記者站的記者平時一定要多學習、善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
三、做好記者站工作是首要任務
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行業報刊記者站普遍人員較少,特別是像省級媒體的行業報刊記者站,多數都是一個人,記者站的站長既是負責人又是記者。面對當前搶信息、搶新聞的多媒體時代,這些行業報刊記者站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另外,由於記者長期工作在基層,自由散漫性較強,難免會導致一些記者站游離於單位和地方黨委政府的監督之外,造成個別記者盲目自大、目無一切的不良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個別比較有「權威」的行業媒體單位,它的記者站也與眾不同,常常擺出一副「大記者」的模樣,凌駕於他人之上。在下面官腔官調、指手畫腳,甚至故弄玄虛、吹毛求疵——動不動就以負面報導相威脅,強迫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或滿足他的不正當要求。這樣反而會事與願違,給自己的媒體窗口形象抹黑。
我們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記者站是媒體單位的一個派出機構,更是它的一扇窗口。記者站在地方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媒體單位的形象,所以,行業報刊駐地記者站不僅要處理好與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關係,還要注意保持好與當地新聞媒體和其他駐地記者站的友好關係。
因為同在一定範圍內,共同幹著同樣的事業。雖然說是新聞資源共享,但是各自服務對象不同、各自媒體的特點不同、各個記者站記者的視角也不同。尤其是眼下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媒體與媒體之間相互爭奪新聞資源是正常的事情;特別是行業類報刊媒體,目前普遍不及各級黨報黨刊在地方的「實力」。特別是像我們經濟綜合類的專業報刊媒體,它生存在黨報黨刊與「都市報」的夾縫之中。如果我們不能與同行相處好的話,往往會出現受冷落的尷尬境地;如果大家都不能很好相處的話,那麼最糟糕的是同行之間相互排擠、詆毀,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新聞亂戰」現象發生。這樣既不利於黨的輿論宣傳宗旨,更不利於各個媒體單位的發展。反之,則似百鳥同棲一林中,儘管各奏各的曲,但也能齊聲歡唱。(作者:山西經濟日報社 劉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