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修學佛法時最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就是明心見性,也知道是要明本心見本性,但對本心為何物?自性是什麼?見性有何用等理義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以至於修行時茫茫然不知該往何處使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叫見性呢?小編只是個初學者,本沒有膽量妄談這樣的話題,寫這種文章真的有些自不量力了,既便能有幾分契合佛義,也純屬紙上談兵。但本著能得到高人指正、儘早破迷悟真的目的,就鬥膽從自己理解的層面來與大家探討一下,還望各位大德不吝賜教。
一、何為本心?
如果說把明心見性解釋為明本有真心,見真如之性、如來藏性的話,這種以佛教名詞來解名詞的說法等於沒說。但法又本不可說,我們不妨換一個方便名詞來討論一下:那就是萬物生命之本源、生成世界、眾生、業果的最初源頭是什麼?因為時間、空間本是虛妄的名相,所以「本源」、「最初」皆為方便說,只是便於理解而已。這個本源出處就是我們的心,它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無相的精神,但又不離物質和精神。它即有即空,也離有離空。
二、何為自性?
因為真心是本,所以它不被所生,有生則不能稱之為本,如:樹之根。無生自然也無滅:因為它是源,萬法皆由此生,若有法不從此出則不能稱為源,如:河之源頭。因無形無相、無時空處所,求其體本不可得,故不能說是有;因真心絕待,無好壞、善惡、對錯等相待之境,難以言表,絕對中不說有,自然也無從談空,故不能說是空,因此它離有離空。因能生諸法,能生則應有體,故它就是有;而所生之法皆有生滅,無法可得,故它就是空,因此,它即有即空。因它本自清淨、寂然不動,故無來去、增減、染淨之相;因妙明圓覺、能隨緣顯現,故又能生諸妙用。而這種真心自帶的不生不滅、清淨不動,能生萬法、能起妙用的功能或本性,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性,即;清淨自性、平等自性、真如之性、如來藏性。
三、為何要見性?
因為自性本無對境,所以它寂然不動,但會因我們的起心動念而產生搖動,生出兩種作用:一種是在清淨念下自然流露的般若智慧之用,稱之為真心起用;一種是在無明妄念下生起的分別、執著的識心作用,稱它為妄識起用。證聖果之人因已了斷分別無明,念念出自清淨,故有無限般若大用現前;而凡夫從無始劫來都是用六根攀緣六塵而生的六識心來了解事物,執妄識為真心,念念分別執著,且不知狂念頓歇、歇即菩提的道理,念念相繼不止,故而本有智光不得顯現,真心非失卻似失。因此,只能借妄說真,帶妄顯真,剖妄出真,引導我們了知自性之真本有。由於真、妄只是自性隨不同的緣而顯現發揮的不同作用,出自同一體,體不可得,真、妄亦不可得,所以真空妄亦空。見性前的修行就是一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過程。唯有見性,方可心有所依,舍妄用真,讓清淨智光顯用,是成就佛道之前提。
四、什麼是平等?
無明是眾生在本妙圓明的心性上強加的一個妄覺,本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放下分別、執著,無明妄識則轉為圓成實智。轉亦無所轉,本空又有何可轉?智、識雖顯現的作用不同,卻出自同一心體,其性平等無二。法本不生,皆由內心妄動而起,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由心生,同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顯現,七大本就是如來藏性,因此,同一藏體,同一體性,十八界圓融,七大圓融;體相一如,性相一如,體用一如,體相用皆如,平等無二。所有名相皆為方便而施設,其性均無生滅、來去、增減,萬法都圓融平等。
五、空的全面認知。
萬法皆空,無一法可得,空亦非空,空中能現緣起,若空無一物,則落斷滅;體亦非有,只是站在能生法用的基礎上方便說,若為實有,則無所能生。這便是萬法皆空之空如來藏、依性緣起之不空如來藏、緣起性空之空不空如來藏「三空藏」的義理。而自性如如不動之如如,便是內了法本不生、外知緣起性空的雙如。對空的正確認知,是你開啟大乘了義教智慧寶庫的鑰匙,也是你能了解世界、眾生、業果及萬法諸相的基石。了解事物實相必須擁有空的理念,但對空生起執著心則又會落入邊見之中。因此,要連那個能空的空也要放下,才是真空。
沒有對空的全面認知和正確解讀,無法明心見性;僅是理論上的見性,而非於實際中的證悟,只能算一種解悟;見性了也不等於成佛,還有微細的俱生無明要破,還要在世、俗二諦平等圓融上下功夫,進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因此,見性後的修行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成就菩提聖果。